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走南线援安庆
1860年9月,李秀成自嘉兴解围回苏州后,天京上游已经是十分危急,曾国藩的湘军已由九江等地东下。9月底,由曾国藩、胡林翼部署的湘军各路人马,已进入安徽省境,完成了对太平天国西线重镇安庆的战略包围。
曾国藩的部署是:
北路由道员曾国荃率湘军主力万余人围困安庆城;由副都统多隆阿率万余人鏖兵桐城外围,负责阻止援军;由胡林翼坐镇太湖调度指挥北路。
在长江中,由提督杨载福率湘军水师破枞阳镇,攻取池州,断安庆外围。
南路由道员张运兰率老湘军三千攻旌德,总兵鲍超率湘军(霆军)六千攻泾县;由曾国藩坐镇祁门调度指挥南路。
五路湘军由水陆南北威胁安庆。
湘军志在必得。
安庆是天京上游最后一道重镇。要保卫天京,必须固守天京上游的武昌、九江和安庆,但自内讧后武昌、九江相继沦失。安庆是最后一道屏障了。
安庆极为重要。
太平天国有安庆,在军事上可以阻止敌军顺河而下直取天京;把持安庆,就可以守住金柱关和裕溪口。而天京粮食来源,就是取自由金柱关所运的江南数郡粮食和自裕溪口所运的江北数郡粮食。所以把持安庆,是太平天国和天京在军事、经济上都能取得稳固的关键。
曾国藩、胡林翼等湘军领袖,都懂得夺取安庆的重要和必要,对决定太平天国的成败荣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早在1855年,曾国藩创办湘军出省、胡林翼出任湖北巡抚时,他们就拟定了自夺取武昌、九江、安庆等长江中游直下天京的方略措施。曾国藩坚定不移奉行,其间虽然有朝廷曾因西南吃紧,石达开将闯入四川,要调曾国藩入四川,江北、江南大营危急,命曾国藩东援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北京受窘,命湘军勤王,他都没有积极奉诏。
大清王朝故步自封,囿于旧例,不信任汉人,不愿放权与曾国藩,甚至在发表他为湖北巡抚时,又收回成命,使曾国藩出征,筹饷备粮募兵,处处受到地方大员牵制、约束。曾国藩处处被动,有苦说不出。清廷还有意在天京附近设置由满洲人主持的江南、江北大营,乃是设想在天京危急时,由满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一举夺取天京,坐享其成。
曾国藩和湘军屡立大功,却得到如此歧视和不信任。但这也是大清国情,祖宗惯例,曾明知就里,也只能忍气吞声。
但曾国藩的对手,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和天京诸位领袖,包括洪仁玕、李秀成等,都缺乏战略眼光,不懂得如何掌握敌对阵营的各种矛盾主次轻重,竟然出动大军全力歼灭了江南大营。江南大营疥癣之辈,构不成对天京威胁。它的歼灭,却让曾国藩和湘军得到解脱,以为出头之日将要来临了。
果真如此。
咸丰皇帝无可奈何,不得不采纳肃顺建议,启用曾国藩署任两江总督,未几,又正式诏令曾为钦差大臣,两江总督,除江苏、江西、安徽三省,又兼节制浙江,具有筹饷、练兵和举荐地方文武大员的大权。曾国藩又推荐左宗棠为浙江巡抚、沈葆桢为江西巡抚、李续宜为安徽巡抚,后来又推荐李鸿章为江苏巡抚。
曾国藩大权在握,从此,指挥和组织各路人马向太平天国占领区域,其中尤其是向李秀成管辖的苏南(苏福省)、浙西和李世贤管辖的浙东地区进攻,致使此后几年里,李秀成几次奔波于天京和苏南,左支右绌,疲于奔命。
此时,曾国藩和湘军的主要进攻目标仍是安庆。安庆是争夺热点。洪秀全和洪仁玕、陈玉成都看到了。
但李秀成却没有看到,或者是他看到了,却没有重视。
天王号令李秀成率部前来天京,参加援救安庆。
李秀成留下陈坤书主持苏福省全部军政民务工作,迅速赶来。他是要向天王报告请求出征的。
但李秀成不是讨令援安庆,即天王决策的“扫北”,而是要赴江西、湖北,招募和接应起义民众。原来他在未离苏州以前,江西的德安、义宁、武宁,湖北的随州、大冶、兴国、蕲水、蕲州、武昌、江夏、金牛、保安、蒲圻、嘉鱼、通山、通城等地起义民众代表,不远千百里,前来苏州送上投靠太平天国的请愿书,李秀成接受了。接应江西、湖北起义民众,扩充、壮大自己的实力,多多益善。这样李秀成本人的兵力就更雄厚了。李秀成向天王提出要走江西、湖北,招兵买马。
天王不同意。洪秀全有他特殊的性格。自天京内讧后,他很少能听取不同意见,尤其是属下的意见,包括由他一手提拔的李秀成意见。他要李秀成赴天京上游,参加“扫北”。
李秀成执意先走南路,招集义民之后,再行“扫北”。
早在未至京时,李秀成就向天王报告江西、湖北起义民众差使前来献降表投军事。他说:“是以将此情由,具本奉复,云我召集此等之人数十万,再行遵诏扫北等回。虽回如是,主本不从,我强为而止。由此来天京面议。”
李秀成至京面奏,受到洪秀全拒绝。
李秀成供词说:“举兵由苏动身到京,将来情启奏,不欲扫北。我主又怒,责罚难堪。此时亦无法处,管主从与不从,我在苏肯应江西、湖北肯降之义民,应肯前往接应,故而逆主之命,信友之情,从出师而上江西、湖北。”
此处李秀全所说,因为是写给曾国藩看的,有意编造他与洪秀全的不和,其实经过几次力争,洪秀全稍作更改,已经同意他先赴江西、湖北,然后再回师援救安庆。
洪秀全的迁就,是一个失策,但李秀全缺乏重视援救安庆的迫切,以至错过了安庆援救的最佳时机,更是一个致命的失策。它肇成太平天国日后再也难以解脱的危机,一个面临亡国的危机。
这是李秀成一生最大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