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年间,朝廷之中人才济济。除了前文所说的有谋定之功的刘文静,以及作为唐太宗左膀右臂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之外,谏臣魏徵在历史上也赫赫有名。他得到了唐太宗的重用,在唐太宗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魏徵性格爽直,富有才华。他殚精竭虑地辅佐唐太宗。在担任谏议大夫的职务之后,他对唐太宗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的时候,因为在思想观念方面与魏徵有分歧,唐太宗也会感到非常愤怒,恨不得责罚魏徵。但是,魏徵从来不会屈服于唐太宗的皇帝权威,他总是非常诚恳地向唐太宗提出建议,哪怕唐太宗暂时不能接受,他也不屈不挠,继续苦口婆心地说服唐太宗。最终,唐太宗对于魏徵的意见总是能够积极地采纳。可以说,在历史上,唐太宗与魏徵这样的君臣关系是极为罕见的。
贞观初年,魏徵刚刚升任尚书右丞就被人诬告结党营私。李世民当即任命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这件事情。温彦博尽职尽责,最终发现魏徵是被诬陷的,不过温彦博也向唐太宗提出,最好能够要求魏徵随时报告自己的行踪,否则魏徵经常行迹不明,小人就会抓住机会诽谤魏徵。唐太宗认为温彦博说得很有道理,因而特意要求魏徵以后要随时报告自己的行踪。魏徵得知消息之后,当即进宫面见唐太宗,对唐太宗说:“我想当良臣,而不想当忠臣。”
唐太宗不明白良臣与忠臣有何区别,魏徵对唐太宗说:“良臣不但可以让自己青史留名,而且能够辅佐君王治理好国家。忠臣尽管对皇帝忠心耿耿,但却身受诛灭,君王也会因此而受到牵连,甚至国运也会因此而沦丧。”在魏徵的一番解释之下,唐太宗深以为然,还给了魏徵重赏。
后来,魏徵升任秘书监。他发现朝廷里的各种典章书籍非常混乱,因而当即开始着手整理。在整个贞观年间,魏徵为国家贡献出了巨大的力量。魏徵作为谏议大夫,从来没有私心,他进谏都是以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的。哪怕唐太宗对于他的进谏勃然大怒,他也决不后退,决不妥协。
唐朝规定年满十八岁的男子必须服兵役,为此,很多老百姓都谎报年龄,这样就可以逃避服兵役。有一次,一个大臣建议唐太宗:“老百姓谎报年龄,不想服兵役,所以服兵役的人很少。我建议只要身高达到一定的标准,即使没有年满十八岁的男性,也应该应召入伍,保家卫国。”唐太宗认为这的确是一个好办法。但是,魏徵却扣留了唐太宗的诏书,不愿意下发。看到魏徵做出这样的举动,唐太宗勃然大怒,然而魏徵并没有因为唐太宗怒火中烧就表示顺从,他不卑不亢地向唐太宗解释道:“如果涸泽而渔,焚林而猎,那么来年就无鱼可捕,无兽可猎。有一些孩子身体发育比较好,他们虽然身强力壮,但是并没有满十八岁。如果把他们都拉去服兵役,那么我们的队伍就会越来越空虚,也没有人愿意负担国家的徭役。”魏徵的一番话有理有据,唐太宗顿时无话可说,不知道应该怎样辩驳,但是他并没有真正地接受魏徵的想法。
后来,魏徵又从信用的角度出发,解释了他为何不发诏书。他说:“陛下的诏书写着男子必须年满十八岁才需要服兵役,现在却又要求未满十八岁的男子也要服兵役,这样岂不是在老百姓面前失去信用吗?”唐太宗当即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重新下了诏书,因为这件事情,他更加信任魏徵,提升魏徵为太子太师。
当然,唐太宗与魏徵的相处并非总是很愉快的。唐太宗贵为一国的君主,有的时候会被魏徵的直言进谏冒犯,觉得丢了颜面。有一次,唐太宗退朝之后回到后宫,勃然大怒地喊道:“我要杀了这个可恶的家伙,他简直不知天高地厚。早晚有一天,我必须让他瞧瞧我的厉害!”长孙皇后看到唐太宗气得失去理智,赶紧追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唐太宗说:“魏徵总是当众顶撞我,他简直太可恶了!我必须严厉惩罚他。”长孙皇后听到唐太宗这么说之后,当即向唐太宗告退。过了一会儿,她穿着上朝的礼服向唐太宗道贺,唐太宗感到莫名其妙,因为他不知道长孙皇后为何道贺。长孙皇后说:“我听说只有君主非常圣明,臣子才敢向君主进谏。今天,魏徵敢当着大臣的面直言进谏,恰恰说明陛下您是明君呀!所以我要祝贺陛下圣明,也祝贺陛下有这样的大臣,这是陛下的福气,也是大唐王朝的福气!”长孙皇后的一番话说得唐太宗转怒为喜,他终于消气了。
