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无奈少年辍学,环境创造人,环境也能毁灭人,但上帝是公平的,不用说,上帝的天秤站在李嘉诚这边。环境迫使李嘉诚早熟,环境也使他处处留心,抢时间勤学知识。
在李嘉诚那个年代,当时香港虽在战时,但科技的力量仍无所不在。中国遭受日本侵略,日本在太平洋战场最终落败在美国手里,这一切无不与科技水平有关。可以想像,进入和平年代以后,科技的作用将更为显著。
时刻关注时局发展的李嘉诚认识到,没有知识便成就不了大事业。他首先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近期目标——利用工余时间自学完中学课程。
那时的李嘉诚是“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火回家来”,每天工作都在15小时以上。回家后,还要就着油灯苦读到深夜,有时经常会忘了时间,以至于想到要睡觉时,已到了上班的时间。
生活的艰辛已使李嘉诚的意志逐渐坚强起来,尤其在学知识方面,他更是有着顽强的毅力。他咬紧牙关勤奋学习,坚持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
尽管李嘉诚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却为无钱买教材而发愁。李嘉诚自小心性高傲,他不愿受人施舍,更不愿欠下人情。因此,他没有考虑去借。
然而,他工资微薄,不仅要维持全家人的生活,还要保证弟弟、妹妹的学费。他希望弟弟妹妹不要像自己这样因生活所迫过早地辍学打工,而能够一帆风顺地读完应读的学业。那么,他哪来的钱买书呢?李嘉诚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他通过观察,发现大多数中学生将用过的教材当垃圾扔掉,而有些颇有心计的学生却将旧教材出卖换钱。这样虽然所得甚微,但毕竟换了钱。
他猜测:既然有人收购旧书,就会有专做旧书生意的书店。然后他开始注意留心考察,结果很容易便证实了他的推断。
李嘉诚于是到折旧书店廉价买些旧教材,一次只买一两种。学完之后,又拿到那个旧书店去卖,然后再将卖旧书的钱买回“新”的旧书。就这样,李嘉诚不仅学到了知识,又省了钱,真可谓一举两得。
李嘉诚后来在谈起这件事时,仍很得意,似乎那时节省几元钱比现在赚几亿元还兴奋。他说:“先父去世时,我不到15岁。面对残酷的现实,我不得不去工作,忍痛中止学业。那时我太想读书了,可家里是那样的穷,我只能买旧书自学。我的小智慧是被环境逼出来的。我花一点点钱,就可买来半新的旧教材,学完了又卖给旧书店,再买别的旧教材。我学到了知识,又省了钱。”
1999年,李嘉诚再次回忆起这段日子时说:“那时候,人家是求学,而我是抢学。”
从这一件小事上,可以看出少年李嘉诚,已有了一些商业头脑。这可以说是李嘉诚平生的第一次生意经,此时,他仅仅14岁。
大凡成大器者,聪明是其一,最重要的还是勤奋。虽然在艰辛的环境下,李嘉诚仍能积极“抢学”,充实自己的知识水平,十分难能可贵。与那些有充分的学习条件和充足的学习时间、却不思进取的人相比,确可显示他的与众不同。
李嘉诚学历不高,但学识很高,从这里可找到答案。
学习应该是一辈子的事。任何人,如果想成大事,可以没有学历,但不可没有学识。一般人因李嘉诚、王永庆、松下幸之助,甚至比尔·盖茨,都没有太高的学历,因而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这显然是错误的。他们只是没有令人炫目的学历而已,学问之丰富,已超出一般高学历者甚多。
李嘉诚在茶楼熬过了最艰辛的一年,由于他的真诚敬业,再加上做事肯用心,老板不断给他加工钱,他开始能够像其他堂倌一样,轮流午休或早归,薪水也早已超过了一些正式堂倌所能拿到的限额。
李嘉诚从心里感激茶楼老板,是老板帮他实现了养家糊口、供养弟妹求学的愿望,并给予了他极好的人生锻炼机会。
当然,李嘉诚的志向绝不是做一个小伙计,他觉得茶楼工作做得再好,终究难有出头之日,他渴望从事新的技术职业,尤其是跟复杂的钟表打交道的行当。于是,他便想去舅父的中南公司。
为了去舅父的公司,李嘉诚犹豫了好些天。李嘉诚迈向社会之初,曾忤逆了舅父的一番好意,现在又想回头,他恐怕舅父怪罪。经过一番思考,李嘉诚逐渐认识到自己似乎不应再有太多的顾虑,自己经过了一番社会闯**,经过了磨练,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进舅父的公司,不应算是接受恩赐,而是为舅父做事。况且大丈夫能屈能伸,即使受一点小小的委屈,又有何妨?
