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虽然贵为天子,掌管着国家大事,却也是一个普通的男人,有着儿女情长和家长里短的生活。所以在这一节里,我们要暂时放下唐太宗贵为帝王的身份,而是从男人和女人的角度,看一看唐太宗的感情生活。常言道,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这句话虽然流行于现代,却也可以放在古代。唐太宗作为一个伟大的男人,他的身后始终有长孙皇后在默默地陪伴和支持他,也在不知不觉间对他施以深远的影响。
唐太宗刚刚登上皇位,就立长孙氏为皇后。长孙皇后虽然是女性,却有着独到的眼光和远大的志向。她与唐太宗结婚之初,就鼓励李世民要建功立业,心怀天下。唐朝初期稳定下来之后,作为武将的李世民不再像以前那样四处征战,未免感到迷惘和困惑。在这段时期里,她一直鼓励李世民,陪伴在李世民的身边。长孙皇后家世显赫,不但品德高尚,而且学识渊博。唐太宗登上皇位后,她作为皇后,每当唐太宗感到迷惘时,她就会和唐太宗探讨天下大事,总能做到不卑不亢,见解独到。可以说,长孙皇后不但把后宫治理得非常好,而且也在很多时候帮助唐太宗治理国家。
在后宫生活中,唐太宗因为日理万机,性情暴躁,一旦宫女犯了错误,他就会处罚宫女。这使得很多宫女侍奉唐太宗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每当这时,性格宽厚、善良温柔的长孙皇后就会出面灭火。她并不当着他人的面否定唐太宗,而是先顺从唐太宗的意思,和唐太宗一起发怒。这样一来,唐太宗的怒气就会消除了一大半。这个时候,长孙皇后又会瞅准时机,请求唐太宗不要为后宫的小事情而厌烦,而是把这些事情交给她去处理。唐太宗当然愿意让长孙皇后为他分担忧愁,因而就把犯错的宫女交给长孙皇后惩罚。长孙皇后借此机会把事情暂时压制下来,等到唐太宗怒气全消之后,她再和唐太宗禀明情况,释放这些宫女。这使得整个后宫都很太平,很少发生冤假错案,这都归功于长孙皇后治理后宫有方,也归功于长孙皇后了解唐太宗的脾气秉性,能够有效地安抚唐太宗。
贞观年间,唐太宗全心全意处理朝政,时而还会在外征战。长孙皇后则投身于治理后宫,保证唐太宗绝无后顾之忧,以这样的方式给予了唐太宗最大的支持和帮助。在历史上,很多皇帝的后宫都处于动**的状态,众多嫔妃有各自的背景和势力,因而钩心斗角,争夺皇帝的宠爱,想要给自己的家族谋取更多的利益。但是在贞观年间,在长孙皇后的主持下,唐太宗的后宫始终非常平静和安宁。这并非因为嫔妃们没有私心,而是因为长孙皇后有着很高的管理水平,能够把后宫里的各种危机消除于无形。此外,在后宫里,长孙皇后作为最高领导者从来不会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地对待其他嫔妃。相反,她就像是一个和善的大家长,每当其他嫔妃生病,她都会亲自去探望,真正做到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尤其是在唐太宗面前,长孙皇后并不仗着自己是唐太宗的结发妻子就想要享受唐太宗的独宠,反而经常劝说唐太宗要雨露均沾,平等对待每一位嫔妃。正是因为长孙皇后行得端、做得正,所以唐太宗才能全力以赴管理好国家,开创贞观之治。
长孙皇后的贤淑不仅表现在对待后宫嫔妃上,也表现在对待唐高祖李渊上。按照民间的说法,唐高祖李渊是长孙皇后的公公。当年,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兵变,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唐高祖无奈之下只好立李世民为太子,又审时度势地选择提前退位,让李世民登上皇位。实际上,李渊并不想成为不能掌握实权的太上皇。李世民登上皇位后,李渊整日愁眉不展。又因为唐太宗刚刚登上皇位,每天忙于处理朝政,管理国家大事,因而很少会去看望唐高祖。看到公公受到冷落,长孙皇后作为儿媳妇丝毫没有疏远李渊。她每天早晨和傍晚都去给唐高祖请安,并且对李渊身边的宫女们千叮咛万嘱咐,让她们一定要照顾好李渊。对上,长孙皇后孝敬长辈,对下,长孙皇后也满怀仁慈。豫章公主从小就失去了亲生母亲,被长孙皇后收养。长孙皇后对待豫章公主如同对待亲生女儿,对其百般呵护和疼爱。
可以说,作为妻子,作为儿媳妇,作为母亲,长孙皇后都做得无可挑剔。当然,长孙皇后不仅贤良淑德,也很懂得为人处世的礼节。此外,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长孙皇后有原则有底线,从不人云亦云,更不会轻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太子的东宫里器具很少,条件简陋,为此,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当面启禀长孙皇后:“东宫是太子的府邸,却没有多少像样的器物。烦请皇后奏明天子,为东宫增加一些器物吧。”虽然长孙皇后是太子的生母,按理来说应该比乳母更加心疼太子,但是她却当即拒绝了乳母,说:“作为太子,首先应该立德扬名。器物够用即可,少些无关紧要。”
