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出击,夺取政权(1 / 1)

皇位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也代表着无可媲美的**。正因如此,从古至今,没有人能够抵挡权力的**,也没有人能够避免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之中。在权力的斗争面前,父子、兄弟之情都会变得淡漠。每个人都想方设法地追求胜利,想要拥有胜利者的流芳百世,而绞尽脑汁地避免失败,不想承受失败者身败名裂的打击。

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的争斗正是如此。为了得到王位,他们全都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削弱对方的力量,从每个人的身上下手,拉拢人心,增强自己的势力。对于三个儿子来说,李渊不仅是皇帝,也是父亲,因此他始终想要采取平衡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即希望儿子能够各安其所。他之所以坚持立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就是为了避免其他皇子有非分之想。但与此同时,他又给予李世民很好的待遇,他知道李世民的功劳是不可抹杀的,所以为李世民提供了执政的舞台,还坚决禁止李建成妨碍李世民。不得不说,李渊的立场虽然是客观公正的,但是他的做法并不能够如愿以偿地平息兄弟之间的争斗。也许正是因为他在其中和稀泥,李世民兄弟三人的矛盾才会越来越尖锐。

从政治影响的角度来看,李建成在朝廷中的势力很大。李世民尽管在战争中树立了威望,但是根本无法与太子李建成对抗。毕竟李建成是大唐王朝的皇太子,是皇上指定的继承人。李建成虽然对李世民有所忌惮,但是他也知道只要把李世民留在京城内,那么李世民就无法发挥他骁勇善战的优势,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罢了。得知李建成对自己如此轻视,李世民非常愤怒。但是,他知道李建成说的是实情。面对这样的局面,李世民的幕僚们全都惊恐不安。房玄龄更是几次三番建议李世民要主动发起政变,否则就会非常被动,身陷危险之中。但是李世民很清楚,想要真正地发起政变,是非常困难的。

在李世民的很多幕僚之中,诸如房玄龄、长孙无忌和杜如晦等人,与李世民都非常亲近,所以他们都希望李世民能够登上皇位。否则,一旦李建成登上皇位,就一定会报复他们,甚至要了他们的性命。和他们这三个人与李世民之间的关系相比,其他幕僚与李世民的关系则保持着不远不近的状态,也就是说,不管是李世民当皇帝,还是李建成当皇帝,他们的仕途都不会有太大的波动,这使得房玄龄等人更加着急地促使李世民先发制人。

正在这个时候,李世民找到了一个弹劾李建成的绝佳机会。原来,李建成给杨文干运送盔甲,被人给抓住了把柄。其实,李建成并非有谋反之意,而是想借此机会壮大自己的势力,将来好与李世民对抗。但是,这件事情一旦东窗事发。就会就被人判定为叛变。李渊得知消息之后非常紧张,马上要求李世民去平定叛乱,并且允诺等到李世民平定叛乱之后,他就会立李世民为太子。然而,在李世民平定了叛乱之后,李元吉和李渊的嫔妃都纷纷为李建成说情,这使得李渊改变了主意,要求李建成回到京师,继续当太子。无疑,李渊的出尔反尔使李世民感到彻底失望。

就在此时,突厥又开始入侵并州。李渊建立大唐王朝之后,突厥虽然屡次进攻并州,但是从来没有这么大的规模,也没有动用过这么多的兵力。李渊得知消息后非常震惊,赶紧命令边防战士们严防死守,而且要求长安城进入战争状态,随时准备与突厥决一死战。与此同时,他还让裴寂负责动员百姓,让百姓全都行动起来,一起保卫长安。朝廷中,很多大臣议论纷纷,有些大臣建议舍弃长安,迁到江南定都,也有些大臣建议再次出战。大臣们的话,也让李渊更加没有了主意。

李渊没有必胜的把握迎战突厥,只好让裴寂准备迁都的事。得知李渊要迁都的消息之后,李世民马上进朝面见李渊,极力劝说李渊不要轻易迁都。他向李渊保证,说自己只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就能全面击退突厥,生擒贼王。李世民慷慨陈词,李渊听了李世民的话之后,不由得信心大增。他由衷地感慨道:“每当国家遭遇危难的时候,你总是能够为朕为国分忧。大唐有你,何其之幸!”

李渊当即下诏,派李世民和李元吉一起出兵对抗突厥,并且严禁大臣们再说起迁都的事情。李世民和李元吉刚刚率领大军到达前线,就遭遇了连日阴雨。颉利可汗不知道李世民的虚实,因而短期内不敢轻举妄动。但是唐军所处的地势比较低,雨水汇集在一处,将士们都怨声载道。因为担心长期驻扎在当地按兵不动,会影响士气,李世民决定学习汉朝飞骑将军李广百骑击退匈奴的事例,派尉迟敬德率领一百多骑兵去激怒颉利可汗。尉迟敬德率领百骑来到颉利可汗帐前,李世民则率领亲信紧跟在尉迟敬德后面。颉利可汗和二可汗突利听到尉迟敬德的叫骂声,当即来到帐前查看情况。看到颉利可汗,李世民当即大声怒骂,想要激怒颉利可汗。颉利可汗猜想到李世民是在使用激将之法,所以要求李世民率领大军前来再开战。李世民可不吃颉利可汗那一套,他突然转身对二可汗突利说道:“突利可汗,请借一步说话!”就这样,突利可汗和李世民在一旁嘀嘀咕咕说了很长时间。