舅父没有让他失望,同意他进入中南钟表公司上班。
李嘉诚进入舅父的公司后,舅父并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外甥,便特别照顾于他。李嘉诚依然从学徒干起,刚开始还不能接触钟表活,只能做做扫地、煲茶、倒水、跑腿的杂事。
李嘉诚在茶楼里已受过极严格的训练,对这些事自然是驾轻就熟,胜任愉快。
最初,许多职员并不知道李嘉诚就是老板的外甥,他们常在庄静庵面前夸奖李嘉诚,说他“别看他年龄小,真是又伶俐又勤快”,“甚至看别人的脸色,就知道别人想做什么,他就会主动帮忙”。察颜观色的本事是他在茶馆练就的一门绝技,已高出一般人甚多,怪不得连这些成年人也得佩服他。
李嘉诚进入中南公司的目的,就是想掌握一门技术,学会装配修理钟表。为了尽快学到技术,他便利用打杂的空隙,跟师傅偷偷学艺。由于李嘉诚勤劳诚恳,深得师傅的喜爱,他便乐意传给李嘉诚一些技术。他心灵手巧,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就掌握了各种型号钟表的装配及修理技术。
对于李嘉诚的不断长进,其舅父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但却从不当面夸他半句。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黑暗的日占时代结束,但香港的殖民地位依然不变,又恢复了英国的统治。
战前,香港人口163万,日占时期锐减为60万。英国接管香港时,大批房屋遭到破坏,有17万人无家可归。战时逃出香港避难的人,以每月10万人的数量回流香港。食品短缺,燃料不足,住房匮乏,严重制约着香港经济的发展。港英政府决心采取一切措施以恢复香港经济。
在这种情况下,庄静庵预见到香港经济将有超常的发展,于是着手扩大公司规模,调整人事。李嘉诚被调往高升街钟表店当店员。
李嘉诚在茶楼,已学会了如何与人打交道,在钟表店当学徒时,又学过装配修理的手艺,已对各类钟表了如指掌。因而,他很快就掌握了钟表的销售技巧,做得十分出色。
店里的职员们,谁都觉得这位年纪最小的高升店员了不起,学师才几个月,对钟表却如此熟悉,像吃过钟表饭多年的人。大家都认为李嘉诚会成为一个能工巧匠,也能做一个出色的钟表商,但谁都没想到他后来会有那么辉煌的成就。
在中南钟表公司,李嘉诚从一个泡茶扫地的小学徒慢慢地升为公司属下的高升街钟表店店员。他年少位卑,但生活的境遇使他骨子里有股不屈的傲气,他渴望出人头地,渴望像舅父、像茶楼里遇到的那些大老板一样,干一番大事业。
他给自己定下了新目标——利用工余时间自学完中学课程。一旦有了目标,他就义无反顾地去实现它。他把工余时间几乎全用在了学习上。李嘉诚利用自己所学,时刻关注着钟表业的市场信息。经过半年的观察分析,他逐渐形成了自己对钟表业现状和未来的成熟看法。
1946年上半年,香港经济迅速繁荣起来,很快便恢复到了战前最好年景与1939年同期的水平。再加上港英政府实行更为开明的政策,战时遭破坏的工厂商行都恢复了生产营业,市景日益繁荣,香港人口激增到100多万。
中南钟表公司的业务也借着这股繁荣的大潮,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重新建立了东南亚的销售网络,港内港外的经销形势蒸蒸日上,营业额成几何级数递增。庄静庵决心抓住大好时机拓展事业,再筹划办一家钟表装配工厂,然后将中南公司的业务逐步扩展为以自产钟表为主,建立香港的钟表基地。
李嘉诚也看好中南的前景,他更为香港经济的迅速繁荣而兴奋不已。李嘉诚站在维多利亚港湾边,眺望着尖沙咀五彩缤纷的灯光,陷入了沉思——今后的路该怎样走?
