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马塘桥
马塘桥,即茅塘桥、麻塘桥。西距无锡城三十里,东距苏州城六十里,地濒太湖北岸,是个战略要地。李秀成进苏州城时,就选择马塘桥为大本营,与苏州城互为犄角。
12月1日,李秀成出苏州阊门,取道广福、灵岩,回到马塘桥大营,与他同行的有来王陆顺得、直王林得英和李容发,还有贴身的四百名卫兵。有记载称李秀成是带了一万余人离开苏州的,不知出自何据。当时苏州正处在淮军围攻的剑拔弩张之际,要带走如此人众,岂非釜底抽薪,况且,如此庞大队伍,要穿过敌军包围圈,也大不容易。
李秀成在马塘桥有二万军队。
也有记载说此次李秀成是无可奈何地逃出苏州;已知苏州将失,把它当作一个烂摊子丢给谭绍光,两人相辞时“恸哭而别”。此话不确。
李秀成供词称:“那时我在苏州与洋鬼开仗。连战数日,胜负未分,两不能进。……然后亲引军由阊门到马塘桥,欲由外制,暂别省城,将军屯扎马塘桥,意欲回京奏谏,请主他行,不守京都,独自思议之后,尚未举行。”
李秀成把马塘桥作为战略要地据守。返回马塘桥,并非猜测苏州不保,相反却为捍卫苏州。此时他仍认为苏州形势不错,可以抵挡来犯之敌。
李秀成很欣赏谭绍光指挥的11月27日和自己指挥的11月29日之战,两次战斗,俱能获胜,他们统率的将士还是很有战斗力的。当时在苏州城里的英国人马敦目睹称,“叛军士气很高,他们非常活跃地参加战斗,任何兵士在战争中先行后退,便立地处死”(马敦《志愿陈述书》,《史料译丛》第75页)。
李秀成返回马塘桥乃是与苏州守军呼应,按既定方针,在歼灭来犯淮军李鹤章等部后,从内线转到已沦失的江阴、昆山和常熟等地区作战。还打算命呤咧渡过太湖、取道嘉兴赴上海购买军火,并鼓励抢夺洋船,在夺取了后,驾驶至杭州,交与听王陈炳文查收,按货奖励银两。
李秀成也曾考虑据苏州以打持久战。当时流传有一种说法,他还想请天王放弃天京迁都苏州。
太湖水战,击溃清军水师(呤咧画)
天算不如人算。可是他没有想到,就在到马塘桥的第四天,郜永宽等杀害了谭绍光,苏州失陷了。
苏州固若金汤,却因为出现了叛乱,一个早晨就丢失了。当谭绍光残部几千人杀出重围,来到马塘桥向他哭诉时,李秀成方知详情,大为痛心。
苏州失陷,坚定了“请主他行”,即“让城别走”的理念。所谓“让城别走”,开始萌发于白齐文在南京忠王府和他的一次谈话中提及。白齐文后来在自述说:“我向忠王曾提出许多建议,但他全不采纳,要是他采用我的意见,战事的结果可能有很大的差别。我建议假若不能把外国军队撤离苏州,又不能把产丝区的桑树尽行破伐,最好放弃苏州和南京,集中太平军力量攻打北方。”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更记有白齐文“劝秀成弃江浙,斩其桑茶,毁其庐舍,而后集兵力北向,据秦晋齐豫中原之形势,以控制东南,其地为官军水师之力不及,可成大业云云。秀成不听。”
李秀成很赞同白齐文的放弃天京等城镇,另求他路的战略,即“让城别走”。还在不同场合,与无锡黄子隆、苏州谭绍光等人谈及,试探他们的想法。黄子隆、谭绍光留恋本地生活和既得利益,再也不愿挈妇带雏,举家远征;郜永宽等别有用意,早已找到了投降圆满的归宿,当然也不愿意远走。
当时苏州还固若金汤,岿然不动。
现在苏州失陷了,更坚定了李秀成“让城别走”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