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明争暗斗,稳定局势(1 / 1)

刘文静死了,兄弟之间明争暗斗

唐朝成立初期,统一的战争非常顺利,李世民平定了很多支起义军。然而,李唐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却越来越尖锐。大唐王朝初期,统治集团内部产生的第一次矛盾,体现为晋阳起兵的大功臣刘文静之死。

在晋阳定非常之谋,刘文静立下了首功。他与李世民的一番谈话,促使李世民下定决心起义,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大唐王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文静是大唐王朝不折不扣的功臣。然而,在讨伐薛举的战争中,刘文静因为作战不利,被革职,成了一介平民。

在统一全国之后,李渊开始论功行赏。这个时候,他想起了刘文静立下非常之谋的绝大功劳,因而下了圣旨重新起用刘文静,并且让刘文静担任民部尚书的职位。这样一来,刘文静再次成为朝廷大臣。

李渊非常仰仗刘文静和裴寂,因为他们都是和自己一起开创大唐王朝的功臣,是当之无愧的开朝元老。但在唐朝建立之后,裴寂的地位却远远高于刘文静。李渊和裴寂私底下的交情非常好,而且对于裴寂的建议,李渊常常能够接纳。每次上朝的时候,李渊还会给裴寂安排座位。此外,裴寂还能随意地进出李渊的卧室。刘文静原本自称为天下第一功臣,现在却感到自己的地位远在裴寂之下,因而心中愤愤不平。

最让刘文静感到不平的是,自己因为打了败仗被革职,而裴寂在讨伐刘武周时也遭遇了惨败,丢掉了晋州以北的很多城镇,但是李渊不仅没有严厉地处罚裴寂,还好言安慰裴寂,让裴寂镇抚河东。这使得刘文静对自己的遭遇感到更加难以接受。他自认为是第一大功臣,不管是才干还是军功,都远远高于裴寂,但是他的待遇却不如裴寂。为此,刘文静每次上朝的时候总是对裴寂冷嘲热讽,渐渐地就和裴寂成了死对头。

嫉妒让刘文静变得疯狂。有一次,刘文静和弟弟一起喝酒,因为喝多了酒,居然当众拿出刀说要杀死裴寂。不想,他的一个小妾听到了这句话。因为这个小妾遭到刘文静的冷落,所以当即把这件事情告发了。虽然大家都认为刘文静不会真的杀了裴寂,只是一时酒后失言,但是李渊却认为刘文静有谋反之心,因而想要处死刘文静。

与此同此,裴寂也趁机在李渊面前进谗言,说刘文静的坏话。李渊向来很愿意听裴寂的话,因而决定以谋反罪处死刘文静。李世民得知消息之后,赶紧向李渊为刘文静求情,但是李渊丝毫没有心软,更不理睬李世民的求情,最终还是处死了刘文静。

李渊为何一定要处死刘文静呢?其实,这绝不是因为李渊荒唐糊涂,也不是因为李渊意气用事。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李渊能够成功地推翻隋朝的统治,建立大唐王朝,他一定有着自己的过人之处。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和历朝历代的很多皇帝一样,始终在严密地防范那些有功之臣。和刘文静相比,裴寂的靠山是李渊,而刘文静则与李世民交好。这个时候,李渊其实也生出了防范李世民的心,所以在李世民为刘文静求情之后,他非但没有网开一面放过刘文静,反而执意要杀死刘文静。因为杀死刘文静,就能于无形中削弱李世民的势力,从而减少李世民对太子李建成的威胁。

作为开国皇帝,李渊当然知道国家要想安定发展,就必须稳定太子之位。如果太子之位产生了动摇,那么其他的皇子就会产生非分之想,从而觊觎皇位。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子之间必然会相互揣测,彼此争斗。正因如此,李世民为刘文静求情,非但不能使李渊放过刘文静,反而会促使李渊诛杀刘文静。李渊借助杀死刘文静的机会,警告李世民的势力集团切勿对太子之位心怀觊觎。然而,李渊却没有想到,正是因为他杀死了刘文静,所以李世民非但没有打消争夺太子之位的想法,反而加快了发展自身势力的速度。