长孙皇后生育了七个孩子,其中三个儿子、四个女儿。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和九子李治。四个女儿分别是长乐公主、城阳公主、晋阳公主、新城公主。长乐公主下嫁给长孙冲,唐太宗给长乐公主准备了丰厚的陪嫁。谏臣魏徵对此直言进谏,指责唐太宗给长乐公主的陪嫁不应该这么多。为此,唐太宗非常生气,当即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长孙皇后。原本,唐太宗以为长孙皇后也会勃然大怒,却没想到长孙皇后不仅没生气,反而恭喜唐太宗有这样忠心耿耿、直言不讳的臣子。长孙皇后对唐太宗说:“一直以来,陛下都特别推崇魏徵,我感到很好奇,不知道魏徵有何魅力。时至今日,我才真正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大唐何其幸运,有魏徵这样的社稷之臣,他常常能够说服陛下做出正确而又明智的决断。”看到长孙皇后如此深明大义,唐太宗决定把长乐公主的嫁妆大大减少。与此同时,他还大力赏赐了魏徵,感谢他指出这个错误。长孙皇后也很赏识魏徵,还曾经专门派人叮嘱魏徵:“今日,我才知道魏公的正直无私,望你能常守此志。”
正是因为有了长孙皇后,唐太宗才能后宫安宁,也才能在很多因为生气或愤怒而冲动的时刻里,选择做出正确的决断。长孙皇后对唐太宗的感情很深,有一次,唐太宗生病卧床一年多,始终没有痊愈。长孙皇后废寝忘食地侍奉唐太宗,身上每时每刻都携带着毒药。她不止一次地告诉身边的人:“万一陛下遭遇不测,我绝不苟活。”长孙皇后把唐太宗看得高于一切,却忽视了自己的身体状态。其实,长孙皇后的身体状况很糟糕,经常会生病。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带着长孙皇后去九成宫过中秋节。中秋节那天,唐太宗得知朝廷里发生了一些事情,马上穿着盔甲出宫询问详细的情况。这个时候,身体有恙的长孙皇后不顾自身安危,紧紧地跟随在唐太宗身边。后来,长孙皇后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为了让长孙皇后能够痊愈,太子提出让唐太宗大赦天下,长孙皇后却当即表示否定:“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人力并不能左右命运。大赦天下是国家大事,怎能随意而为呢?如果因为我而惊扰了天下,我宁愿早点儿死去。”后来,虽然唐太宗也愿意通过大赦天下的方式为长孙皇后祈福,却依然被长孙皇后坚决拒绝了。
长孙皇后的病情一日重过一日。正在此时,唐太宗因为一些原因把房玄龄革职了。房玄龄是跟随唐太宗打天下的重臣和忠臣,得知此事后,长孙皇后赶紧劝说唐太宗:“房玄龄多年来跟随陛下打天下,治理江山,为人忠诚,处事小心。如果房玄龄没有大错,请陛下不要轻易对他革职处理。另外,我的有些本宗无德无才却身居高位,请陛下以外戚的标准给他们发放俸禄,而不要让他们掌握实权,否则他们的子子孙孙都会因此而仓皇。”在长孙皇后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后,唐太宗虽然恢复了房玄龄的职务,却没有撤掉长孙皇后本宗的职务。后来,长孙皇后又要求唐太宗撤掉她的哥哥——长孙无忌的宰相职务,并且要求长孙无忌辞掉宰相职务。对于长孙皇后的良苦用心,唐太宗心知肚明。有史以来,外戚专权会影响国家的发展,所以他只好暂时撤掉了长孙无忌的宰相职务。
一直以来,长孙皇后的病情都丝毫没有好转。她自知命不久矣,因而郑重其事地向唐太宗交代身后事:“我一生从善,死后更不能害人。等我死后,请求陛下让我因山为坟,这样就无须浪费国家的钱财修筑高坟了。我只需要瓦木陪葬,而切勿以金银玉器给我陪葬。希望陛下一如往常地亲君子,远小人;避谗言,纳忠谏;止游猎,省劳役。”说完,她看着唐太宗,诀别道:“我此生无憾,陛下不要悲伤,也不要惊动儿女。”贞观十年(636年),年仅三十六岁的长孙皇后去世,被唐太宗葬于昭陵,谥号“文德皇后”。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社会地位是极其低下的。唐太宗身为一国之君,与结发妻子长孙皇后举案齐眉,互相尊重。可以说,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也有长孙皇后的很大功劳。正是因为如此,唐太宗才会为长孙皇后的死痛不欲生。从此之后,唐太宗的精神港湾逝去了,每当感到迷惘和困惑的时候,他又去哪里寻求宁静呢?!
