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六年(632年),对于士族卖婚的社会弊病,唐太宗非常忧虑,特意与宰相房玄龄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深刻的探讨。唐太宗说:“很多名门望族尽管家道中落,却依然借助女儿出嫁的机会,索要大量财礼。这种行为败坏了社会风俗,扰乱了礼法,必须马上进行大力改革。”正是以此为契机,唐太宗下令修订《氏族志》。那么,什么是氏族呢?所谓氏族,和士族是同样的意思。在唐朝,以地域为区分,有四个氏族集团:山东士族尚婚姻、江左士族尚人物、关陇士族尚冠冕、代北士族尚贵戚。在这四大士族中,其他士族或者没落,或者势力衰弱,唯有山东士族根基深厚,势力强大。山东士族以崔、卢、郑、李、王为首,很多朝廷重臣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争相和山东士族联姻,例如房玄龄、魏徵等。这样一来,山东士族的社会地位始终很高,难以撼动。唐太宗深知士族的力量过于强大,会严重威胁到皇权的稳固,所以他早就想找机会削弱山东士族的势力了。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当即下令让人刊正姓氏,修撰《氏族志》。
隋末唐初,朝廷里官员的变动很大。很多官员被革职、贬职或者调任,也有一些新任的官员势头很强劲。为了稳定局面,针对《氏族志》的修订工作,唐太宗进行了明示:“遍责天下谱牒,质诸史籍,考其真伪,辩其昭穆,第其甲乙,褒进忠贤,贬退奸逆,分为九等。”为了真正做到“遍责天下谱牒”,唐太宗特意选了熟悉全国各地士族姓氏的官员负责编撰《氏族志》。例如,在《氏族志》的编撰人员中,令狐德棻是代北左姓;韦挺是关中首姓甲门;高士廉是山东渤海著姓;岑文本是江南土族。有了这来自四大士族的四个人分工合作,《氏族志》的修订工作就会更加顺利。
修订《氏族志》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地方士族专立门户,所以必须彻底剔除那些假冒的庶族,因而在修订过程中,去伪存真的考订工作是重中之重。编撰《氏族志》的官员不但要依据“质诸史籍”识别士庶,还要以全国各地的士族呈上朝廷的谱牒作为重要依据。此外,唐太宗还制定了一条重要的政治标准:“褒进忠贤,贬退奸逆”,以维护皇家权力。
除了修订《氏族志》,唐太宗还开展了修订史书的浩大工程。俗话说,盛世修史。如果处于动**不安的年代,国家连年征战,百姓朝不保夕,是无人修订史书的。相反,在和平盛世,国家富裕,百姓安稳,整个国家才能充分调动人力和物力修史。其实,李渊登上皇位后,曾于武德四年(621年)下诏修订史书,但是当时大唐王朝才刚刚建立,各方势力都对大唐王朝虎视眈眈,因而唐高祖李渊为了镇压那些反抗势力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修订史书的工作就被搁置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想起唐高祖的史书还没有修订完成,因而于贞观三年(629年),任命房玄龄担任总监,带领手下的官员继续修订史书。
因为修订史书工程浩大,所以不同的官员负责修订不同的史书,例如,李百药负责修订《北齐书》,姚思廉负责修订《梁书》《陈书》,令狐德棻负责修订《周书》,魏徵负责修订《隋书》等。这些官员各自完成了各自的史书修订工作后,又齐心协力地完成了《晋书》的修订工作。后来,因为房玄龄在朝廷里担任着重要职务,每天都要处理大量事情,实在无暇继续担任史书修订的总监职务,因而唐太宗命令魏徵担任总监,最终完成了史书的修订工作。
很多人都知道魏徵是有名的谏臣,常常对唐太宗直言进谏,甚至因此而惹恼了唐太宗。但少有人知,魏徵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在重修的诸多史书中,魏徵负责修订的《隋书》堪称良史,最为令人赞叹。为了编纂《隋书》,魏徵深入地研究《隋史》十八卷等历史书籍,对所有的历史材料开展了去伪存真的工作,最终使得很多历史材料得以相互佐证。正是因为如此,魏徵负责编撰的《隋书》,才能令唐太宗特别满意。
在一系列的史书修订工作都完成之后,唐太宗看到《周书》《北齐书》《梁书》《隋书》等纪传体例不全,没有志,又安排了官员继续修订。不过,这项工作耗时很长,没有赶在贞观年间完成。等到唐高宗即位后,又经过数次修订,才终于完成。这一系列的史书,总计有三十卷。
