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陈坤书护王(1 / 1)

陈坤书是李秀成部首席大将。

李秀成返苏州时,时已授忠诚第七天将的陈坤书在援江北未成后,奉调至常州主政。常州原属苏福省,是李秀成管辖地。原来守将是治天安陈志书,即陈坤书的亲兄,因资历较浅,不足以服众,所以李秀成调陈坤书前去。

天京政府乘机拉拢陈坤书。

见在太平天国兵册,对常州郡归属相当混乱,前后不一,开始有作苏福省之一郡,亦有作天王直辖的江南省之一郡。它很可能有天京政府的小动作。

陈坤书是李秀成坐定苏福省时,由嘉兴回调苏州的。他经常随同或配合李秀成,别领一军作战。

陈坤书是广西桂平人,是金田起义前夕参加拜上帝活动的元老,资格远高于李秀成。天京内讧后,元老级的平隘山旧勋、参加金田起义的功臣在世已经不多了,而能够带兵打仗、冲锋陷阵,即能干实事的老干部那是更少了。陈坤书是罕有的一个,也是李秀成部难得见有的。

李秀成供词对陈坤书乱民和封王有相当详述:

陈坤书等颁发商凭

后十二年回到苏省,民已失散,房屋被拆不堪,良民流涕来禀。那时陈坤书自愧对我不能,我由杭州回到嘉兴,其在苏州业带自队逃上常州,将常州自霸,使钱而买作护王。此人是我部将,因其乱苏州百姓,忌我治其之罪,故而买此王而拒我也。

自收浙省以来,以及英王之队归我之用,黄文金、刘官芳后入我辖,天王见我兵多将众,忌我私心,内有佞臣之弄,封陈坤书为王,分制我势,我部下之将,见此各心不忿,积恨于心。那时主见我部辖百余万众,而何不忌我乎!

这段供词揭露陈坤书,说陈扰民,并非着意于陈坤书采用了太平天国传统固有的“打先锋”、“纳贡”,而是:

一、陈坤书破坏了他所制定的为苏福省安定和发展经济等种种措施;

二、陈坤书带走了部分军队,这些军队改换门庭,此后再也不隶属于李秀成,而成为天京直属部队;

三、陈坤书将常州郡直隶于江南省,使李秀成的苏福省缺了一只角。所谓苏常之地,只剩了苏州了;

四、陈坤书自此也不需听命于李秀成,而直隶于天王和天京指挥。

陈坤书就是被天王和洪氏家族极其顺利地从李秀成部队中挖走的一路人马,这使李秀成心中很愤懑。

李秀成说的是。天王对他成为太平天国拥兵最多,且无人可以抗衡的军事领袖,是很有警戒的。正如李秀成供词所称,他乃是陈玉成死后,太平天国首席军事统帅,拥有百分之七十以上人马,如果加上唯他马首是瞻的李世贤及其部队,那就更多了。与他不相隶属的仅是杨辅清部队和卫戍天京的林绍璋、洪春元部队了。

这是天王深忌的。

洪秀全也曾为此,以天王集权和宗教手段向李秀成夺取兵权。

见于天王诏旨,在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1861),至少就有两份:

一是天王改太平天国为上帝天国。凡是所封爵衔均由“太平天国天朝九门御林”,改为“上帝天国天朝九门御林”,明确“上帝”领导“太平天国”,即统归天王主宰一切;

二是天王公布永定印衔诏。即废除过去“俱刻某军属某王”,此后“通刻顶天扶朝纲,某军等字俱除去”。

李秀成供词中还说,天王利用改政,力图收回兵权:

去年天王改政,要阖朝内外大小军营将相,民家亦然,凡出示以及印内,俱要刻天父、天兄、天王字样安入,印内不遵者五马分尸。军称天军,民称天民,国称天国,营称天营,兵称御林兵。那时人人遵称,独我与李世贤不服声称。

天王确实不断做出此种为夺兵权的举动。李秀成又谈到洪秀全唆使王次兄洪仁达夺李秀成权,诱使童容海脱离主官李秀成。

李秀成供词说:

主见我兵权重大,总计分革我权,童容海乃归我部将,一片之心为我,后被谗惑,而背我逃,此是王次兄之弄奏,欲归其辖,暗放谣言,童容海他心者,因此之由也。

童容海后来在安徽袭取广德州降清。当然不是出自为洪仁达谗言所逼,但天王兄弟不择手段攫取李秀成所部军马,也不是有器度的领袖行为。

有关童容海叛变事件,将在另节详述。

至于说陈坤书买作护王事,那全是李秀成在曾国藩处瞎说。他要使曾相信天王自误其国,天王乱政,搞成国将不国,而自己是忠心耿耿,却受到谗言中伤,夺他军权。

所谓“买作护王”的内幕,是李秀成写给曾国藩读的。

它不合符史实。

我们只需从洪秀全自天京内讧后封王史记排列,就能得其端倪。

洪秀全自内讧后,开始只封两兄为王,而又废除,在1859年洪仁玕封王,始再封陈玉成、李秀成、蒙得恩等几个军事领袖,即所谓的“袍”们为王。

尔后,即是1860年,大规模封家族(侄儿、女婿)为王。1861年,封朝内李春发、莫仕睽等六部主官为王,安庆失陷前后又分封陈玉成部主要将领陈得才、赖文光等为王。明年初又封与陈玉成有密切关系的别路人马张乐行、苗沛霖为王。按理顺章,洪秀全继后,不得不继续分封李秀成、李世贤等部将领为王了。

李秀成部将封王,按序排辈,首先当先封首席大将,资历最深的殿后军主将(第七天将)陈坤书和军力最厚的扶朝天军主将童容海,无论从资格行第、功勋劳绩,都应名列前茅,是首批封王的必选人员。

1861年12月,李秀成部开始封赐王爵,首当其选,就是封保王的童容海和封护王的陈坤书。尔后才先后封资深的殿右军主将刘官芳、定南军主将黄文金,以及先后夺取大城的陆顺得(绍兴)、谭绍光、郜永宽(湖州)为王。

因而,陈坤书为李秀成部首先封王,自在必然之例。他没有必要为求封王向洪氏家族行贿也。

天王封王无绝期。1863年更是越发不可收拾了。此时甚至将李秀成的部将的部将,乃至部将的部将的部将,也纷纷地恩赐以王爵,如来王陆顺得部将周文嘉封宁王、听王陈炳文部将廖发寿封荣王、汪海洋封康王;廖发寿部将刘得功封挺王,李秀成兄弟扬王李明成部将萧三发封式王,等等。

天王此种违背常规大举封王,乃是学汉武帝“推恩令”广封诸侯王子弟为王以分散其实力的做法。他照搬这种陈旧手段,用于削弱李秀成等军事领袖的管辖权和指挥权,且以此强化对天王的忠诚。岂不知如此做法,反而极大地削弱太平天国将士固有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李秀成非常嫉恨这种政治弊端,认为那是天王自己削弱实力,愚蠢、低级的政治手段。后来他在供词里所列的天朝十误,就把它单独列为一条:

误封王太多,此之大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