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人唯贤,君臣同心
唐太宗是一代明君,他最独特的地方在于用人观。他不仅善于识人,更善于用人。正因如此,他才能为大唐王朝招揽很多有才有贤之士,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治国安邦的根本就在于广纳人才,唐太宗对此认识非常深刻,所以他求贤若渴。在招揽人才的时候,他不因为人才的卑微而不重用人才,而是非常尊重人才。在运用人才方面,唐太宗还具有辩证主义的思想,他认为一个人不能固执己见,因为人即使思虑再周全,也有可考虑不到的地方。他还认为,一个人不能对他人言听计从,哪怕众人所说的话都是一样的,也有可能非常片面,所以他主张要全面认知问题。他深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在用人的过程中,他能够发挥人才的所长,避开人才的所短。例如,对于身边的杜如晦和房玄龄,他很清楚地知道,这两位人才不善于处理繁杂的事务,而善于谋断。所以唐太宗给予了他们广阔的舞台,让他们发挥谋断的能力,使得他们能够扬长避短,在朝廷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唐太宗不仅广纳贤才,在运用人才的过程中,他还始终坚持考察,加深对人才的了解。具体来说,唐太宗采取了如下的措施:第一个措施是士庶并举;第二个措施是官民同申;第三个措施是新故同进;第四个措施是汉夷并用。
在这几项措施中,汉夷并用的效果是最为显著的。有史以来,帝王都重视汉族而轻视夷人,对于汉族人才加以重用,而对于其他民族的人才加以贬低。唐太宗完全推翻了这样的用人思想,他不仅非常重视汉族的人才,而且也很重视其他民族的人才。根据人才的不同能力,他将他们任命为朝廷命官或者地方官员,这使不同的人才得到了发挥才能的舞台,也有效地加深了多民族的融合。
正因为唐太宗有这样的用人观念,所以在唐朝贞观时期,朝廷里人才济济,有很多知名贤士。他们在贞观之治中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也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唐太宗作为历史上罕见的文武双全的皇帝,不但功勋卓越,而且非常富有文采。他强调君臣同心,齐心合力治理国家,而不像历史上同样文武双全的商纣王和隋炀帝那样刚愎自用,固执己见。正因如此,唐太宗才能够发挥更强大的力量治国安邦。
关于如何治理天下的问题,唐太宗并不一意孤行,他经常与大臣们针对治国安邦的事宜进行讨论。因为唐太宗从谏如流,所以大臣们在向唐太宗进谏时,往往能够直截了当、毫不掩饰,也因此,唐太宗与大臣们之间的讨论是非常激烈的。
唐太宗始终认为,只靠君主一个人是无法治理好国家的,必须结合大臣们的力量,集思广益,博取众家之长,才能在治理国家方面有更为显著的效果。因为唐太宗非常重视与大臣之间的合作,也主张君臣之间必须同心协力,所以他提出大臣对君主必须极言无隐。什么是极言无隐呢?它的意思就是大臣们对君主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要因为任何原因而对君主有所隐瞒。
当然,唐太宗也会虚心接受大臣们的有益建议,争取做到君臣合力治理国家。有一次,宰相房玄龄询问少府监窦素德最近在忙些什么事情。窦素德正在忙着宫里的项目,因而并没有向房玄龄汇报自己正在忙碌的项目。他还认为房玄龄无权干涉这件事情,后来在面见唐太宗的时候,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唐太宗。唐太宗认为房玄龄管得太宽了,虽然房玄龄是宰相,但是只要管好朝廷里的大事就好,不需要管宫里的事情。为此,唐太宗把房玄龄叫到面前狠狠地训斥了一顿。房玄龄看到唐太宗勃然大怒,吓得不敢为自己辩解,只能不停地磕头谢罪。
大名鼎鼎的谏臣魏徵得知这件事情之后,当即就面见唐太宗,对唐太宗说:“陛下始终主张君臣同治,房玄龄是当朝宰相,主要负责辅佐陛下处理一些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他当然有权力知道朝廷里发生的所有事情,也包括宫里的事情。虽然窦素德正在做的工程是属于宫里的,但是房玄龄也是有权力了解的。房玄龄做的没有错,您却对房玄龄大加呵斥,还要治他的罪,这样一来,其他的大臣又如何敢真正地坚持君臣同治呢?”
听了魏徵的一番话,唐太宗认识到自己的确不应该怒斥房玄龄,也意识到这样的做法根本不符合他平日里的主张。后来,唐太宗真诚地向房玄龄表达了歉意,也让其他的大臣知道他是真正主张君臣合治的,更让大家看到了他知错能改的态度。正因为如此,唐太宗君臣合治的思想才能得以贯彻和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