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武修文,礼乐天下
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前连年征战,受此影响,他在与大臣们讨论治国安邦的方针时,大臣们都建议他乘胜追击,征讨四夷,以武力震慑天下。相比之下,很少有大臣劝他以礼仪威服天下。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唐太宗即位之初,崇武思想占据了上风。
谏臣魏徵认为以武力征服天下、震慑天下,是违反治理天下的规律的。所以他对唐太宗直言进谏,指出那些大臣之所以提出以武力征服四夷,主要是因为他们更擅长行军打仗,也有耀武扬威的心态。尤其是在当时,很多少数民族时常侵扰唐朝的边境,所以大臣们就更加主张要以强大的军队和不可抵抗的武力征服四夷。在唐朝的强大军事威胁下,那些少数民族的**和叛乱的确得以暂时镇压和平息,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天下大治的目的。唐太宗对于魏徵的以礼仪威服天下的思想非常感兴趣,他马上向魏徵请教有什么好的策略可以治理国家。魏徵提出,必须偃武修文,实施礼仪教化,才能让整个国家越来越安定,也才能让少数民族主动向大唐臣服。为了说服唐太宗以礼仪威服四夷,他还列举了有史以来很多皇帝偃武修文,把国家治理得繁荣昌盛的事例。渐渐地,在魏徵的劝说之下,唐太宗越来越坚定不移地实施偃武修文的治国方针和策略。
隋朝末期,国家动**不安,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出现了很严重的倒退,整个社会民不聊生,老百姓都食不果腹,人人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经过隋朝末期的动**,百姓们都渴望能够获得安稳幸福的生活。然而,在唐朝建立初期,为了能够一统江山,李渊派出李世民和其他大将四处征战,所以老百姓并没有如愿以偿地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直到武德七年(624年),唐朝基本稳定下来,终于结束了动**的局面,百姓们才拥有了更为安稳的生活。
唐太宗知道,要想发展社会发展经济,就必须让人心稳定下来。他最终认定,和武力征伐相比,以文治国是更为有效的,也能够取得良好效果。虽然遭到了其他大臣的极力反对,但唐太宗还是坚决支持魏徵偃武修文的政治主张,并且推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策略和方针。正是因为在这个时期内,唐太宗做了很多好事情,所以才能为后世的贞观之治奠定坚实的基础。
唐太宗采取措施,尊儒崇经,就是因为他认识到在治理国家时,儒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魏徵作为大名鼎鼎的史学家,对于儒学的研究很深入。在唐太宗推崇儒学之后,魏徵与唐太宗经常针对儒学展开深入的探讨。唐太宗不仅推崇孔子,还下诏发扬儒学,给儒学大家的子孙封官。这一系列措施使得儒学开始盛行起来。
唐太宗尊儒崇经,并不局限于儒学的门户。他对于那些有助于治理国家的儒学思想,都会吸收精髓,发挥所用。在这个阶段里,社会上广泛掀起了尊儒崇经的风潮,全国各个地方的学子们都热衷于学习儒家文化。除了弘扬儒学之外,唐太宗尊儒崇经的另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设置弘文馆。此外,他还搜集与整理经典图书,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对儒学思想进行传播和弘扬。
在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后,国家的礼仪也应该实现统一。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中,礼仪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工具。唐太宗登上皇位之后,标榜以文治国。在隋朝时期,虽然已经形成了很多社会通用的礼仪制度,但是还远远不够。唐太宗对隋朝形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很大力度的改革。随着儒学的推行,各种社会关系得到制约,君臣的行为得以规范。在贞观时期,唐太宗推行了各项措施以建立礼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唐太宗尊崇礼仪到什么程度呢?在唐朝时期,失礼者将被绳之以法。由此可见,礼仪已经被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唐太宗不仅用礼仪约束臣民,他自己也非常重视礼仪。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唐朝时期流行新婚夫妇必须拜见公婆的礼仪。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礼仪已经逐渐荒废了。唐太宗的女儿南平公主与礼部尚书的儿子王庆志结婚时,有人建议让南平公主不要对公婆行礼,但是唐太宗却坚持认为南平公主必须向公婆行礼,这才符合礼仪规范。就这样,南平公主以高贵的身份向作为大臣的公婆行礼,带头起到了尊崇礼仪的模范作用。
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听说京城里的官员百姓在父母去世之后,谢绝他人前来吊唁,而且一滴眼泪都不掉。他勃然大怒,认为这样的行为根本不符合儒家思想中的孝道,是伤风败俗的。在唐太宗的大力反对和有力的提倡之下,官员和百姓们又恢复了传统的风俗和礼仪。
唐朝初年,偃武修文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兴乐。在当时的社会中,礼乐代表着国运的兴衰和国家的强盛。唐太宗认为只有天下盛世太平,才能偃武修文,建礼作乐。
唐太宗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政治家,在任何时刻他都保持头脑清醒。他不仅文治武功,而且对于音乐、歌舞也有很深的造诣。他之所以提倡人们要注重音律、载歌载舞,就是为了达到仁和的目的。正是在唐太宗的极大努力之下,大唐才实现了偃武修文、礼乐天下的盛世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