在长孙皇后去世后,唐太宗的身边又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女人,她就是贤妃徐惠。徐惠生于贞观元年(627年),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才华横溢的一面。她创作的诗篇《拟小山篇》:“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广为流传,也正是因为如此,唐太宗才知道了徐惠。
唐太宗对徐惠和徐惠的家人都很好,尤其喜欢徐惠的才思敏捷。徐惠进宫后,深受唐太宗的宠爱。偶尔,唐太宗也会被她惹恼,但是她却能以幽默的方式消除唐太宗的怒气,使唐太宗忍俊不禁。有一次,唐太宗派人召见徐惠。原本,唐太宗兴致高昂,却因为徐惠姗姗来迟而怒火中烧。看到唐太宗满脸怒气,蕙质兰心的徐惠知道自己来迟了。虽然如此,她却没有马上向唐太宗道歉,而是嫣然一笑,写了一首诗送给唐太宗看:“朝来临镜台,妆罢暂裴回。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这首诗清新脱俗,让唐太宗消除了怒气,又宠爱起徐惠来。
徐惠不仅才华横溢,善作诗篇,还秉正直,忠诚直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徐惠很像长孙皇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徐惠向唐太宗上表进谏,提到因为连年征战,百姓生活困顿,疲惫不堪,从而劝说唐太宗减少战争,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感受皇恩。看到徐惠如此勇敢正直,且有见识,唐太宗庆幸不已。后来,唐太宗要御驾亲征高句丽,徐惠也和诸位大臣一起极力劝说唐太宗。唐太宗与徐惠相亲相爱,志同道合,情意深深。后来,唐太宗去世,徐惠忧思成疾,却拒绝接受治疗,于第二年也追随唐太宗而去了。
说到唐太宗的女人们,我们不得不说起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不但影响了唐太宗,还影响了整个大唐王朝,甚至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进程。那么,武则天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传奇女子呢?
武德七年(624年),武则天生于长安,她的父亲是大唐王朝的开国功臣武士彟。武则天还有个姐姐,她是家里的第二个女儿。长孙皇后去世后,唐太宗一直心绪不高,对于后宫的诸多嫔妃,始终提不起兴致来。后来,听说武士彟家里有个女儿不但长得倾国倾城,而且天赋异禀,聪慧异常,因而当即下诏,将这个美丽的女孩召入宫里。当时的武则天正值豆蔻年华,才十四岁。得知唐太宗下旨诏武则天入宫,母亲杨氏伤心欲绝,痛哭不已。武则天虽然年纪很小,却很开心自己能得到机会入宫。她问母亲:“母亲大人,您为何痛哭呢?能够陪伴在天子的身边,这是我的福分啊!”
唐太宗一看到武则天就特别喜欢,因而非常宠爱武则天,并且赐名武媚给武则天,很快就封武则天为才人。王宫里,流传着很多关于武则天的传说。据说,武则天性格果敢,敢作敢当。当时,皇宫里有一匹烈马,无人能驯服,武媚却自告奋勇要制服这匹烈马。唐太宗经过询问得知,武媚驯服烈马的方式就是武力,或者用铁钩钩住,或者用皮鞭抽打,或者用匕首把马杀死。如果其他嫔妃如此残暴,唐太宗一定会怪罪,但是对于武则天的个性,唐太宗却很欣赏。
唐太宗哪里知道,武则天虽然是一个弱女子,却有着万丈雄心。然而,当唐太宗得知有一个武姓女子将会主宰大唐天下之后,唐太宗就疏远了武则天。随着年岁渐长,唐太宗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后来就只能躺在**,而不能下床了。武则天知道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得到唐太宗的宠幸,不由得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她决定要在唐太宗去世之前为自己找到新的靠山,她经过一番物色,对太子李治寄予了希望。要知道,一旦唐太宗去世,不出意外的话,李治就会登上皇位,成为大唐王朝新的主宰。当时,二十二岁的李治和父亲唐太宗一样身材高大魁梧,但是却缺乏帝王气概。武则天暗中打听,得知李治多愁善感,喜欢美丽的女人,不由得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自从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武则天彻底抛弃了病入膏肓的唐太宗,而是绞尽脑汁地寻找机会和李治亲近。就这样,唐太宗因为担心“武代李兴”而疏远的武则天,居然把太子李治迷得神魂颠倒。唐太宗万万也想不到,他去世之后几十年,“武代李兴”的预言竟然成真了,武则天煞费苦心地从李治的手中控制住了大唐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