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初期,我国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曾多借用太平天国故事来鼓吹反清舆论。其中宣传最为显著的天国人物,一个是翼王石达开,另一个就是李秀成。
李秀成是近代中国的风云人物。1859年10月,他受封为忠王,赐称三千岁,几年后又荣任真忠军师(又副军师),成为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柱石。1864年7月天京(南京)失陷,李秀成被俘遇害,他在囚笼里写的自述是几千年来农民将领得以传世的唯一亲笔手迹,记录了很多太平天国信史,自述也记录了李秀成复杂错综的心理活动。千古功罪,也为后来者提供了诸多评论。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为了组织反清,很注意舆论宣传,李秀成献身天朝事业,受任于败军之际,转战于危难之间,作为忠君爱民的亡国英雄,他的征战东西,委曲求全,而又壮志未酬,怀着满腔悲愤走上刑场慷慨就义的意境,是很能鼓舞后来者的。在二十世纪初,李秀成的绘象、故事轶闻,时见于当时上海和日本留东学生的革命刊物;被曾国藩涂删的李秀成“供词”,竟也作为编写李秀成的故事素材;杜撰的李秀成诗词和对联,流传民间,不胫而走,这类有关李秀成的赝作,却成为辛亥时期革命党人号召群众,制造舆论的精神武器。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宗旨推翻清朝,建立民国,虽然他们不断自欧美和日本汲取救国本领,可是仍很缺乏直接的、能觉醒民众的催化剂,而太平天国和李秀成故事,出自土生土长,足以能号召民众推翻封建王朝,创立共和体制的;因此,认识民主派把李秀成作为自己思想武库里的工具,有助于我们分析旧中国农民和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阶级关系,解剖近代中国两个革命**的连续和承继关系,它不仅是对近代史研究的深化,也是考察辛亥革命思想源渊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李秀成:太平天国后期的柱石、悲剧的主角
长期以来,对历代农民起义始终缺乏正确的评述。太平天国就是一次令人值得研究和思考的近代农民运动。它留给我们几多财富?从李秀成的作为和言行,就已提供了足够的素材。
19世纪50年代,刚刚拉开半殖民地帷幕的古老中国,农民仍是革命的主力军,可是他的对手增加了,不仅有八旗、绿营,以至湘、淮军和地主团练,也有过去任何农民军都未曾遇到的欧美帝国主义列强,后者已配置了当时世界第一流的新式兵器,如来复枪、开花炮和高达几百倍的望远镜等。时代变了,欧美世界已经普遍采用热兵器;武器的变革、影响甚至已经可以决定战争的胜负,要打好一次仗,很大程度就是靠先进武器。1860年8月和1862年5月,英法殖民军队就是以后膛枪、炮远距离的射击和科学仪器准确测量,击走拥有七万之众的李秀成。李秀成,这位曾多次克敌制胜、攻占名城的大将,从失败中不断积累教训,建立了自己的洋枪队,在沃野千里的江南水乡,不止一次地挫败外国殖民军队和所谓“常胜军”。历史的特别机遇,使他成为近代中国农民运动和外国侵略者作战的著名统帅,成为“一个伟大的非凡的人物”(呤唰)。可是这不是喜剧,而是一幕大悲剧,近代农民运动的失败规律,又把李秀成这个与太平天国共存亡的英雄,扮演成了一个慨而慷的悲壮角色,时不利兮雅不逝,壮士一去不复回。他的作为和遭遇,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板**识良臣。残酷的军事斗争,无日不战的江南烽火,把耕山帮工的种蓝人李秀成从基层干部推上了主持军国事务的领导岗位。如果说,洪仁发、洪仁达等因天王本家得天独厚,被选入“朝天朝主图”的,那末李秀成没有这个血缘关系,他非亲非故,只是在那条坎坷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由普通“圣兵”走上总理政事的“军师”重任的。
