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李渊向来坚持要立嫡以长,但是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他的意料,玄武门兄弟厮杀、殊死搏斗的事情让他只能改变初心,立李世民为太子。现在,李世民已经掌管了京城中的军队,不管李渊是否愿意,他都要把政权交给李世民。过了一段时间,李渊向大臣们提出自己想要早些退位。很快,他就诏令天下传位于太子李世民。从此之后,李世民登上了皇位,励精图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
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但却没有安排好皇位继承的问题,皇子们之间互相争斗,最终宫廷内部发生了极大的混乱。和秦始皇一样,李渊也没有解决好皇位继承的问题,才导致了兄弟手足相残和玄武门的流血事件。他既坚持立李建成为太子,又感念李世民对大唐王朝的劳苦功高。他绞尽脑汁地让三个儿子各安其位,结果三个儿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冲突越来越激烈。直到玄武门的流血事件之后,他才意识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道理。幸运的是,李渊没有一意孤行,及时地立了李世民为太子,后来还及时退位,不再干预朝政,于是稳固了朝局,也避免了发生新的矛盾和冲突。年纪轻轻的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非常勤勉,带领大唐王朝繁荣发展,使得大唐王朝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星星。
虽然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都已经人头落地了,但东宫依然残留着一些势力,在全国各地也还有不安定因素,正在对朝廷虎视眈眈。刚开始的时候,李世民采取高压政策,想要镇压东宫和齐王府中的残余势力,他甚至下令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所有的儿子。在李世民的势力集团中,也有些下属建议杀死李元吉和李建成的幕僚。这时,尉迟敬德坚决反对李世民采取这样的株连政策,他希望李世民能够以安定为最高目标,不要牵连过广。李世民从谏如流,当即醒悟过来不能大开杀戒。
李世民深知,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拥有人才,所以他任人唯贤,不强调人的出身和地位,而是强调人要有才华。他采纳了尉迟敬德的建议,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残余势力采取宽大政策,不再追究他们追随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罪责。这样的宽大政策让李世民极大地收拢了人心。原本,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残余势力都对李世民怀恨在心,现在,他们却都很感念李世民的胸怀。在此过程中,东宫和齐王府的很多有识之士都投靠了李世民,成为李世民忠心耿耿的追随者。
起初,在得知李建成在山东、河北等地结交当地势力,发展势力范围时,李世民也在洛阳发展了自己的势力。考虑到地方势力的稳定,李世民当即派人去山东、河北等地安抚民心。李世民为何这么重视山东呢?因为山东非常特殊,会影响大唐的政治与经济发展。
李世民派出的安抚大臣是魏徵。接到任务后,魏徵当即带着圣旨从长安出发,一路上安抚各地的民众。他坚定不移地执行李世民宽大为怀的政策,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有一些地方官员并没有真正理解李世民宽大政策的内涵,非但没有执行李世民的宽大政策,反而对东宫和齐王府的残余势力采取大力打压的政策,想要借此机会向李世民邀功。李世民当即下令:“如果有人胆敢违反宽容政策,就要严厉处置”,地方官员这才有所收敛。
武德九年八月,李世民正式登上皇位,史称唐太宗。因为采取宽大政策,唐太宗在山东、河北等地,不但安抚了局面,还得到了当地人的接纳。最终,全国的政治局面越来越稳。
虽然为了争夺王位,人们都绞尽脑汁想要削弱对方的势力,让自己获胜,但是杀死自己的亲兄弟毕竟是会遭到谴责的。所以唐太宗即位之后,下令厚葬李建成和李元吉,并且亲自扶棺送葬,痛哭失声,表达自己的伤痛。除此之外,李世民对于东宫和齐王府的人都采取开明政策。东宫和齐王府的人渐渐消除了对唐太宗的对抗情绪。这个时候,唐太宗还委任东宫和齐王府中的贤才,从而拥有了更多的人才,为开创贞观盛世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