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天王之死(1 / 1)

第一节 天堡城

1863年12月20日,李秀成返天京时,天京已在湘军重兵包围中。11月3日,湘军分路攻陷土山、方山、高桥上方双桥等门;11月5日攻陷七桥瓮;11月16日,天京外围淳化、解溪、龙都、湖墅和三岔镇均失陷;11月25日,曾国荃主力进至孝陵卫,切断天京陆路运粮通道。天京只有城北神策、太平两门未被合围。城外要塞只剩有紫金山天堡城和太平门外地堡城了。

今非昔比,此时的太平天国军队斗志日衰,远不是湘军对手。

全军将士不愿打硬仗,不敢打硬仗。李秀成的各支部队本是人员最多、装备最佳,又是最善于攻守的,但自1862年天京保卫战受挫,赴淮南远征渡江败归后,几乎没有打过一次好仗,而且是屡战屡败。这是因为李秀成的将士起了整体的变化,一是志愿兵少,成员多是被强令破家被逼参加的;二是降兵多,也有不少兵油子。所以虽然队伍庞大,易聚易散,缺乏战斗力。

李秀成进入天京后主持防务,也并非以防为守,他也主动出击,还从周边城镇调兵遣将,有限止地抽调少量兵力,包括惯于征战之将,如纪王黄金爱、拥王陈赞明、虔王姚克刚、式王萧三发。其中陈赞明是江浦佐将,姚克刚是诸暨佐将,萧三发是吴江佐将,还有原在天京的吴如孝、吉庆元等宿将。

天京城墙坚固。湘军自围城开始,从1863年5月就在周边深挖地道。在李秀成进城前的五天,通往天京的地道挖成了,12月15日,地道扬威,轰塌了城墙十余丈。李秀成进京后,就面临着地道的威胁。但李秀成毕竟作战经验老到,对于地道性能、威力认识清楚,当年在金坛作战时,自己就多次采用地道战术,对于如何防范地道战,那是很有应变术的。相传李秀成环走天京各门,发现城外附近凡草地有枯黄面带时,就针对它的走势,在城里相应发掘地道,以火焰、污水阻碍进路,正是无一不准,有的放矢地把湘军的地道破坏了。

湘军挖掘的地道多数徒劳无功。

天京城防将士不多,但李秀成防务还采取主动出击,出其不意。12月23日,李秀成就率军数百出击湘军。可是他的出击,往往失利。这是因为围城湘军太多了。到年底,经过曾国藩调拨和募兵,围城湘军已增至五万人。

李秀成几次发动进攻,兵力太弱,不能持久作战。有一次,他从孝陵卫出击,竟被湘军总兵朱洪章部抄了后路,连孝陵卫石营都丢了。朱洪章获胜后,说他是借在军营中做三十大寿为名,故意引诱李秀成前来的;还说这仗打败了李秀成的三万兵,其实当时天京全城能作战的兵力不足三千人。

湘军攻陷了孝陵卫石垒,即从七瓮桥至孝陵卫,深挖长濠三十余里,以二十四营(一万二千人)驻防。曾国荃每夜轮流派特种兵几百埋伏于紫金山南,截夺运进城里之粮。湘军此时战术也有所提高。好嗜杀成性的曾国荃也采取了不杀俘虏手段,每次截粮获胜,就让俘获的太平将士饱餐一顿,释放几十或百余人回京,致使俘虏在城里散布曾九帅优待降人,不杀俘虏,导致很多人逃出城前来归降。

2月28日,李秀成乘湘军劫取李荣发粮队得逞时,率军自太平门攻紫金山之南石垒,不利退却,湘军乘胜追击,气势汹汹,直至天堡城,因为行进迅猛,“出队之贼不能入垒;守垒之贼,怯无固志,会以号令我军尾追杀入,克服天保城,以无意而得之”(《湘乡印曾氏文献》八集第5052页)。

天堡城要塞就这样莫名其妙地丢了。

天堡城位于紫金山第三峰之巅,系全用巨石堆砌而成的坚垒。这是保卫天京非常重要的要塞,它和堡南的地堡城互为犄角。地堡城,即俗称为龙脖子者,在紫金山东南麓与天京城墙交会处的隘口处,城内相连的即为富贵山。

天堡城关系天京城安危。李秀成即于翌日和3月1日两次组织将士反攻,都被赶了回去。曾国荃于是在天堡城设前敌指挥所,在太平门外新筑两垒,并分军扎洪山、白石山(北固山),堵住神策门大路,从此,援军不得入城,守军亦不得出城。天京北面亦被合围,环城仅有玄武湖一段,因系水路,未有湘军驻扎。

自4月初始,各路湘军在朝阳、金川和神策等门外,继续挖掘地道十余条,李秀成组织兵力从城内对挖,破坏外进地道,并在外墙里层增筑月城,下穿横洞,抢堵缺口。

双方展开了地道和反地道战。太平天国屡摧湘军,在反地道战中取得胜利。

曾国藩几次向皇帝报告困难万状:

乃两月以来百计环攻,逼城太近,被贼以洋枪狙击,我军伤亡至四千余人之多,所挖地道十余处已被该逆从内掘出,穿透三洞,此外诸洞亦难奏效。(《曾文正公全集》卷十九)

天堡城地堡城位置图

神策、朝阳两门外所掘地道又被城贼从内挖出,横穿数处,勇士伤折甚多,金陵城高且厚,迥非他城可比,即金川门太近俗号矮城者亦尚高至五丈以外,是开花炮之能否收效?(《曾文正公全集》卷二十)

湘军佐以地道,又在城外堆聚草堆与城齐平,在草堆上向城里放枪,太平将士竟也架梯城中,持枪对射,或点火抛向草堆燃烧,逐令湘军不能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