十四年的汗马生涯,饱尝天国春秋的甜酸苦辣,以致在被俘后,才能一气呵成那篇长达四五万字,充满内心独白、百感交集,又有历史价值的自述。这是一个农民从政后的反思和检讨,它记下驰骋沙场的斑斑血迹,也记下了朝野纷争倾轧的几多辛悲。资产阶级民主派敬崇李秀成,还在于他在太平天国诸领袖中,是一位有较多民族意识的将领,对洪秀全一味信天、崇奉虚渺的上帝不以为然,而却又能在愚忠于君的过程中,不时深化自己爱国爱民的品质。在他头脑里,充满着古贤的传统道德和文化的印记。他是一个懂得治世安民的儒将,对部属的爱护,对敌手在被俘后的宽容,又比较能礼遇知识分子,这在天国领导诸人中,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他虽然懂得点政治艺术,却在上层集团中屡屡遭到妒忌、诽谤和排挤,洪秀全也不甚信任他。“我天王重用者,……第六方是秀成也”(《李秀成供词》),这种悲愤的陈述,在《李秀成供词》里比比皆见;特别在英王陈玉成死后,李秀成东奔西簸,辛劳倍至,一身而系天国安危,却被天王和朝内亲贵视为有叛逆之嫌。忠而反被见疑,这又是多么令人惆怅感叹。1864年初春,天京围急,朝不虑夕,李秀成不听从李世贤“让城别走”,却与家属居于天京,虽然兵穷粮乏,仍抱砥柱精神。天京陷落后,他指挥突围,甘愿断后以阻追军,并将良马送给幼天王,此种人情味,是很能博得后人几多同情和眼泪的,成为后来反清者的楷模。长期以来,民间对他的景仰可谓不绝。《清史稿》参与者金梁,曾记述其任杭州将军的父亲,与李秀成军对阵,“乃不意李亦静守不动,半日寂然”,“李知有备,终不动。”(《中国近代史补编六种》手稿本)192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王文濡为编写《太平天国野史》,在自叙所撰动机里就提及儿时听祖母讲太平天国,“指斥两军,不稍偏袒,而独于石达开、李秀成多褒辞”。20世纪30年代初,太平天国学研究始兴,多有带着传奇色彩李秀成的传说轶话。李秀成的事迹,确实也使后来者一掬热血,泪洒江南。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李秀成反清杀妖的一生,特别是他生命结束前的几年,颇使人们长相思,深回萦的。在这出近代爱国救国的舞台上,李秀成可歌可泣,他是一个不用修饰的天才演员,成功地扮演了悲剧的主角。他的形象和故事,很能激励戊戌失败后民众反清情绪和奋发精神的。因此,传布李秀成的事迹和他的形象再塑造,必然成为孙中山和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必需。
二、假托李秀成的诗词和故事炮制信史,宣传革命
二十世纪初,随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传播,民众的反清情绪日益高涨,洪秀全、李秀成等太平天国人物,开始在民间得到尊重;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受到社会谴责,逐渐走向下坡路。近代维新党人,因为与当权的顽固派对峙,特别是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无辜杀害,更引起他们的嫉恶如仇。他们是近代中国最早为太平天国洗刷“粤匪”、“发逆”的先驱者,年轻时期的谭嗣同曾痛诋湘军血洗南京的罪行;现在所知开始为李秀成在中国公开翻案的是新会才子梁启超,他在1901年李鸿章死后,以李鸿章为引线的《中国四十年大事记》,几度高标准地评价了李秀成,说他是人杰、是英雄,“最聪慧明敏,富于谋略,胆气绝伦”,“智勇绝人,且有大度,仁爱驭下,能得士心”,“秀成知人善任,恩威并行,人心服之,若子于父”。梁启超尤加称赞“李秀成真豪杰哉”!在于危城决战,九死一生;爱民救杰,忠义无双,“虽古之大臣儒将何以过之”。并表示他读了被删节的李秀成自述后,“犹凛凛有生气焉”,还将它与韩孔厂(扪虱谈虎客)的“康雍乾间文字狱”等七篇,均称之为“百年来荦荦大者,读之则民族光替之大原,跃跃言外也”(《近代中国秘史》)。随后又抒发了一套宏论:
