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吐谷浑,降服高昌国(1 / 1)

唐太宗在对突厥忍气吞声之后,最终积蓄力量,彻底制服了突厥。看到唐朝消灭了突厥,其他少数民族也纷纷对大唐俯首称臣,表示归顺。唐太宗在伊吾设置了伊州,方便管理这些少数民族。

在这个时候,吐谷浑并没有归顺唐朝。吐谷浑是鲜卑族的分支之一,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唐朝灭掉东突厥之后,边疆的局势越来越稳定,唐太宗并没有与吐谷浑发生战争。这是为什么呢?首先,去往西域必须经过吐谷浑,所以征服吐谷浑,使其成为大唐的一个州县,打通去往西域的道路是最为合理的,但是当时唐太宗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不能这么做。此外,吐谷浑的慕容伏允很排斥和抗拒唐朝,这就使得唐太宗根本不可能把吐谷浑发展成为亲近唐朝的政权。其次,对于吐蕃势力而言,吐谷浑就像是一道屏障,反而可以保护唐朝。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唐太宗制订了详细周密的计划,决定以慕容顺为切入点,建立吐谷浑政权。

慕容顺曾经作为人质在唐朝生活过一段时间,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此外,慕容顺一直不满弟弟当上太子,使他政治前途无望。因此,唐太宗想帮助慕容顺夺回王位的继承权,这样慕容顺很有可能会归顺唐朝。得知唐朝的动向,慕容伏允当然也不会束手就擒。他当即写了一封国书,代替他的儿子向唐太宗请求赐婚。唐太宗要求慕容伏允必须亲自迎亲,慕容伏允却拒绝了,这使得和亲失败。此后,唐太宗与慕容伏允几番交涉,慕容伏允都毫不让步。唐太宗以此为借口,于贞观九年(635年)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大军进攻吐谷浑。李靖出兵次年大获全胜,对慕容伏允穷追不舍,慕容伏允只得逃跑。后来,慕容顺成为吐谷浑的可汗,带领吐谷浑归顺大唐。为了帮助吐谷浑对抗吐蕃,唐太宗还让凉州都督李大亮率领精兵,驰援慕容顺。从此,吐谷浑彻底臣服大唐。

唐朝终于消灭了吐谷浑,接下来,唐太宗要解决的心腹大患就是高昌国。高昌国虽然地处偏僻,却是通往天山南路和北路的重要咽喉。必须经过高昌国,才能走通丝绸之路。贞观四年(630年),高昌王麴文泰曾经亲自来到长安,向唐太宗表达归附之意。这样一来,大唐通往西域的通道彻底打开了。然而,此后,高昌国不再亲唐,而是开始反唐。得知这个消息,唐太宗勃然大怒,意识到要想统一西域,发展对外贸易与经济,就必须灭掉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的嚣张气焰。综合以上的各个因素,唐太宗不顾诸位大臣的反对,决定出兵征讨高昌。

贞观十三年(639年)冬,唐军出兵高昌,火速到达碛口。麴文泰万万没想到唐军从遥远之地赶到,居然如此神速,不由得大惊失色,很快就吓得一命呜呼了。麴文泰的儿子麴智盛刚刚即位就开始筹备父亲的葬礼。这时,唐军中有人提出趁着麴智盛忙于国丧之机偷袭高昌国,但是攻打高昌国的主帅侯君集却当即拒绝道:“天子之所以命我率领大军讨伐高昌国,是因为高昌骄慢无礼。所以我们攻打高昌国必须师出有名,而不能搞偷袭或者突袭,否则就会毁掉我大唐的颜面,使我大唐无颜问罪高昌。”基于这样的想法和如此宽容的气度,侯君集率军抵达田城后原地待命,并且命令唐军擂响战鼓,向高昌发布唐军已经到来的讯息。与此同时,他们还派人向高昌部众宣谕圣旨,希望高昌国人能够主动投降。侯君集一直等到麴智盛忙完了麴文泰的葬礼,看到麴智盛还是没有投降的意思,才下令大军开始攻城。

很快,唐军就攻破了高昌王城。侯君集看到麴智盛不识时务,就如同箍铁桶一样把高昌的都城围得连只苍蝇都无法进出。高昌王麴智盛看到唐军人多势众,士气高涨,知道失败已成定局,只好派出使者向侯君集求和。侯君集告诉使者,麴智盛必须率领文武百官到城门处投降,才能得到从轻处理。麴智盛刚刚即位,既想投降,又顾及大臣的反对意见,因而犹豫不决。侯君集一直没有等到麴智盛投降,不由得勃然大怒,当即命令大军开始攻城。在唐军的强烈攻势下,麴智盛才无奈投降。唐太宗得知唐军攻下高昌的消息,喜出望外,当场宣布重重奖励所有的将士。他在朝堂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感慨地说:“大唐有侯君集,何愁边疆不定呢?从此之后,朕总算不用担忧了。”

唐太宗即位后,接连平定了东突厥、吐谷浑和高昌等地,边疆越来越稳固。随着疆域的拓宽,大唐王朝成为了当时世界上多民族统一国家中最大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