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之盟,除恶务尽(1 / 1)

唐太宗志向高远,心怀天下,不仅实现了“贞观之治”,使得天下太平、人民安康,而且还运用武力,稳定了边疆形势。他知人善用,从谏如流,能够顾全大局,所以才会成为千古帝王的楷模,流芳百世。

李渊和李世民在晋阳起兵之前,晋阳曾经遭到突厥的突然袭击。当时,晋阳缺少兵力,无法抵挡突厥的进攻。李渊在和李世民商议之后,决定采取隐忍的策略与突厥建立良好的关系。直到大唐王朝建立之初,李渊和李世民为了得到突厥的支持,依然对突厥卑屈迎合,称臣纳贡。这是李渊和李世民为了千秋万代的基业采取的权宜之计。然而,突厥人却对此产生了深深的误解。他们看到李渊登上皇位之后依然对他们卑躬屈膝,不由得变本加厉。始毕可汗以形形色色的理由要求大唐向突厥进贡。这个时候,中原的局面还没有稳定下来,李渊生怕遭到突厥的夹击,因而对突厥有求必应。始毕可汗去世时,李渊还以国君丧礼的隆重礼节哀悼始毕可汗,这样的外交政策和外交行为,都是无奈之举。

突厥人欲壑难平,大唐连年向突厥进贡,突厥军队却依然进入大唐烧杀掳掠。对于突厥军队肆无忌惮的暴虐行径,唐朝守军尽管怒火中烧,却无计可施。武德三年(620年),突厥入侵大唐。武德七年(624年),突厥再次侵犯大唐,还试图在大唐的国土上建都。这个时候,李渊胆战心惊,原本已经在大臣的建议下决定迁都江南,不想,骁勇善战的秦王李世民坚决反对。他主动请缨,要率军攻打突厥,并且立下了军令状,要在十年之内平定漠北。

后来,李世民并没有花费十年与突厥战斗。颉利、突利这两位可汗率领大军入侵大唐,李世民率领少量亲信到敌阵前叫阵。他采取离间计,激发了颉利、突利这两位可汗的内部矛盾,使他们退兵,从而暂时缓解了突厥入侵的危机。

唐太宗登上皇位后,突厥的主力大军直抵长安近郊。唐太宗被逼无奈,只身带领房玄龄、高士廉等六骑,来到渭水河边,与颉利可汗隔着渭水对话。很快,唐军的主力部队陆续赶到。颉利可汗看到唐军人多势众,军纪严明,自知不是唐军的对手,只好在渭水河边与唐太宗歃血设盟,签订了“渭水之盟”。唐太宗一次又一次地化解与突厥的危机,他心里很清楚必须在军事上真正强大起来,才能降服敌人。为此,他一边采取缓兵之计暂时消除危机,一边加强军事训练,为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的战争做好准备。随着唐太宗的加快准备,唐朝的军事实力越来越强大。与此同时,突厥的军事实力却急剧下降,由盛转衰。唐太宗意识到突厥内部分裂,势力衰弱,对于唐朝而言,这恰恰是消灭突厥的好时机。贞观三年(629年),突厥对唐朝俯首称臣。至此,唐太宗总算出了这么多年来对突厥人忍气吞声的恶气。然而,唐太宗深知除恶务尽。贞观四年(630年)正月,唐太宗再次下令进攻突厥,从而彻底消灭突厥。唐朝大将李靖率领三千名骑兵,飞驰电掣奔赴恶阳岭。看到仿佛从天而降的唐朝大军,突厥大军吓得不敢应战,接连撤退。这时,颉利可汗派出使者到大唐讲和,其实是为了争取时间调整军队。唐太宗对于颉利可汗的计谋一清二楚,所以并没有阻止李靖将军的进攻之势,只是假意敷衍使者。最终,颉利可汗在唐朝将士们的逼近中仓皇逃跑,突厥大军溃不成军。

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活捉了逃跑的颉利可汗。看到颉利可汗被大唐俘虏,那些曾经归顺突厥的少数民族马上投奔了大唐,纷纷派出使者前往长安,向大唐王朝纳贡。边境之患从北朝以来延续了几百年,至此终于得到解除。从此之后,唐朝把大漠以北也纳入了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