从晋朝到隋朝,跨越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中,有二十余种史料。唐太宗很重视《晋书》。在所有官员齐心协力完成《晋书》后,唐太宗亲笔书写史论,也就是御馔。唐太宗亲自为晋宣帝、晋武帝、王羲之等人的纪传写史论,这也使得《晋书》成为中国封建历史上唯一一部由皇帝参与御馔的史书。
唐太宗不仅对修撰前史非常重视,对当代历史也极其重视。他明确要求,当代历史修撰必须记录当朝历史的国史,这样的记录要非常详尽,既包括当朝实录,也包括帝王的起居注。
此外,唐太宗也很积极地阅读前朝历史。他在阅读前朝历史的过程中,惊讶地发现历代帝王从来不读国史。对于历代帝王的这种做法,他感到特别不满。
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和大臣房玄龄商议,要号召读国史。房玄龄说:“当朝国史会不加矫饰地记录包括当朝国君在内所有人和事的善恶,正是因为如此,历朝历代的君王才不读当朝国史。”唐太宗对此不以为然:“朕和前朝国君不同。朕是为了明得失,才要看国史。做得对,继续保持;做得不对的,或者存在重大失误的,朕会像照镜子一样,看到就努力改正。所以,你们无须担心,完全可以呈给朕看。”从这段话,恰恰可以看出唐太宗以史为镜的思想。
唐太宗不仅重视国史,重视实录,也很重视起居注。什么是起居注?起居注是专门记载帝王言行的史记。在朝廷里,有一个特殊的职位,叫作起居郎。顾名思义,起居郎是负责记录君主起居的。负责记录唐太宗起居注的是史官杜正伦。杜正伦为人正直,秉笔直书,更是深知帝王的言行关系到千秋圣德。后来,唐太宗设立了起居郎的职务,由褚遂良担任。有一次,唐太宗问褚遂良:“你既然知道起居注记录的内容,朕是不是也可以知道呢?”褚遂良回禀唐太宗:“起居注对君王的言行善恶都进行了如实记录,目的是匡正后代的君王。皇上是当代的国君,不能看。”听了褚遂良的话,唐太宗感到更好奇了,追问道:“也记录了朕的失误吗?”褚遂良不卑不亢地回答道:“是的,不敢不记。”这时,大臣刘泊虽然平日里与褚遂良不和,却也严肃地回禀唐太宗:“对于陛下的失误,就算遂良不记,天下也记得。”从此之后,唐太宗再也不要求看起居注了。
唐太宗知道借鉴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才会如此大规模地修史。在唐太宗之前,从未有任何君主如此大规模地修史。在前朝的历史中,唐太宗尤其看重《隋书》,这是因为他想要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为了真实地记录隋朝的历史,他特意让敢于直言进谏的重臣魏徵修订《隋书》,从而起到以史为鉴的积极作用。
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每一个朝代或长或短,都有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君主必须积极地总结前人的经验,从前人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才能保持持续发展、不断进步的态势。做人如是,治国也如是。唐太宗作为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开明国君,重视历史,主动地从王朝的更迭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这是非常明智的。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镜,可以见兴替。”这句话流传至今,为后人所学习。
当然,唐太宗并非只是痴迷于读历史书籍,他还有着非常先进的历史观。他尽管借古鉴今,但是绝不厚古薄今。他始终肯定现世的成就,坚持认为时代是在向前发展的,今定胜于昔。因而他才能吸取历史的养分,供给今世的发展,他也才能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反观自身,正确运用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开创了贞观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