呜呼!刘兴骂项,成败论人,今日复谁肯为李秀成扬伟业发幽光者,百年而后,自有定评,后之良史,岂有所私。
梁启超提倡不以成败论英雄,他豪放洋溢的笔法,颇有煽动魅力,通过变幻万千的近代中国重大事件,“故语李鸿章者,不可不知李秀成”,戊戌枭雄为“发逆大头子”李秀成的颜面,涂抹了薄薄的第一层金箔。他借李秀成故事,对清朝顽固派和李鸿章进行抨击,这位资产阶级改良派,笔下千言如走龙蛇,为被中国地主文人咒骂了近四十年的李秀成恢复了部分名誉。
由于梁启超的颂功,沉默多年的李秀成,开始走上新的政治舞台,走进革命派制造舆论的行列。
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保皇党曾为争夺华侨和领导权,喋喋不休地争吵,他们都很重视自己的舆论阵地。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朱执信等,都在童年时代受到太平天国故事的启蒙。孙中山就把自己当作“洪秀全第二”,他曾孜孜不倦寻找太平天国史事,在出亡欧洲时,于瑞士伯尔尼图书馆读到呤咧的《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他称赞这位太平天国“上校”“夙具侠骨,有义风”,并说“有读其所著之太平天国革命史,而不泪下者乎!洪秀全、李秀成等诸豪杰,幸有此书,为之表白,得脱逆贼污名,而为轰烈之革命的殉国者,得受后世识者之追悼”。孙中山在多次讲到太平天国的言论里,李秀成是被看作“屡立大功”、“又受牵掣”而功业未就的上上人物(《三民主义》,见《孙中山选集》下卷第676页)。李秀成的故事令孙中山神往不已。孙中山的日本好友曾根俊虎大尉曾参与李秀成幕府军事,曾与孙中山谈到李秀成故事,这些更加促使了孙中山要搞一部太平天国史,以用作反清的舆论宣传。
1905年,经孙中山授意同盟会员刘成禺撰写的《太平天国战史》,就是以曾根俊虎的《粤军志》为蓝本的,这部旨在宣传革命而不能视为史料的小册子,以多处篇幅塑造了李秀成的正面形象。李秀成故事是辛亥前夕革命党人激励斗争的精神武器,当时与《民报》并驱前进的《复报》(柳亚子主编)在《中国灭亡小史》章节中,推颂“杨韦内讧”后“峥嵘露头角”的陈玉成和李秀成,特别称作是“陈玉成既殁,而恢复之业,舍李秀成无旁贷”(《复报》第7期)。1906年,韩孔厂也以“中学堂教师参考之用”,在所编辑《近世中国秘史》里,特地选进了《李秀成供状》,在眉批间,别出心裁称赞李秀成有“大将器度”;释放清将李金旸是“名将风度”;释放米兴朝、林福祥等官吏,是“在在可人”;攻打上海“威震海外”;而自述又是“字字血语”。这样,原来用作瓦解分化农民运动者的“供状”,却成为了资产阶级民主派对旧朝的批判。这是我们见到的对“供状”的最早期的评述。尽管纯属眉批,但对李秀成的形象开始由诬蔑、歪曲到称誉、端正,它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李秀成的需要。《近世中国秘史》的编辑、出版,是为了适宜当时废除科举制度后正在开办的中小学堂教育,因为是教材参考,使更多的人对李秀成有所认识,他逐渐开始深入人心。
这段时期,在民间最有影响的李秀成宣传,当推1907年同盟会员黄小配在香港《少年报》等连载的《洪秀全演义》。作者以“洪氏一朝之实录,即以传汉族之光荣”,竭力称赞太平天国诸人是举世的豪杰。书里李秀成形象和情节几乎全属虚构,作者多处模仿罗贯中手法,诸如李秀成出山,系冯云山战死后,由钱江走马推荐的;而脍炙人口的“李秀成百骑下柳州”乃是参照三国甘宁、文鸯等的故事。作者还杜撰了林凤祥、李开芳在出师北伐前,不听从李秀成劝告而失败,力图处处把“圣兵”时期的李秀成,打扮成大智大勇的人杰,这种乌云托月手法,又一次写出了李秀成与众人的不同凡响。
