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之所以拥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就是因为唐太宗在即位之初就开始推行静民重农的政策。除此之外,唐太宗还非常重视培养人才。贞观元年,唐太宗下令让国子学独立出来,成为国子监,由此推行了健全的教育制度。为了让学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唐太宗还任命很多名儒士在学校里担任学官,进行教书育人的工作。
教育的水平提高了,整个社会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唐太宗又开始推举科举制度。在中国的人才选拔与考试制度中,科举制度由来已久,源远流长。然而,在唐朝之前,科举制度主要是依靠血缘关系和在战场上的功劳来选拔人才的,并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唐太宗在位时,一边兴办学业,一边根据前朝的经验推行科举制度,从而实现网罗天下人才的目的。科举制度真正登上历史舞台,是从隋文帝和隋炀帝在位时开始的。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对科举制度加以改革,使科举制度变得越来越完善,所以科举制度才能得到发展,流传下来。
从今天的角度来说,虽然科举制度有一些弊端,但是这种选拔人才的机制相对公平。对于广大的读书人而言,他们终于可以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很多读书人都把在科举考试中胜出,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有一些读书人尽管出身贫寒,却通过科举而担任高官。也可以说,科举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从魏晋以来贵族垄断国家选拔人才的传统,普通老百姓和寒门的学子们也有机会进入朝廷里担任重要的官职。
在坚持推行科举制度的情况下,很多出身中下层的读书人终于进入了朝廷之中,担任重要的官职。隋朝之前,社会上形成的上品无寒门和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被科举制度彻底打破了。很多人都追求科举出身,很多官员也以自己是科举出身而感到骄傲。
唐太宗不拘一格任用人才,让更多的人才有了施展的舞台,也让贞观年间人才辈出,国力越来越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