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两次军事领袖会议
1862年6月19日,李秀成由松江等地回军,并于6月22日,急忙召开军事领袖会议,商议援京的对策。
这次会议李秀成仅是召集了所部主要将领,即驻守苏州的慕王谭绍光、纳王郜永宽、相王陈潘武,以及随他东征上海返回的听王陈炳文、航王唐正才、孝王胡鼎文、凛王刘肇均、主将蔡元隆、汪安钧、吉庆元。规模不大。
在李秀成居住苏州,攻打上海期间,天王又大面积地广封军事领袖的部属和部属的部属为王爵,据不完全统计,人数已多达九十余人(不包括洪氏子侄、家族)。其中如宿将刘官芳、黄文金、赖文鸿,李秀成部将谭绍光、陆顺得、黄子隆,李世贤部将黄呈忠、范汝增、练业坤。虽然所新增王爵都没有带“军师”职,但一为王爵,别树一帜,在统辖人员编制、领地以至宫殿、服饰,多带有独立或半独立性了。这使李秀成很不自在,认定这是天王和洪氏家族玩的权术,是分解他的军权的一种低级措施。
李秀成谈了天京危急,与会诸王、主将也多和李秀成同感。
当时,湘军攻陷安庆后,经过半年休整、扩充,按照曾国藩制定的总体战略,由曾国荃统率的陆师、彭玉麟统领的水师,延长江东下,连战连捷。1862年5月,湘军仅以三万人马,攻陷芜湖、金柱关、三汊口、三关,逼近江东桥和九状洲,本月22日,曾国荃陆师至秣陵关,守军献关降。30日,曾国荃扎大营于雨花台,兵部右侍郎彭玉麟的水师占长江蒲包洲,停舶天京护城河口;绿营水师吴全美也由天京下游溯江而上攻陷观音门、燕子矶;江南提督李世忠占天京东郊的石埠桥、龙潭。
天京又被合围。它很像两年前江南大营重兵压境,但更严重。因为此时天京上游和安庆尽失,太平天国已失去强大的后援。原先的后援基地安庆、芜湖等地却变为湘军的大后方。湘军水陆师可以一往直前,无后顾之忧。
两年后,洪仁玕回忆此事,在供词里写道:
天京之围始于一八六二年四月,妖军在安庆及Pillers东西两妖之胜利,早令我等猜疑必顺流东下进攻天京,但从未准备彼等能突如其来如是之速。我军毫无准备,彼军若急进当早得大胜。然而彼等竟不乘势急攻,只是占了两座炮台,便自满足而停军不进;由是令我等得乘时修理炮台,分配各守卫军而准备攻击。彼等战胜之后即不事急攻,乃予吾等化所欲之机会以图准备对敌者。起初一见有危险,我等非常焦急,但危险转瞬过去,我之又放心矣。自此吾等又得稍为安静而得有自信力。每当战船停止活动之时,吾等即从事重建七里洲及中关对面之炮台,此外又屯战船二艘于小河内,及另置一艘于外。我们又安置几尊极好的大炮于要害之地,又为加意防卫天京和更在狮子山上筑双重的防御线,而在山顶安置一尊重炮。如此布置,我们觉得十分妥当,足以防御一切攻击,天京此面之安全绝无可虑。唯是最大的恐慌之源,乃在南城外久驻围攻之妖军,兵力常常加增。统领为曾国荃,深沟高垒,树有不败之地位,至今我们无法可驱逐之。
李秀成召开军事会议(呤咧画)
洪仁玕当时在天京,虽然已不总理国事,但仍参加领导班子。在他笔下写出的天京相当淡然,没有多大惊惶失措,军民因为多年遭受围困,此时情绪也是常态化了。天王下诏苏州李秀成,也并非是十万火急,主要还是蠡测李秀成是否忠心捍卫太平天国江山。
李秀成也明白天王一日三道的严诏,乃是要看看他主动受诏后是否遵从、执行。李秀成在供词中谈了这次会议中自己的设想:
那时天王一日三道差官捧诏到松江追我。诏甚严,何人敢违,不得已,将松江兵退回,未攻此郡,因严诏之逼。然后转苏州,与众将从长计议,万难周全,知曾帅之军由上而下,利在水军,我劳其逸,水道难争,其军常胜,其势甚雄,不欲与战,我总是解粮多多回京,将省府财物米粮火药炮火俱解回京,待廿四个月之后,再与其战,解京围,其兵久而心惰,而无斗战之心,然后再与其战等议真情。知曾帅之兵,初来之势,锐精之雄,这鼓气壮,我不肯来争。
此处因为触及湘军和曾国荃,把他写作是常胜之军、英雄之军,当是在囚禁时的心计,但李秀成不想立即援京,不愿打硬仗,消耗实力,企图以敌方围城日久,产生心惰厌战,然后乘机再击败他。
与会诸人都是李秀成部属,当然唯主帅马首是瞻。
李秀成心挂天京,也为表示对天王和太平天国的忠心耿耿,会后,他还是做了两件事:
一是把由天京接到苏州的母亲和家属,再送回至天京。让天王领会他的用心;
二是派老弟李明成带领一支人马,先行回援天京。李明成初战小捷,击毙湘军总兵张胜禄。张胜禄被曾国藩誉为名将、勇将,一旦被斩杀,颇震全军士气。不久,对王洪春元自浙江率军来援,会同李明成军合攻湘军;洪仁玕、杨辅清等也由皖南宁国府率军前来。天京城外援军已增至五六万人众。
此时曾国荃部湘军因孤军深入,兵力不足,只能散布在南面板桥至方山一线,只是故作姿态,威吓天京,只有招架之功,并无回手之力,不可能杀进城来。天王陛下饱食终日,他所宠信的幼西王萧有和以及代理辅政的章王林绍璋、顺王李春发等,多是庸碌之辈,对于眼前突发事变,不知所云。天王更多的是对李秀成放心不下。他是有了李秀成,颇有猜疑,没有李秀成,又大觉不安。眼见李秀成迟迟未动声色,又气又惊,于是又下诏书,正如李秀成在供词中接着写道:
正当议楚,应欲举行,天王又差官捧诏来摧,诏云:“三诏追救京城,何不启队发行?尔意欲何为?尔身受重任,而知朕法否?若不遵诏,国法难容!仰莫仕睽专催起马,启奏朕知。”诏逼如此,不得不行,是以计议调抽兵马起队前来。
洪秀全惶惶不可终日,此次还特地派刑部主官、补王莫仕睽持诏旨前来,显然还带有严责之意。莫仕睽转达了天王迫切心情,李秀成不得不遵诏旨奉行。
在此期间,太平天国在皖南战场大为失利。7月11日辅王杨辅清丢失了宁国,主力被歼二万人;7月16日,有雄厚实力的保王童容海率部六万降敌。
8月6日,李秀成在继首次军事会议基础上,又扩大了与会成员,参加本次会议的有襄王刘官芳、奉王古隆贤、堵王黄文金、来王陆顺得以及来自天京的莫仕睽和侍王李世贤代表首王范汝增,会议还邀请护王陈坤书、侍王李世贤一起出兵,加上李秀成大军,共十三王,号称六十万(实际为三十万),并于10月19日至11月26日陆续进入天京战场。
此时各路军事领袖多暮气沉沉,把自己的军队视为私有财产,生怕在激烈的战斗中,损伤实力。以邻为壑。彼此都有戒心,企图在战斗中保存自己而他人受损。李秀成将心比心,深得其髓,因而在将两次会议记录编成《会议辑录》印刷出版时,他亲为之作序,序中作有指示:
如欲奋一战而胜万战,必须联万心而作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