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立储之争,后势渐微(1 / 1)

太子荒**,魏王渐起

直到自己选择由谁成为大唐接班人时,唐太宗才意识到当年他的父亲——唐高祖李渊在立太子的时候多么煞费苦心和左右为难。

唐太宗才刚刚登上皇位,就立了年仅八岁的嫡长子李承乾为皇太子。武德二年(619年),李承乾生于承乾殿,因此得名。很小的时候,李承乾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聪明劲儿,又因为他是唐太宗的第一个儿子,所以唐太宗特别喜爱他。唐太宗亲自教导李承乾,还选定了李纲为太子太师,负责教授李承乾。由此可见,在当时,唐太宗的确是把李承乾作为大唐王朝的接班人悉心培养的。随着李承乾年岁渐长,唐太宗考虑到李承乾只学会知识、懂得礼仪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具备很强的能力,因而经常在听政的时候诏令李承乾旁听。在唐太宗的悉心教导下,李承乾识大体、顾大局,深得唐太宗的赏识。此后,唐太宗每次离开京都的时候,都会让太子李承乾留在宫里处理朝政。

然而,李承乾自幼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从来不知道百姓疾苦,又因为不像李世民那样四处征战,所以也缺乏勇气和魄力。他尽管能凭着所学处理好朝廷中的琐事,却没有远见,更不明白何为国家之根本。他才八岁就被立为太子,深得唐太宗的喜爱,又有很多大臣都阿谀奉承他,吹捧他,所以他渐渐地自我膨胀,认定自己就是未来的帝王,注定要接管大唐江山。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不像小时候那样讨唐太宗的欢心,反而因为行为不轨而惹得唐太宗担心。此外,他还经常以花言巧语欺骗唐太宗。为此,唐太宗开始反感满身恶习的李承乾。然而,李承乾尽管有过错,却并非朽木不可雕,唐太宗为了引导李承乾回归正途,又任命中书侍郎杜正伦为太子右庶子,专职负责太子的教育。

杜正伦深知唐太宗对李承乾寄予厚望,因而始终诚恳规谏李承乾,还采取正面诱导的方针策略,力图帮助李承乾改掉自身的诸多缺点和不足。但是,李承乾误入歧途已久,又岂是杜正伦朝夕之间能够改变的呢?看到李承乾在歧途上越走越远,唐太宗对李承乾能否继承皇位产生了怀疑,从贞观十年(636年)之后就有了废太子的意思。要知道,对于当朝皇帝唐太宗而言,决定立谁当太子并非简单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大唐王朝命运的政治难题。唐太宗刚流露出废太子的意思,其他皇子们就蠢蠢欲动,很多大臣也产生了更多的想法。当时,大家一致认为魏王李泰最有可能被立为太子。

魏王李泰也是长孙皇后的儿子,排行第二。武德三年(620年),李泰出生。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封李泰为魏王。从小,李泰就表现出聪敏的特质,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更是能作诗成文。长大成人后,李泰还很喜欢读史。前文说过,唐太宗很重视历史,也倡导读史,所以他很赏识李泰。看到太子李承乾误入歧途,不务正业,唐太宗渐渐地疏远了李承乾,而更加宠爱李泰,也经常偏袒李泰。他经常以李泰有功为由,重重赏赐李泰。每个月,他赏赐给太子府的东西,还不如赏赐给魏王府的东西多呢。李泰虽然贵为皇子,对待大臣们却谦恭有礼,因而很多大臣也都特别拥护李泰。

在处理朝政时,唐太宗也很器重和信任李泰。看到李泰喜欢结交贤士,而且热爱学习,唐太宗特地下令,让李泰在魏王府中设置文学馆。要知道,当年唐太宗还没有即位时,也曾经在秦王府中设置文学馆,招纳贤士一起学习。因而朝廷里的大臣们看到唐太宗做出这样的举动,当即心领神会,知道唐太宗有意立李泰为太子。李泰更是在重臣的建议下请求唐太宗允许他撰著《括地志》一书,这无疑是投唐太宗所好,所以唐太宗当即表示大力支持。借助于撰著《括地志》的机会,李泰广罗人才,开始光明正大地争夺太子之位。

贞观十年(636年)起,唐太宗就对太子李承乾越来越不满。直至贞观十六年(642年),唐太宗都对魏王李泰偏爱有加。但是,他迟迟没有下定决心,和当年唐高祖李渊一样无法下定决心打破嫡子继承制。唐太宗面临着和唐高祖李渊一样的难题:到底是立长,还是立贤。此时此刻,他越发理解唐高祖当初的复杂心情。他担心废立太子会引起动乱,又不忍心让才华横溢的李泰受到压制。作为玄武门事变的策划者,唐太宗更加害怕手足相残的流血事件会重演,而他开创的大唐盛世会因为宗族分裂而烟消云散。

贞观十年(636年)正月,唐太宗调整诸王分封,下令只有五位年幼的王爵可以暂时留在京城里成长,其他王爵必须当即赶赴外地的封地就任。原本,魏王李泰也应该赶赴相州就任都督,但是他得到唐太宗的批准,让张亮代替他赶赴相州行使职权,而他则可以继续留在都城,陪伴在唐太宗的身边。这样的举动给所有人释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唐太宗随时都会改立太子。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任命礼部尚书王珪作为李泰的老师,悉心教育李泰。从此之后,李泰得到了和太子同样的待遇。

贞观十二年(638年),唐太宗公开表示改立太子的意愿,并且表达了对李泰的喜爱,以试探诸位大臣对此持有的态度。原本,他以为大臣们会对此表示支持,却没想到李泰恃宠而骄,并不像以前那样得到大臣们的拥护和爱戴,所以大臣们得知唐太宗想立李泰为太子后,全都强烈反对。谏臣魏徵劝谏唐太宗:“自周朝之后,国家立储就遵从立嫡以长的惯例。很多朝代之所以当乱,就是因为立庶子、幼子为储。恳请陛下三思,一定不要怀有废立太子的想法啊!”褚遂良也劝谏唐太宗:“君王宠爱庶子,却不能超过对嫡子的宠爱,这才能维持国本。否则,就会使国家大乱。”虽然唐太宗很不想听到诸位大臣这么说,但是他不能违背众意,强行废太子。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太宗诏令宰相房玄龄担任太子少师的重要职务,负责教育太子,以表现出他对太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对太子本人也很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