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游(1 / 1)

大唐盛世赢得了世界的瞩目,很多外国使者争先来到大唐观摩、学习、经商等。在此期间,大唐也派出去很多人到其他国家进行访问。除了朝廷使节去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之外,商人和僧侣的足迹也遍布世界各地。对于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外国人将他们统称为“唐家子”。在民间诸多走出国门的人物中,玄奘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为很多人熟知。

玄奘之所以为大家熟知,是因为《西游记》中的唐僧就是以玄奘为原型进行创作的。通过《西游记》的广为流传,玄奘在取经途中发生的故事也为人津津乐道。然而,玄奘真实的游历故事与神话传说中的唐僧取经历程有着很大的差别。

玄奘,俗名陈袆(也作祎),小小年纪就失去了父母,成为孤儿。十岁时,他为了维持生计,和哥哥一起进入佛门,于三年后正式剃度出家。玄奘对于佛教特别感兴趣,先后拜了很多高僧学习佛教理论。在精研佛学时,他发现佛教理论很混乱,对于很多问题都没有定论,因而产生了一个想法,即去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学习佛法。

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朝廷并不支持他实现自己的想法。最终,玄奘以偷渡的方式,擅自前往天竺学习佛法。在来到高昌时,高昌王麴文泰信奉佛教,因而热情地接待了玄奘。虽然麴文泰极力挽留玄奘,但是玄奘却坚决拒绝了。后来,麴文泰请求与玄奘结为兄弟,玄奘同意了。离开高昌国时,玄奘得到了二十五人、三十匹马的馈赠。麴文泰还写了二十四封信,让玄奘在西行途中经过二十四个国家时,呈给国王,得到便利。西行途中,玄奘途经很多国家,对于有的国家匆匆而过,对于有的国家则短暂停留。贞观五年(631年),玄奘到达了摩揭陀国。在那烂陀寺学习了五年。贞观十年(636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又踏上了学习佛法的旅程。

玄奘在国外游历多年,学习了很多博大精深的佛学理论。玄奘掌握了很多高深的佛学理论,他又有着机敏的头脑和辩论的口才。正是因为如此,在摩揭陀国学习佛法的玄奘,才会成为佛学界里的知名人士。摩揭陀国的戒日王也信奉佛教,还特意为玄奘举行了一场盛大而又隆重的讲学大会。这场讲学大会规模很大,盛况空前,天竺十八个国家的国王,以及三千多名高僧齐聚一堂,堪称佛学界的盛会。从此之后,玄奘声名远扬,受到了很多佛学人士的推崇。

玄奘游历各国,不仅学习了佛法,还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玄奘游历各国学习佛法耗费了十九年,走过了五万多里路程,最终才带着丰硕的成果回到大唐。玄奘进入长安时,长安城里的人们都出城迎接玄奘。很多人对玄奘顶礼膜拜,可见玄奘在当时的影响多么大。

唐太宗得知玄奘回到大唐,赶紧召见玄奘。很快,玄奘就来到洛阳,拜见唐太宗。唐太宗见到玄奘后,给予了玄奘至高无上的评价。他与玄奘促膝长谈,为玄奘游历各国的见识所折服,也对玄奘十九年来坚持求佛的精神敬佩不已。唐太宗还邀请玄奘入朝为官,玄奘坚决拒绝了。玄奘主动提出开展译经工作,唐太宗不仅当即答应了玄奘的请求,还为玄奘安排了助手。一年多之后,玄奘和助手一起完成了《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详细记载了大唐西部的边境情况,为唐朝开拓西部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也提供了新的借鉴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