黄小配是不懂历史的,他对太平天国的认识也只是薄薄的表皮层知识。但在他笔下,李秀成汇合了诸葛亮、赵云和甘宁的大智大勇形象。这自然是作者追慕的理想角色。一部《洪秀全演义》,李秀成是洪朝十四年春秋中难得有的高大人物。辛亥革命党人对李秀成的钦佩,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李秀成反清事业的强烈认同。这种倾向在留日学生和激进思想青年里尤为强烈。为《洪秀全演义》作序的章太炎曾赞扬“太平天国人材济济”,“若石达开、林启容、李秀成之徒,方之徐达、常遇春当有过之”。在此前后,扪虱谈虎客说:“吾尝论次太平诸将之人物,其所最崇拜者,在前期唯一翼王,在后期唯一忠王,二王真能将兵者,且能将将者。”他还以为李秀成系侠义之士,智勇俱备,“使更加以学问,真卓然为十九世纪中代表中国之一人物”,“有古名将古大臣风”,“为此时代中国历史之光焉,后有良史吾知其公论之不能泯也。”(《近代中国秘史》)当时的反清刊物《江苏》、《云南》,还引用了呤唰绘李秀成召开会议等图像,《震旦少年俱乐部》刊登《太平天国人物考》对李秀成大加描绘,而李秀成事绩也常被炮制、编写为轶事,其中颇为显著的,就是伪托的李秀成诗词和对联。世传的李秀成“在苏州月夜泛舟虎丘”的两首《感事》七律,曾以慷慨陈词、英雄末路,博得时人几多感奋,又几多同情:
举觞对客且挥毫,逐鹿中原亦自豪。
湖上月明青蓑笠,帐中霜冷赫连刀。
英雄自古披肝胆,志士何尝惜羽毛。
我欲乘风归去也,卿云横亘斗牛高。
辇鼓声声动未休,关心楚尾与吴头,
岂知剑处升腾后,犹是胡尘扰攘秋,
万里江山多筑垒,百年身世独登楼,
匹夫自有兴亡责,肯把功名付水流。
另一首是伪托的所谓“自写心迹”《有登吴山大风台》(《复报》第7期):
立马吴山莫自豪,大风台上大风高;
钱王盛德今犹在,不愿黄袍愿锦袍。
这些伪作,充满愤慨,有英雄浩然之气,也有失意时惆怅难述的情调,它当然不可能是仅有初等文化的李秀成所作的。与此伪诗同时,还有所谓李秀成写的楹联:“马上得之,马上治之,造亿万年太平天国于弓刀锋镝之间,斯诚健者;东面而征,西面而征,救廿一省无罪良友于水火倒悬之会,是曰仁人。”(《太平天国野史》)
这首楹联,据称是挂在天王寝殿里的,其中作伪,大有破绽,此处不再评论。但这些诗联很有市场,数十年间转辗传抄,引为信史,李秀成不仅有战功,而且颇有文才,“其睥睨一切之气象,莫不让翼王答曾文正四律也”。和同时期高旭伪造石达开诗相似,它无非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假李秀成的抱负和气度,针对此时满地疮痍,国不成国的社会的怒斥,以图引起现实生活中更多人们的觉醒。
三、辛亥革命流产后,李秀成的继续宣传
辛亥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和南明小朝廷都被资产阶级革命派用作激励、鼓舞的舆论素材。可是,孙中山等为之奋斗的共和政体,却因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和军阀混战而流产,中国仍面临亡国的危机。李秀成誓志灭清,壮心未酬的行为,适应中国有民主感的知识分子。中国社会的小农经济始终像绳索捆牵着各阶层的思想,更多具有小生产意识的知识分子,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往往把太平天国和李秀成的行为视作楷模。
