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组朝廷,改革官制,静民重农(1 / 1)

唐太宗登上王位之后,亟须整顿最高决策集团。这是因为当时的决策机构已经不能顺应形势,只有及时调整,才能促进唐朝的发展。要想进行调整和改组,唐太宗就要罢免很多老臣。首先,他罢免了裴寂。对待裴寂,唐太宗给予了很优厚的待遇,但是他却剥夺了裴寂的实权,使得裴寂不能继续参与政事。后来,因为抓住了裴寂与法雅往来的证据,唐太宗决定处死裴寂。但虽然证据确凿,他最终还是免裴寂一死,而是把裴寂发配到了边地,从而使得裴寂和当朝的大臣都心服口服。李世民不仅对李渊时期的老臣进行罢免,对于追随自己、对自己忠心耿耿的人,唐太宗也会罢免。他罢免这些人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的思想因循守旧,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对朝廷和国家的发展不利。唐太宗虽然罢免了这些旧臣的职务,但是并没有削减他们的待遇。例如,他经常会慰问对自己忠心追随的陈叔达,在宇文士及患了重病的时候还亲自去看望等。在此过程中,唐太宗提拔了很多优秀的人才,把他们分配到重要的岗位上,其中就有他从东宫争取过来的人才。唐太宗任人唯贤,他并不因为这些人曾经效忠东宫,就对他们冷眼看待,反而会对他们委以重任。

唐太宗历时几年终于完成了对唐朝最高决策层的改组,唐朝呈现出焕然一新的局面。在完成了对朝廷官员的改组后,唐太宗又开始改革官制。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几百年的动乱时期,从来没有真正实现繁荣。唐太宗深刻总结了隋朝灭亡的经验,认识到如果君主昏庸,政治体制不完善,那么朝代必然会很快灭亡。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唐太宗制定了改革的方针。

首先,他沿用魏晋时期形成的三省制度,并且对三省制度进行了改革。其次,他还改革了各地的郡县。因为旧的郡县设置很不利于朝廷的统治。最后,他还根据山川的形势对全国进行划分,把全国分为十道,这就使得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更加严密。

当然,唐太宗深知国家的根本是人口。一个国家即使非常富裕,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口,财富就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在一个国家里,人民要想安居乐业,就一定要有充足的粮食,国家要想稳定安宁,就一定要有强大的兵力。当然,在民、粮和兵之中,兵是变动性很大的一个因素,有可能使国家安定,也有可能使国家动**不安。为此,唐太宗很认真地思考如何才能处理好民、粮和兵之间的关系。

唐太宗在即位之初就明确了自己治国的政治思想,那就是“国家未安,百姓未抚,且当静以抚之”。他采取了很多措施安民静农,促进农业生产。他还鼓励生育,试图以这种方法增加人口。除了增加人口出生率之外,唐太宗还鼓励外来人口返乡,并且花重金购买人口,这使得唐朝的人口大幅增加。

此外,唐太宗还鼓励和尚和尼姑还俗,积极嫁娶,这也使国家的劳动人口数量大幅提升。在分配土地资源这一方面,他则按照人口数量分配土地,这样一来,土豪劣绅就没有办法对土地进行垄断了。那些四处迁移的农民有了田地可以耕种,从而能够生存下去,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均田令。

因为实施了均田令,很多闲置的土地得到了开垦,得到了精心的种植,人均种植土地的面积越来越多。在安居乐业的情况下,人口的数量也快速增长。除了重视农业生产之外,唐太宗还很重视屯田工作。所谓屯田,就是让军队里的士兵或者农民耕种荒废的田地,从而保证军队获得足够的供养,农民也能够给国家上交充足的赋税。这个政策并非唐朝首创,但是在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这个政策实行得很好。因为人口政策和均田令都得到了大力推广,老百姓的衣食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唐朝的赋税也得到了充分保证。

唐太宗目睹了隋朝的灭亡。他也知道唐朝在建立之初连年征战,在物质方面捉襟见肘,而且国库也很空虚。国家要想正常运转,要想发展兴旺,就必须有很多粮食和财物作为支撑。为此,他想要为老百姓减免租赋,但是所能减免的赋税却是有限的。即便如此,唐太宗依然以身作则,对自己严格要求,在减少徭役和赋税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要促进生产,就要讲究农时。唐太宗非常讲究时令,他知道农业生产只要过了时令,就必须等到次年才能再次开展,所以他强调必须以农时为主,其他一切事情都要为农时让步,这样才能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