李渊之所以坚决要诛杀刘文静,还因为刘文静与突厥一向交好。在推翻隋朝以及统一战争的过程中,李渊迫不得已对突厥称臣,这使得他感到很不乐意。但是为了能够获得突厥的支持,避免被突厥攻击,他只能这么做。刘文静对李渊与突厥的关系非常清楚,包括李渊不想为人所知的对突厥俯首称臣的这段历史。李渊杀刘文静也是为了避免刘文静有朝一日说出他与突厥之间的交易。

刘文静虽然被处死了,但是李渊期盼的兄友弟恭的局面并没有出现。武德七年,大唐王朝终于统一天下,边疆也越来越安定平稳,整个大唐王朝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太平盛世景象。李渊很希望三个儿子能够和睦相处,彼此扶持,因而他特意邀请三个儿子来到宫廷里一起宴饮。

在宴会上,李渊经过观察,发现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关系非常和睦,而李世民则很孤独,始终坐在旁边沉默不语。看到兄弟之间的亲疏如此一目了然,李渊感到非常忧心,虽然他是皇帝,但他也是父亲,他也想看到兄弟之间和谐友爱的局面。

通过前面的讲述,我们可以知道大唐王朝在建立初期一直在和周边的多方势力进行战斗。李世民是李渊手下最骁勇善战的一员大将,随着他征战的次数越来越多,获得成功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他必然会产生野心,想要获得皇位。要知道,普天之下,皇位是最让人垂涎的东西。即便李渊很想协调三个兄弟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和谐相处,但是他们所争夺的是皇位。显然,这不是碍于兄弟之间的和睦关系就能轻易放弃的。

相比李世民的战功赫赫,李建成也曾追随父亲为大唐统一立下了很多功劳。而且,李建成性格温和,知人善任,在朝廷里起用人才时,能够充分地发挥这些人的长处,所以他在朝廷里的势力集团变得越来越大。

看到太子李建成的势力越来越强大,李世民也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人才。因为骁勇善战,与将士们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所以李世民有很多忠诚的部下。除了武将之外,李世民手下也有房玄龄这样的谋士。

房玄龄是李世民的一大谋臣,深得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房玄龄非常器重杜如晦。有一次,李渊想把杜如晦调动到外地任职,房玄龄建议李世民:“如果你只想守着秦王府,可以放走杜如晦。如果你有更远大的志向,就一定要留下杜如晦。”当时,杜如晦还名不见经传,但李世民特别信任房玄龄,他知道房玄龄给予了杜如晦这么高的评价一定是有原因的,因此他亲自去请求李渊,让杜如晦继续留在秦王府中。杜如晦处事非常果决,而且很擅长处理烦琐的军务。渐渐地,李世民对杜如晦越来越器重。在李世民的手下,房玄龄和杜如晦就是他的左膀右臂,在他登上皇位之后,他更是重用房玄龄和杜如晦。

虽然失去了刘文静,但是李世民并没有断绝当天子的念头。其实,李世民产生当天子的念头已经很久了。当年,他在平定王世充的时候,曾和长孙无忌、房玄龄一起拜访一名道士。这个道士名叫王远知。他们在拜访道士的时候隐姓埋名,但是王远知刚刚见到李世民时,就说:“我们之中有一个人是天命所归,这个人一定是秦王。”听到王远知张口就说出了自己的身份,李世民只好向道士行礼,并且承认了自己的身份。王远知叮嘱李世民一定要爱惜身体,将来登上皇位福泽天下。听到王远知的话,李世民沉默不语。

在回去的路上,长孙无忌趁此机会鼓动李世民要爱惜身体,日后登上皇位。李世民当即训斥长孙无忌说话口无遮拦,并且让长孙无忌千万不要向他人提起这件事情。这个时候,房玄龄也对李世民说:“您如果能够登上帝位,就是天命使然。”从此之后,李世民把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的话牢牢地记在心里,再也不甘心当一个臣子了。