辛亥革命建立民国,孙中山等人终究为太平天国恢复了名誉。太平天国也作为辛亥前奏曲,被载入革命史册,这是一股难以阻挡的思潮,尽管袁世凯的徒子徒孙仍以“发逆”、“粤匪”谩骂狂叫,但更多的人见风转舵或有所改变的。1916年,国史馆赵尔巽等遗老主持的《清史稿》,依然把洪秀全放入史册,以叛逆者视之,若干修史者也不得不随波逐流。金梁在未及印刷的“诸王列传”,称赞了陈玉成、李秀成和谭绍光、汪海洋等多人,其中特别提出,“李秀成尤为特出、秀成忠义动人,军民感服,有大将风”(《太平天国野史》)。随着新文化启蒙运动和民主、科学口号的兴起,太平天国故事以及当时五彩缤纷的电影、戏剧以至香烟图片、年画剪纸,都有把半个世纪前的天国人物,描绘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也出现了用资产阶级史学观撰写的种种论著,其中如《太平天国志》、《太平天国研究》和南京政府颁布的《太平天国诗文抄》。李秀成的历史面貌和艺术造象,愈发高大、值得人们歌颂。
《太平天国志》是我们今天所知的第一部论著或天国人物传。这部在1923年出版,由常州人李法章撰写,为黄炎培题签的开山篇里,李秀成特别显得高大,作者“欲表扬汉族武功,又何为而不作太平天国志也”,“吾望太平天国首义诸贤,而尤爱石达开、李秀成之忠草”(高景宪序)。李法章是深受辛亥革命影响的知识分子,他曾游历大江两岸天国旧地,“旁搜博探,得考订书凡三十余种。”作者是非常崇拜李秀成的,他写的《李秀成传》感情洋溢:“忠王劳矣,强敌外侵,权臣内毁;尽瘁鞠躬,死而后已;耿耿孤忠,畴与为比,作(李秀成传)第六。”另部《太平天国之研究》,作者杨逸棠更是对李秀成倍加赞誉:“秀成为太平天国后半期中心人物,忠实勇敢,富有谋略,兼有政治的才干,”“可称是近世以来所仅见的英才,亦可说是革命运动中先锋大将。”此后诸家论著大致雷同,借评价李秀成抒发己情。1931年由罗邕、沈祖基编纂的《太平天国诗文钞》,还搜集了伪作的李秀成诗和对联,于右任并题词称赞,再次肯定李秀成等天国人物。
几十年间,人们把太平天国运动当作辛亥革命的先声,辛亥革命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继续。太平天国是孙中山等革命派心目里的理想国,李秀成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悲壮人物,以至像顾明道《荒江女侠》那样的鸳鸯蝴蝶派小说,也塑造编制了李秀成儿子“李天豪”落草为寇继承父业的英雄故事。抗战前后,为了抨击、揭露国民党打内战和绥靖政策,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阳翰笙《李秀成之死》等戏剧以及各种文艺模式里的李秀成形象,都是深明大义,悲壮激烈的爱国英雄,在结尾又往往要留下一个供观众读者思索的尾巴:李秀成虽然死了,但他的事业长存,寄希望于来者。这应该也是辛亥革命党人的余韵,它们并非是信史,但比历史更能教育人,且又形象生动,颇能启示继续在漫漫长夜中行走的中国人。这几十年的宣传下来,李秀成的造象更高大了,他的农民小生产气味消失了,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再创造里,他满身上下涂满了民主平等的油漆。他们越是美化李秀成,越是说明了自己理论的苍白。中国资产阶级先天不足,他们虽然也醉心于欧美日本的民主和法制,追慕卢梭和孟德斯鸠的学说,但更多的却是从中国农民的传统理念中寻找思想武器,由此也可见他们与农民之间的思想是相通的。从把李秀成看成是革命先驱者,又把他视为自己事业的开创者,足见中国资产阶级思想家始终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思想武器。
今天,李秀成仍有影响。二三十年来,李秀成这个并非是近代中国第一流的人物,其影响遍及,和对其的研究程度都超过与他同时期的任何人。他是现代史坛曾红极发紫的研究对象。一百多年来,在孙中山称为“革命尚未成功”、小生产似汪洋大海的中国里,始终需要有像李秀成那样的农民气息人物以启示、教育后代,这是李秀成得以在二十世纪、自辛亥革命后仍能风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