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得意满,渐不克终(1 / 1)

唐太宗也是人,而不是无所不能的神。他虽然从谏如流,善于治理国家,但是在取得成就后,却滋生出骄傲的情绪。一想到自己驰骋沙场,四处征战,才能和父亲李渊一起创立大唐王朝,一想到自己自从登上皇位之后就励精图治,使得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他难免会感到骄傲和自豪,也会因为自己所取得的丰功伟绩感到陶醉。

贞观九年(635年)间,有一天,唐太宗面对满朝文武百官,说:“我继承帝业以来始终坚持无为而治,这不仅是我一个人的功劳,也是诸位大臣的功劳!现在,我要考虑如何才能做到善始善终。”房玄龄借此机会劝谏唐太宗:“只要陛下做到有始有终,天下的苍生百姓就能有始有终。”房玄龄以这样隐晦的方式提醒唐太宗,不要因为有了一点成就就沾沾自喜。然而,唐太宗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居安思危、从谏如流了,他陶醉在自己已有的成就中,颇为得意。对于唐太宗这样的改变,大臣们都感到很担忧。

对于唐太宗忘却初心的表现,魏徵的态度则表达得更为直白。魏徵上了《十渐不克终疏》给唐太宗,在这一奏书中严肃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还列举了唐太宗“渐不克终”的十大表现。这篇奏书采取了对比的写法,把唐太宗在贞观以来在政治方面的可圈可点之处和不足之处都列举出来,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在这篇奏书中,魏徵用了很多笔墨描写唐太宗“渐不克终”的各种表现,也批评了唐太宗的骄傲自满。在读了这篇奏书后,唐太宗非但没有怪罪于魏徵,反而给了魏徵很多赏赐。纵观唐太宗的一生,他依然是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明君。虽然他在贞观后期有些得意,但是他始终坚持纳谏。虽然他在行动方面的表现并像贞观之初那样积极地改变和完善自身,但是他积极纳谏的精神是值得每一位君王学习的。

唐太宗的渐不克终,不仅表现在纳谏上,也表现在大兴土木和想要封禅方面。贞观初年,唐太宗非常重视农时,强调做任何事情都“不夺农时”。为此,贞观初年很少大兴土木。然而,随着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唐太宗就忘记了自己的初衷。例如,他修建洛阳宫,恰恰是在农忙之际。幸好有大臣们为他指出错误,他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向房玄龄承认错误,当即停止了大型工程。然而,后来他还是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修建了很多大型宫殿,使百姓们苦不堪言。例如,贞观六年(632年)正月,唐太宗采纳监察御史马周的建议,扩建大安宫。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在禁苑东南营建大明宫。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下令在宜春凤凰谷重新修建玉华宫,在骊山修建翠微宫。

唐太宗不仅大兴土木,还意欲封禅,以效仿秦始皇、汉武帝,彰显自己的功劳。对于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很多大臣们也上表,请求唐太宗封禅。在大臣们的接连上表之下,唐太宗未免有些心动。对此,谏臣魏徵却坚决反对,还遭到了唐太宗的质疑。唐太宗不顾魏徵的反对,坚持要去泰山封禅,正在此时,河南、河北等地发生了严重的水灾,唐太宗才不得不暂时搁置了封禅之事。

此后几年间,很多大臣接连上表请求唐太宗去泰山封禅,但是,唐太宗都拒绝了。贞观十四年(640年)十一月,又有上百名官员联名上表,请求唐太宗去泰山封禅,唐太宗却没有成行。贞观二十年(646年)十二月,大臣们又多次联名请求唐太宗封禅,唐太宗下诏制作封禅仪仗,送到洛阳宫。然而,很快,因为薛延陀部发生了事故,而兴建土木工程又导致国库亏空,所以唐太宗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下令暂停封禅事宜。

不难看出,唐太宗对于封禅一直迟疑不决。他既想封禅,又因为诸多原因而没有成行。这是唐太宗“渐不克终”的重要表现之一。如果唐太宗执意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那么就会给国家的经济和百姓的生活都带来沉重的负担。

除了纳谏、封禅之外,唐太宗“渐不克终”的第三个重要表现就是东征高句丽。贞观初年,大唐国力强盛,威服四海,高句丽一直在向大唐进贡。但是,大唐王朝知道高句丽在隋朝时期曾经背信弃义,所以都认为唐朝边境要想稳定,就必须彻底征服高句丽。贞观十六年(642年),高句丽内部混乱不安,唐太宗和诸位大臣都想借此机会平定高句丽。然而,唐太宗也有顾虑,一则战争会让百姓生活动**困苦,二则趁乱攻打则有乘人之危的嫌疑。尽管满朝文武大臣各执己见,但是唐太宗还是下定决心御驾亲征高句丽。

高句丽的渊盖苏文知道唐太宗要御驾亲征的消息后,认为自己绝无可能战胜大唐,因而于贞观十八年(644年)向大唐进献了大量白金。对于东征高句丽,唐太宗也是非常慎重的,他特意征询郑元璹的意见。原来,郑元璹曾经攻打过高句丽,因而他认为高句丽易守难攻,而且长期征战补给也是个很大的难题。即便征求了郑元璹的意见,唐太宗也没有改变主意,依然自信满满。此后,唐太宗又召见了张俭和洺州刺史程名振。之后,他计划兵分水陆两路,向高句丽进军。

这次,唐太宗御驾亲征高句丽,全体将士们都斗志昂扬。在正式出兵之前,唐太宗还亲自对部分将士进行战前动员,坚信自己这次率领大军出征一定能够凯旋。此次东征高句丽,唐军并没有如愿以偿地速战速决,而是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耗费了大量物资,却没有真正达到战争的目的。眼看着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却没有胜利的希望,唐太宗不得不下令撤军。回到朝廷里,大臣们建议持续派出小股兵力对高句丽进行骚扰,使高句丽的军队疲于应付,也使高句丽的农民无法耕种,从而让高句丽在几年之后土崩瓦解。唐太宗认为此计可行,从此对高句丽采取不断发动骚扰性攻击的策略。唐朝采取这样的策略,到668年,终于平定了高句丽。

唐太宗在东征高句丽之前遭到了诸位大臣的反对,却依然固执己见要御驾亲征高句丽,结果使得大唐王朝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都消耗巨大。他在位期间做了很多明智的决策,而东征高句丽则是他的严重失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