武德四年七月,李世民带领部队从东都洛阳班师回朝。他身披黄金甲,带着二十五员大将和上万匹的铁骑回到长安城,整个长安城都为之而震动。对于李世民的功绩,李渊心知肚明。他认为,自古以来,没有任何官职符合李世民对大唐做出的伟大贡献,因而给李世民加号天策上将。然而,不管官职多么高,李世民都始终是个臣子。如果他功高震主,还有可能给自己招来祸患,这样的例子历史上并不罕见。所以李世民要想保全自己,就必须登上皇帝的宝座。这个时候,李世民虽然还很年轻,却拥有远大的志向和宏伟的抱负。

如果说李世民在大唐王朝统一战争中更侧重于武力战争,那么在平定了各方的叛乱之后,他开始逐渐转向学文。他设立了文学馆,并且请了十八位学士陪伴自己读书。每当遇到一些重大的问题时,李世民就会积极地询问他们,与他们进行讨论。

在统一战争的过程中,李世民和李建成还是能够做到并肩作战的,而且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在大唐王朝建立之后,李建成作为太子,必须辅佐李渊处理国家大事,所以他更多地留在长安,操持国务,李世民则率领大军继续南征北战,统一各方势力。这使得李世民威名远震天下,而李建成在朝廷中的势力则越来越强大。这个时候,太子李建成越来越感到惶恐不安,因为李世民的威望越来越高。李建成当然能想到李世民不愿意久居人下,所以他开始采取一些措施,想要压制李世民的势力。

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在刘黑闼第二次起兵的时候,太子李建成主动请缨,率军出征,而曾打败过刘黑闼的李世民则没有上战场。李建成成功地平定了刘黑闼的叛乱,并且在山东结交了很多英雄豪杰,这意味着李建成开始结交地方势力,打压李世民。

李建成不仅在山东结交地方势力,还广纳人才,收罗了很多人才到自己的麾下。他还与李渊的宠妃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经常送礼物给她们,从而让她们在李渊面前吹枕边风,说李世民的坏话。后来,李建成更是与裴寂建立了亲密关系,获得了裴寂的支持。

当然,李建成并不满足于这些手段和措施,他还结交了齐王李元吉。尽管齐王李元吉的势力远远不如李世民和李建成,但是他也拥有自己的兵力,在朝廷中也有一定的势力。他们兄弟三人在朝廷中各自拥兵自重,形成三大势力。在这种情况下,李元吉一旦与李建成合成一股势力,就会对李世民造成很严重的威胁。

在李建成平定了刘黑闼的第二次叛乱后,李元吉正式加入了李建成的阵营,这使得李世民非常担忧。他知道李建成故意接近李渊的宠妃之后,也让妻子长孙氏经常去宫中走动,把自己多年征战搜罗到的珍珠宝物等献给李渊的各位妃子。渐渐地,长孙氏与皇宫里的各位妃子之间的关系也变得非常好。得知李建成在山东结交英雄豪杰之后,他也在洛阳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总而言之,在各个方面,他都与李建成形成了平衡的阵势,除此之外,李世民还有意识地策反李建成身边的人。

武德六年,大唐王朝经历了建立初期最艰难的阶段,天下越来越太平了。这个时候,李世民的长处就无法发挥出来了。因为和平盛世不需要李世民带兵打仗,所以李渊派李世民驻守并州。在这个阶段,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到了武德七年,李渊让齐王李元吉在家里设下宴席,他要带领太子和李世民一起去李元吉家里赴宴。原本,李渊是想借此机会调解兄弟三人之间的矛盾,让他们和好如初,但是李渊万万没想到,李元吉暗中安排了刺客想要夺取李世民的性命。幸好李建成发现了李元吉的举动,及时制止了李元吉对李世民下手。李元吉对李建成这么保守非常不满意。李世民得知李元吉想要杀他之心,对李建成和李元吉更加小心防范,这也使得他们兄弟三人之间的对垒更加复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