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占领苏州(1 / 1)

6月2日,李秀成大军占领苏州。

苏州是江苏省会所在地,是清廷江苏巡抚驻处,也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前敌指挥部。苏州为围攻天京的江南大营,曾源源不断提供了粮食和军饷。

李秀成顺利进入了苏州城。

率先攻进苏州城的,是靖东主将刘昌林,他率领的二百四十人先锋队,未遇抵抗,就把太平天国黄旗插上了苏州城头。

苏州城里的江苏巡抚徐有壬等人自杀了,候补道李文炳、候补知府何信义和周五等人打开阊门投降。在太平天国兴旺或衰落时候,很少有清朝官员投降的,可是这回却有两个候补大员献城。

李文炳即上海小刀会嘉应帮领袖李绍熙。他原是会馆商人,在参加小刀会夺城后不久,就率本帮兄弟们降清了,受到免死的宽容,以后跑官卖官。他和后来充当太平天国浙江文将帅、改名何培章的何信义,都被清廷安排来苏州帮助守城的,因为目睹太平天国势力膨胀,困在城里走投无路,就主动易帜迎降了。

李秀成因他们是主动献城投降,误识为是他的仁义感化,对他们相当客气。李文炳久历官场,见风使舵,发现李秀成喜欢奉迎,听好话,就投其所好,大拍马屁,李秀成颇感舒服。因为都姓“李”,李秀成把他引为“同宗”。五百年前是一家,信之任之,后来还安排为江南文将帅,主持昆山政务。

李秀成读过一些书,懂了不少知识和道理,但也不自觉受到所谓仁义道德的影响,对那些两面三刀、朝三暮四者,易丧失警惕。他曾在李昭寿处跌过一跤,但仍未接受降人反复无常的教训,以至又将为李绍熙事继续摔跤。

李秀成见苏州市容整齐,大街小巷栉比鳞次,非常高兴,随即在城内外张贴安民告示:

本藩恭逢天命,统帅克复苏城。

现下城池已克,急于拯济苍生。

除经严禁兵士,不准下乡等情。

为此判切先谕,劝尔百姓安心。

不必徘徊瞻望,毋庸胆怯心惊。

照常归农乐业,适彼乐土居民。

绅董可速出首,来城递册投诚。

自无流离失所,永为天国良民。

因有官兵来往,尔民导引须勤。

军民各不相扰,各宜一体凛遵。

这是一份朴实、易懂的布告。值得注意的是,它完全没有太平天国布告必见有的“天父天兄”、“上帝”等字样,也许是李秀成和其麾下为新占领区民众初不习惯此种文字而有意不写入了的。

布告的主旨是乐土安民,重操旧业。它表达了李秀成要把苏州地区打造成太平世界的希望。

李秀成在城乡通贴布告,号召百姓举官造册,并任命逢天安刘肇均、忠殿左同检熊万荃为民务长官。刘肇均,广西人,后封凛王,是李秀成的亲信;熊万荃,有史料称是个官宦子弟,曾捐过候补知府,也是李信得过的人。

乡官设立,始见于《周礼》,但付诸实践,太平天国却是执行者,而且还多由百姓推选。“仰尔百姓一体知悉,凡乡邻熟识之人,举为乡官,办理民务,其五家举一伍长,二十五家举一两司马,一百家举一卒长,五百家举一旅帅,二千五百家举一师帅,万二千五百家举一军帅。盖所举之人,必度其干事才能称职者充当其任。”

设立乡官,是为建立基层政权,所谓“但不举官则民事无人办理,不造册则户口无从核查,何以为安抚之地乎?”(《李秀成命苏郡四乡百姓举官造册谆谕》)

开造民册,建立乡村户口制度,意在管制民众、便于征赋、补充兵员。

形势非常紧迫,李秀成忙于分兵略取周边州县,以巩固新建的苏福省。苏福省是天王特设的,在“苏”省间还特地加了一个太平天国吉祥字,也是避讳字,即幼主洪天贵福之“福”字也。