一条路,就是在舅父羽翼下谋求发展。中南公司,已成为香港钟表业的巨擘,留在中南公司里,自然会收入稳定,生活安逸;而另一条路则要艰辛得多,而且充满风险,那就是再一次到社会上闯**。
李嘉诚选择了后者,他喜欢做充满挑战的事。他认为,呆在舅父的羽翼下,更容易束缚自己,贪图安逸会磨去自己的斗志。要趁现在年轻,多学一些谋生的本领,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以实现自己做大事的愿望。
17岁的李嘉诚已学会独立思考。舅父待他不薄,是李家的恩人。现在舅父很欣赏他的才干,希望他好好干下去。虽说他心念已定,却不知如何向舅父开口。
于是,李嘉诚便请五金厂的某老板向庄静庵转达自己的意思。
庄静庵找李嘉诚诚恳地谈了一次,他发现这位外甥确实是长大了,他的思维已经很成熟了。
于是,庄静庵开始设身处地地站在李嘉诚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当年,庄静庵也是一步步由打工仔变成老板的。李嘉诚虽然眼下还不能独立开业,但他迟早会踏上这一步的。
舅父更深一层地了解了李嘉诚与众不同的禀赋。他知道,天性独立倔强勤奋,不愿受人荫庇的李嘉诚不会贪图安逸,他一定会凭自己的能力打出一片天地来。这是一种值得称道和鼓励的志向。
1946年初,17岁的李嘉诚终于离开了舅父庄静庵的公司。临行前,他对庄静庵就香港钟表业的前途作了一番今天看来依然堪称大商家眼光的分析。
李嘉诚认为,瑞士的机械表生产技术炉火纯青,世所无敌。而日本人则避其锋芒,瞄准空档,抢先开发了电子石英表的新领域,并很快占据了中档表市场。
于是,世界钟表市场便形成了这样的形势:高档表市场为瑞士人独霸,中档表市场则为日本人独占。
这样,中低档表市场就是可开拓的空档。李嘉诚建议舅父迅速抢占这一滩头。
正如李嘉诚所预言,后来的香港以生产物美价廉的中低档表为主,迎合了中下层顾客的需要,成为世界上继瑞士、日本之后的又一大钟表基地。中低档表的生产成为香港的支柱产业之一。
后来,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成为香港钟表业的巨头,可能与少年李嘉诚的建议有一定关系。但是不管怎么说,少年李嘉诚的商业眼光已颇具大家风范。
李嘉诚之所以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深谋远虑,这与他平时的学习与积累是分不开的。即使在后来他逐渐走向成功之时,他也从未放弃学习各种知识,这才使得他在一次次的决策中,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从而走在竞争对手前面。
李嘉诚成为一个出色的店员,得益于他在茶楼勤奋学艺的经验,而他后来成为一个出色的推销员,又得益于他当店员的经验。人生就是这样,没有一步登天的好事。要想由小做大,就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一点一点地积累成功条件。许多经验和知识,当时看起来没什么用,但说不定将来能派上大用场。所以,常常保持勤奋学习的态度,是积累成功经验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