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期,很多王公贵族都喜欢围猎,王宫里的人也对狩猎情有独钟。有一次,李世民想去狩猎,因为觉得自己的骏马没有李建成的骏马矫健,所以他就张口向李建成借用骏马。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李建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他虽然当面把骏马借给了李世民,却在李世民外出狩猎后,利用此事在唐高祖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试图贬低李世民。幸运的是,李世民非常聪明,如实地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唐高祖,化解危机。但是从此之后,他对李建成就多了几分戒备。虽然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李建成和李世民为了争夺王位,兄弟之间心怀芥蒂,却也可以从侧面证明,在唐朝宗室中,很多人都热衷于狩猎。
相传,唐太宗狩猎时总是带着很多随从,因而队伍声势浩大。这些随从们穿着的衣服都画满了各种野兽的图案,使他们看起来充满野性。他们紧紧地握着弓箭,寸步不离地跟随在唐太宗的身边。那么,他们的职责是保护唐太宗吗?当然,他们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唐太宗的安全,但他们还要为唐太宗冲锋马前,全力以赴帮助唐太宗完成狩猎。因为狩猎运动既可以获得成就感,还能暂时放下朝廷大事,获得片刻放松和清闲,所以唐太宗特别热衷于狩猎运动,经常外出狩猎。
看到唐太宗经常出宫狩猎,朝廷里的文武百官和长孙皇后都很担心唐太宗的安全。他们深知,一旦唐太宗发生意外,危及生命,大唐王朝就会岌岌可危。为此,很多大臣都劝说唐太宗要以江山社稷为重,不要进行危险的狩猎活动。长孙皇后一旦抓住机会,也会苦口婆心地劝说唐太宗。除了担心唐太宗的安全之外,他们还有更多的顾虑。这是因为狩猎运动每次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声势浩大,会导致老百姓正常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受到影响,使世人误以为唐太宗玩物丧志。综合这两个方面的原因,长孙皇后和大臣们都极力劝说唐太宗放弃这个爱好。对此,唐太宗进行了安排。例如,他选择在每年天寒地冻的时节里狩猎,通常,老百姓在冬季到来时已经结束了一年辛苦的劳作,不需要在田地里辛苦耕耘了,这样也就避免了扰民。此外,唐太宗每次围猎时都公私兼顾,亲自带领士兵练习排兵布阵,自然也就让那些说他玩物丧志的人无话可说了。
虽然天下太平,但是唐太宗始终很怀念驰骋沙场的日子。每当在猎场里挽弓搭箭,对野兽穷追不舍时,他就找回了曾经的冲天豪气。除此之外,唐太宗的确居安思危,一直在坚持战备。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唐太宗深知战争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只有在平日里严格坚持练兵,才能在用兵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
唐太宗作为一名明君,自制力极强。他虽然喜欢围猎,却并非只顾个人享乐。他始终把国家大事摆放在第一位,将个人的喜好让位于国家利益。贞观十四年(640年)秋,唐太宗原本计划去同州进行狩猎。当得知当地的庄稼还没有成熟收割,老百姓也没有时间修桥筑路时,唐太宗坚持农事为先的原则,决定推迟一个月再去狩猎,从而解决了狩猎时间与百姓农忙时间冲突的难题。
唐太宗从小就尚武,擅长弓马骑射,这使得他在诗文字画方面的学习略显滞后。大唐王朝建立之初,他四处征战,没有时间舞文弄墨。后来,唐朝的局面稳定下来,他才终于有时间开始学习诗文字画。
唐太宗为人率性,性格爽直,这一点也很明显地表现在他的诗文创作风格方面。唐太宗倡导质朴无华的文风,以实用为主,而坚决反对绮靡浮艳的文风,认为齐梁以来的文风不值得提倡。他之所以有如此见解,除了性格原因之外,也是因为他多年征战,深入民间生活,深知百姓的生活非常艰难,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唐太宗知道民生疾苦,带头崇尚节俭,拒绝奢华浪费。诗文创作是精神和思想的体现,唐太宗有这样艰苦朴素的作风和思想,所以才会坚持质朴的诗文创作风格。
因为特殊的天子身份,唐太宗的诗文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内容涉及社会生活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表现了他独到睿智的政治思想。唐太宗之所以能开创“贞观之治”,他的诗文也起到了很强大的导向作用,为他的治国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氛围。
在幼年阶段,唐太宗很少读书,而以习武为主。进入少年阶段,他就和父亲四处征战,因而没有时间读书作诗。后来,唐朝逐渐稳定下来,他特别重视读书作诗,不管政务多么繁忙,都坚持创作。在日积月累之中,他创作的诗文越来越多,他在文学领域的成果日渐丰硕。唐太宗读书作诗主要是为了修身,以昭君德。文坛在唐太宗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艺观——文以载德。正是因为唐太宗贵为天子还积极创作,所以贞观时期的文坛才会发展得越来越昌盛。时代发展至今,在学习经典文化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发现唐诗如同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很多读书人都特别喜欢唐诗,就是因为唐诗有着独特的魅力。
在唐代,不仅诗文化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法艺术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唐太宗不仅热衷于诗文创作,也很喜爱书法艺术,坚持练习书法。他曾经拜了很多老师学习书法,大臣虞世南就是唐太宗的第一位书法老师。唐太宗是一位特别有毅力的人,他认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贵在坚持,否则即便有天赋,也不会有所成就。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坚持勤学苦练,认真揣摩所学的内容,进步很快。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坚持思考,坚持提升自我。他认为必须亲自动脑,坚持思考,也总结前辈的经验,才能保持进步的状态,最终有所成就。
唐太宗对书法艺术极其热爱,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身患重病,生命垂危,却依然挂念着《兰亭集序》。根据唐太宗的嘱托,在唐太宗去世后,太子李治用《兰亭集序》为唐太宗陪葬。从此之后,《兰亭集序》的真迹销声匿迹,世间流传的都是唐人的摹本。
对于唐太宗这样的做法,后人褒贬不一。王羲之之所以能够成为唐代的“书圣”,在书法艺术领域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唐太宗对他的推崇密不可分。然而,唐太宗又在去世的时候带走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使得后世之人再也没有机会欣赏王羲之的真迹,这又是使人倍感遗憾的。不管我们对唐太宗热爱王羲之的书法提出了怎样的评价,却可以由此感受到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热爱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