李世民并没有说什么重要的事情,只是在说颉利可汗不值得突利可汗为他卖命,希望突利可汗能够看清楚形式。因为说了很长时间,颉利可汗感到非常纳闷,但他因为相隔甚远,又听不见李世民和突利可汗在说什么,还以为突利可汗和李世民之间在说些见不得人的话呢!发生了这件事情之后,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之间产生了隔阂,他们互相猜忌,突厥军队内部大乱。情势突然变化,他们无法继续进攻唐朝,两位可汗只好率领大军回到漠北。就这样,李世民以离间计化解了突厥入侵的危机。立了此次大功,李世民再次信心大振,但是他心知肚明,即使自己的战功再怎么显赫,也无法真正地战胜东宫。

武德九年,突厥再次派兵入侵大唐王朝。这一次,李渊没有和以往一样派李世民统率大军对抗突厥,而是采纳了太子李建成的建议,派齐王李元吉和李艺带领大军北上对抗突厥。李建成为何要让李元吉出征对抗突厥呢?这是因为李建成不想再让李世民在军中发展势力,不想让李世民再在军中树立威信。然而,李元吉的作战经验很少,而且他并不像李世民那样具有军事才能。这个时候,李建成又建议李渊从秦王府中抽调一些人辅佐李元吉。原本,李建成是想打压李世民的,现在为何处处都把李世民的人捧在前面呢?其实,这是因为李建成和李元吉事先已经商量好,要以这样的方式削弱李世民的势力,这样才能伺机对李世民下手,夺取李世民的性命。

李建成和李元吉万万没想到的是,李世民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当即意识到自己再也不能犹豫不决了,否则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就会错失良机。然而,李世民一想到手足相残是很让人唾弃的,就又动摇了。他想等到李建成动手之后再进行反击。这个时候,尉迟敬德站起来大声地对李世民说:“我们以性命来辅佐你,现在天意如此,大祸即将临头,您却依然迟疑不定。这样不仅会要了您的性命,也会让我们束手待毙。”长孙无忌向来非常尊敬李世民,现在也严肃地对李世民说:“您必须听从尉迟敬德的劝告,否则秦王府必然会毁灭,我将会和尉迟敬德一起离开您的身边。”

在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的劝说之下,再加上其他的幕僚们都纷纷劝说李世民,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要占据有利的时机先发制人。就这样,他把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位心腹召回秦王府共商大计。在此之前,房玄龄和杜如晦已经被调离秦王府了。现在,他们终于等到李世民要起兵的好消息,当即就回到秦王府,和李世民密谋起兵的事宜。经过一番商讨之后,李世民等人决定在玄武门外设置埋伏,刺杀李建成和李元吉。

在长安城里,玄武门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是长安宫城的北门,位于宫廷卫军的中枢位置,工事坚固,兵力雄厚,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世民知道只要控制了玄武门,就相当于控制了整个皇宫,也相当于控制了整个长安。所以他早早地就收买了负责守卫玄武门的将领常何。常何虽然是李建成的旧将,却已经成为李世民安插在李建成内部的棋子。此外,李世民还通过常何收买了玄武门的其他将领。当时,李世民并没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在玄武门刺杀李建成和李元吉,然而,他所做的一切恰恰为这次起兵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准备好这一切之后,李世民向李渊上了密奏,说明了自己和李建成、李元吉之间糟糕的关系,也表达了自己懊恼苦闷的情绪。李渊看到李世民的密奏之后,感到非常疑惑不解,因而下令让李元吉、李建成进宫解释。在见到李世民三兄弟之前,李渊还与诸位大臣商议了李世民密奏这一事件。大臣们都知道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三人之间始终都在闹矛盾,但并不认为这件事情有多么严重。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刻李世民已经在玄武门布置好了兵马,只等着李元吉和李建成到来。

李渊最为宠爱的妃子是李建成的忠实支持者。这个妃子在玄武门内布置了眼线,所以很快就知道了李世民在玄武门正在搞动作的事情。她大吃一惊,赶紧派人把这件事情告知李建成,李建成得知消息之后,和李元吉商量对策。李元吉认为应该找一个理由拒绝进宫面见皇帝,然后率军静观形势的变化随时应对。但是李建成却盲目自信,他认为自己贵为太子,李世民是不敢轻易刺杀他的。所以,李建成决定和李元吉一起进宫去面见皇帝说明情况,因而他没有采取任何防范措施,就和李元吉一起进宫了。在走到临湖殿的时候,他们意识到情况不妙,赶紧调转马头奔向东宫。看到李元吉和李建成如此警惕,李世民和他的大将们毫不犹豫地紧追其后。李元吉向来大胆,他在疾驰奔逃的过程中,还向李世民射了一箭。这个时候,李世民距离他们越来越近,一箭就射死了李建成,李元吉也被其他骑兵乱箭射伤,后来又被尉迟敬德一箭射死。

得知玄武门事变的消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手下赶紧赶到玄武门,与李世民的将士们在一起厮杀。这个时候。李世民已经率领将士们攻占了玄武门,看到始终攻不下玄武门,东宫的将士们都感到很气馁。有人提议杀入秦王府。秦王府虽然有人防守,但是人数并不多,一旦东宫的将士攻入秦王府,那么李世民的秦王府就会失守,整个局面也就会发生彻底的改变。在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尉迟敬德灵机一动,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挂到了城墙上。东宫的人看到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人头落地了,马上就溃散而逃,再也没有人去攻打秦王府了。

战争很快结束,李世民赶紧派尉迟敬德进宫向李渊汇报情况。李渊得知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人头落地,赶紧询问各位大臣此事应该如何处理。大臣看到太子已经命丧黄泉,全都为秦王李世民说话,并且建议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尽快地平息这件事情。李渊看到事已至此,只好同意立李世民为太子,并且让李世民掌管京城的军队。就这样,玄武门之变尘埃落定,李世民顺利地被封为太子,距离登上皇位已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