当然,魏徵也并非总是向唐太宗直言进谏。有的时候,他也会采取迂回曲折的办法给唐太宗提醒。有一次,魏徵来到宫里觐见唐太宗,唐太宗正在逗弄一只小鸟。得知魏徵来了,唐太宗感到有些惊慌,因为他怕魏徵看到他在玩鸟而指责他。他赶紧把小鸟放入怀里藏起来,想等到魏徵走了之后,再拿出来继续玩。其实,魏徵早就看见了唐太宗的举动,但是他假装没有看见,开始向唐太宗汇报朝政。魏徵汇报朝政花费了很长时间,好不容易才离开,唐太宗赶紧拿出小鸟一看,却发现小鸟已经闷死了。从此之后,唐太宗再也不玩鸟了。其实,魏徵是通过故意拖延时间的方式劝谏唐太宗不能玩物丧志。
朝廷中的大臣们并非都像魏徵一样毫无私心,以国家为重。有些大臣认识到唐太宗从谏如流之后,就故意钻空子,借着向唐太宗进谏之名,实则向唐太宗进谗言。唐太宗偶尔会被他们蒙蔽。为此,朝廷内外都感到非常惶恐。魏徵看到这种现象,当即上书给唐太宗,指出那些人的别有用心,还指责唐太宗用人不当。唐太宗了解了那些奸臣的用心,当即接受了魏徵的意见,严肃处理了那些奸臣。
到了贞观中后期,大唐王朝越来越稳定。唐太宗把国家治理得繁荣昌盛,很多大臣都联名上书,让唐太宗到泰山封禅。这个时候,唐太宗也有些沾沾自喜,想要进行封禅仪式。魏徵得知消息后,犯颜进谏,坚决反对唐太宗去泰山封禅。在魏徵的极力劝说下,唐太宗才打消了封禅的想法。
因为有这样直言进谏的魏徵,唐太宗才能在走偏的时候及时地回到正轨上来。后来,魏徵身患重病,唐太宗感到非常伤心,不但亲自去探望魏徵,而且在魏徵去世后亲自前去吊唁。他曾经在上朝的时候,对满朝文武百官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去世,朕失去了一面镜子呀!”由此可见,在唐太宗的心目中,魏徵多么重要啊!
除了魏徵之外,李世民身边还有很多良臣、忠臣。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氏是李世民的妻子。长孙无忌从小就与李世民关系很好。他出身高贵,博古通今,非常富有才华,始终忠心耿耿地追随李世民。
玄武门事变时,长孙无忌请求李世民占据主动,抢先下手,在征求到李世民的同意后,他又去召集杜如晦和房玄龄回到秦王府,共同商议起兵的大事。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全力辅佐,李世民才能成功地登上皇位。为此,李世民对长孙无忌非常信任,也经常借助于聊天的机会,让长孙无忌发表一些看法。遗憾的是,长孙无忌虽然得到了唐太宗的恩宠,却在晋王李治即位之后,死在了宫廷斗争之中,结局可谓悲惨。
尉迟敬德武艺高强、骁勇善战,在唐太宗手下的诸多大将中,他无疑是一个非常勇猛的大将。不过,在追随李世民之前,他曾经是李世民的对手。因为得到了李世民的厚待和礼遇,他才成为李世民的忠诚下属。在大唐王朝的统一战争中,他始终和李世民在一起,并肩作战,还曾经三次挽救了李世民的性命。李世民对尉迟敬德非常器重,也充满信任。
在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顺利地登上皇位,尉迟敬德看到李世民即将大开杀戒,不顾自己的安危,劝说李世民不要殃及无辜。在他的劝说之下,李世民及时醒悟,才能采取宽大政策,稳定民心,也成功地收服了东宫和齐王府的势力。
总而言之,李世民之所以有如此伟大的成就,开创了贞观之治,不仅因为他个人在军事方面很有才华,善于学习,善于纳谏,也是因为他有这些非常优秀的人才辅佐他。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唐太宗把朝廷变成了众人力量结合的地方,因而才能够开创唐朝的贞观之治,让自己和诸位大臣全都青史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