陷入迷茫的刘邦好不委屈,自己好不容易积攒了点实力,但却被项梁叔侄抢占了地盘,此时,要不和他们直接对垒,要么就如同上次一样称臣……
此时,账外传来一句:“大丈夫能屈能伸,如今天下形势大变,暂居在项梁名下才是明智之举。”说此话的人正是刚加盟麾下的张良张子房,此人为“马厩将”,主要负责车马后勤方面的工作。
张良,出身于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连任韩国三朝宰相,父亲张平继任两朝宰相,即张家五世相韩。就如秦国的蒙武父子一样,如果说蒙武蒙恬是将军世家,那么,张良则为宰相世家。据说他家仅仆人就有三百之多,可见他家势力的强大。故史书上说的“尝学礼淮阳”就不足为奇了。而后张良因韩国灭亡而生家仇国恨,立志刺杀秦始皇:“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张良为了刺杀秦始皇,亲人死掉都不埋葬,连家财都不要。“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张良在刺杀秦始皇这件事上表现了很大的决心。而且他不是一个冲动的人,他虽然下了这么大决心,还是没有决定自己去刺杀,因为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力量弱小,所以求助于刺客,并且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首先,张良找人打造了一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这么重的铁锤若击中秦始皇的车辇,必然能够一击毙命;其次,花重金请到了一位大力士,此人举百斤重物如手拈鸿毛,力大无穷,也只有这样神力的人,才能将重达120斤的大铁锤,投掷至行进中的车辇中;最后,命人四处打探秦始皇的东巡路线,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合适的时机,以确保刺秦的成功进行。张良把刺秦地址选在了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阳县东郊),此处的地理位置优越,路面沙丘起伏,秦始皇的车队的速度就会降低,便于伏击。博浪沙的北面是黄河,南面是官渡河,芦苇丛生,便于逃跑。
后来就是《史记》载:“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对于张良刺秦,诗人李白曾有诗感慨之:“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宋人胡宏也为此赞叹不已:“壮哉博浪沙,一击震天下。”明人陈仁锡更是赞张良此举令“宇宙生色!”这种评价,在当时来说,并不过分,应当说是符合史实的。
张良出身名门,且聪慧过人,心思缜密,所以在刺杀秦王失败后依然活了下来,但是他依然需要一个契机出人头地,不过,上天似乎格外眷顾他,很快,他得到了一次磨炼心智的机会。
张良在下邳居住的时候,经常到民间去体察民情,看一下老百姓的生活状况。这一天张良无事可做,信步走到一座小桥上观风景。没有注意到一头白发,身穿布衣的老者慢慢走上桥来,当他经过张良的身边时,有意无意之间将鞋掉在桥下。然后很不客气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给我把鞋捡上来!”张良感受到很纳闷,我与此人素不相识,他怎么能用这种口气跟我说话,这样做也太没道理了,继而转念一想:他反正这么大把年纪了,尊老敬老是读书人的美德,就劳动自己一回吧。
张良很快捡回了鞋,可谁料,他刚把鞋递与老人,老人又顺手将鞋丢进了河里,并再次让张良去捡。张良不厌其烦地捡鞋。
这样,一连三次,最后张良都把鞋恭恭敬敬捡了回来。老人满意地会心一笑,却坐了下来,把脚抬起来,对张良说:“给我穿上。”
鞋都给你捡了,再给你穿上也没什么关系,张良这么想着,就恭敬地蹲下身子,把鞋给老者穿上。老者看到张良这么谦虚,很满意,穿上鞋以后,对张良笑了一下,一个字也没有说,起身走了。
由于老者的行为这么反常,张良开始觉得老者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但又不能确定,就远远地在老者身后随行。走了一段路之后,老者转回身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我老人家有心栽培你,五天之后,天明之时,这一个时候,你在这里等我。”
过了五天,天刚刚亮,张良依照约定出现在桥头上,没有想到,老者已经在那里等他了。
老者非常生气地对他说:“与长者相约,你却来得这么晚,太没有礼貌了!五天后你再来吧。”
过了五天,鸡叫头遍,张良就急忙出门,赶到桥头,老者却比上一次到的时间还早,见到张良,他说生气地质问:“你又来晚了,回去吧,再过五天再来!”张良暗自惭愧,什么话也说不出,惟惟诺诺地答应了。
又过了五天,张良根本不敢入睡,在深更半夜就来到桥头等老者。过了好大一会儿,老者姗姗而来,看到张良已到,就高兴地说:“与老者相约,这样子就对了。”老者说完之后,拿出一本书对张良说:“你要努力学习这一本书,如果能够掌握它,你将成为王者之师,十年内必有大成,可佐王兴国;十三年后,你到济北来看我。”说罢,转身而去。张良知道碰到了神仙,赶紧向老者行大礼。但转眼间,老者已经不见了。
天亮后,张良仔细翻看这本书,发现竟是《太公兵法》,这是姜子牙辅佐周王时的兵书。此后,张良辅佐刘邦,为他出谋划策,最后一统天下。
老者果乃神人,后来的事情完全都在他的意料之中。十年之后,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大乱,早就蓄势待发的张良也加入到这股滚滚洪流之中,他在下邳招募了一百多名壮士,恰逢此时,楚国贵族景驹自立称王,张良就带领自己的人马投靠了他,在队伍行进的路中,他遇上了刘邦,二人一见如故,相交甚欢,此时的刘邦已经有几千人的队伍,但单单缺了张良这样精通兵法、心思缜密、性格稳重的军师,而张良也认为自己发现了真正的“得遇明王”,他曾多次将《太公兵法》讲给刘邦听,刘邦听得很认真,而且常常采纳张良的建议,但是张良在说给别人听时,很多人都听不懂,要么嗤之以鼻。因此张良决定追随刘邦。
自此,刘邦的团队可谓是如虎添翼,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