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了真正的外交和外贸。汉武帝在位时,国力强盛,真正具备了彻底解决匈奴问题的条件。再加上汉武帝已经准备了多年,所以当他派出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等人时,卫青和霍去病很快就帮助汉武帝解决了心腹大患。正是在此前提之下,张骞才能顺利地进行第二次西域之行,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的贸易往来。
一直以来,高山、荒原隔断了中国通往东亚和西亚的道路。即便如此,中国人吃苦耐劳、勤奋刻苦,还是在荒山野岭中开辟出了一条道路。这条通道以甘肃的河西走廊为起点,经过塔里木盆地,从帕米尔高原翻越过去,经过伊朗高原和阿拉伯高原后,直至到达地中海附近才结束。这条道路特别漫长,崎岖坎坷,充满艰险。行走这条道路。既要翻越终年覆盖着积雪的大山,也要穿越荒无人烟的草原,还要走过一望无际的沙漠和风吹日晒的戈壁滩。在汉武帝彻底解决匈奴问题之前,这条道路无法通行的重要原因就是,匈奴占据着河西走廊以西的广大地区。汉武帝登上皇位后,国力日益强盛,才能消除匈奴之患,使得外部环境越来越安定。以此为前提,人们才能开通了这条大名鼎鼎的道路——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外交活动的开展和贸易活动的发展,还有利于传递信息。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博大精深的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西方,西方的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也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了我们的国家。在丝绸之路这条大动脉的强大作用下,起源于不同精神摇篮的文化彼此碰撞,相互融合,促进了文化的发展。遗憾的是,虽然丝绸之路在汉朝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之后,却因为连年征战,国力衰弱,而不再通畅。进入隋朝后,隋文帝在国家的实力持续增强之后,也曾经梦想着恢复汉朝的雄风。只可惜,隋朝的国力有限,隋文帝的能力也有限,所以这个梦想最终还是搁浅了。
贞观年间,唐太宗登上皇位之后休养生息,以武力征服了吐谷浑,这样一来,就能保证河西走廊处于安全之中,也奠定了统一西域的坚实基础。后来,汉武帝又派出大军收服了高昌国,这使得西突厥不得不归顺大唐。由此一来,丝绸之路终于畅通,又能够促进中西文化和经济交流了。
在国家发展方面,唐太宗对于外贸易和交往特别看重。隋朝时期,与中国开展贸易的国家只有十几个,但是到了唐朝时期,开展直接贸易的国家达到七十多个。很多国外客商通过陆路交通和海陆交通的方式涌入大唐的繁华城市,如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渐渐地,汉武帝开辟的丝绸之路再次大放异彩。唐太宗没有满足于此,而是把丝绸之路不断延伸下去,到西域和地中海沿岸,进入一望无际的海洋。在当时,放眼世界,唐朝是最文明强大的国家。为此,唐朝的首都长安成为了国际性大都市,全世界的人民都很向往来到长安生活和定居。在当时,很多外国人都在大唐的繁华都市定居,如扬州、广州、长安等地的侨民都达到几十万之多。这都是因为唐太宗有博大的胸襟和气度,也有广阔的格局,所以才能开创贞观之治,也才能吸引来世界的瞩目。
中国造出了性价比极高的草纸。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弃用价格昂贵的绢类纸张,改用草纸。这对于世界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也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说,造纸术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贞观年间,唐太宗经常接待外国使者,其间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有一次,回纥部派了几千名使节来到大唐王朝。唐太宗当即设宴热情招待这些使节。因为人数众多,他就命人搬来一个大酒缸放在大殿前。唐太宗突发奇想,想要让这些使节为大唐惊叹,因而让人偷偷地在酒缸旁边打开了一条暗道,持续地往大缸中注入酒水。通常情况下,几千名使节很快就能喝完一大缸酒。但是这一次,几千名使节喝得东倒西歪,都没有把大缸里的酒喝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使节们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来,议论纷纷:都说大唐富足,果然名不虚传。看看吧,大唐的酒非但喝不完,反而越喝越多!
大唐不仅在文化和贸易领域保持开放,也在政治领域保持开放。在当时,唐太宗还任用了很多外国人士在朝廷里当官。例如,日本人阿倍仲麻吕在长安生活了五十多年。在朝廷里,他刚开始只是一名校书郎。后来,他的官职不断上升,渐渐地升任到秘书监,得到了朝廷的优厚俸禄。唐朝采取如此开放的政策任用人才,既有利于外国人学习中国的行政管理,也有利于中国人学习外国人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可谓一举两得。
古今中外,经常会发生外来文明湮灭本地文明的现象,所以很多统治者都小心翼翼,不愿意引进异域文明。然而,唐太宗与所有的君主都不相同。他能力很强,宏图伟略,有着高度的自信,所以才会对异域文明泰然处之,兼容并蓄。为此,他还提出了“爱之如一”的口号。这不但使文化交流的氛围越来越浓郁,也促进了创新的发展,使大唐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