李秀成希望在这份谆谕张贴后的五天里,各乡所举官员连同所造花名册,一并前来阊门外总局查核,以便发给门牌。

自太平军占领苏州后,周边很不安宁。李秀成对此作了慎重考虑和布置。他没有用武力镇压,以武立威的方式,而是采取了怀柔、安抚。

复城之后,当即招民,稣民蛮恶,不服抚恤,每日每夜,抢掳到我城边。我将欲出兵杀尽,我万不从,出示招抚,民俱不归,连乱十余日,后见势不得已,克城未得安民,后我亲身带数十舟只直入民间乡内,四处子民手执器械,将我一人困在于内,随往文武人人失色。我舍死一命来抚稣民,矛枪一指我杀命,我并不回手,将理说由,民心顺服,各方息手,将器械收。三日将元和之民先抚,自举安起,七日将元和、吴县、长洲安清平服,以近及远,县县皆从,不战自抚,是以稣、常之民即归顺。

李秀成为了安抚元和、吴县、长洲三县乡民,不止一次地来到民间。这在当时是很有风险的。可是他有胆有略,显示了大将风度,他是一个懂得启导、开疏民众的政治家,不喜欢诉诸武力、强权,这在太平天国高级干部里,是罕见的。

苏州为太平天国占领,且成为以后几年间源源供应天京财源的基地。洪秀全大为高兴。天王府在第一时间就获得了李秀成专使快递送来的银洋、金珠、参茸、燕窝、珊瑚、玉笋等各种珍宝。吃的,用的,供赏玩的,真个不少。洪秀全眉飞色舞,喜上加喜,以幼主洪天贵福的名义嘉奖李秀成:

爷生秀叔扶朕躬,开疆裕国建奇功。

叔善感化洋人顺,又善筹谋库帑充。

富庶之区首苏福,陪辅京都军用丰。

叔筹交库首顾国,功尚加功忠更忠。

李秀成也晋升了千岁位。他原来是“三千岁”的王,洪秀全加了三千岁,为六千岁,相当于天京内讧前的北王所授六千岁,与已授六千岁的英王陈玉成同级,比干王洪仁玕的“爵同南”七千岁,少一千岁。六千岁王爵定格,以后因军事上的不顺利,李秀成终于没有突破这个六千岁。

洪秀全熟悉中国历史,对接班人扶植自有一番心计。悠悠万事,唯此为大。所以此时开始采取以儿子名义颁布诏旨,亦是为树立未来的第二代天王的威权。

太平天国取得攻破江南大营和夺得常州、苏州等地,本是李秀成、陈玉成等人和率领的十万将士功劳,但洪秀全却把它归功于天父上帝及东王、西王和南王等亡灵。他为此还郑重其事颁布了《收得城池地土梦兆诏》,竟说是老妈李四妹梦见东王、西王和南王“三人在金龙殿呼万岁,奏去打苏州,又安朕妈曰:伯妈宽心,带紧媳及女安福莫慌,我们去打苏州,有哥作主,伯妈宽心。梦兆如此。九月初六早五更,朕见无数天将进贡爷哥朕,虔将一概进贡宝物摆列朕面前,朕含笑欢喜。梦兆如此。今天十三早五更,朕见天将天使奏朕收得城池地土,朕命他作多营盘,又大喊这天将曰:天下无弃土,普天大下通是爷哥朕土,通要收复取回。天将奏曰:遵旨。梦兆如此。”洪秀全的迷信于天,迷信于天父上帝更是变本加厉了。

洪秀全说天话,编梦话、鬼话,跟着唱的,主要就是洪家子侄。李秀成却颇不以为然,他说:“自六解京围之后,我主格外不由人奏,俱信天灵,诏言有天不有人也。”而对于解天京围,血战苏南,却胡说是天父上帝显灵助阵,李秀成对此更有抵触:“自此六解京围,亦未降诏励奖战臣,并未诏外战臣见驾,朝臣亦是未见,我主不问政事,俱是叫臣认实天情,自然升平之局。”

1862年,李秀成就洪秀全一味说“天”,为强化洪氏的家天下把太平天国改名为“上帝天国”和“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军称天军,民称天民,国称天国,营称天营,兵称御林兵”,所谓集中军权,军队国有化,全归依在天王一人之下,更有异议:

天王号为天父、天兄、天王之国,此是天王之计,……称天朝、天军、天民、天官、天将、天兵、御林兵者,皆算其一人之兵,免我等称为我队之兵,称为我队我兵者。

更改国名,使太平天国天下男子,都是兄弟,天下女子,都是姐妹,成为天王太平天国一人的臣民。

洪秀全要夺兵权,特别是拥有兵员最多、坐地最广的李秀成军队。就此常引起天国高层的洪、李君臣磨擦和难以协调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