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据有关专家研究,一般人真正发挥出的潜能尚不足10%,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成为伟大人物的内在条件,而事实上,大部分人只是极少地运用了自己拥有的能量,其潜能有如深埋地底的矿藏,一辈子也未曾派上用场。
一般来说,当我们身临困境时,往往能有效地激发出自己的潜能,只要我们不在困境中自暴自弃,所谓的困境也是机遇。所以说,我们没有必要在身临不幸与挫折时,垂头丧气,一蹶不振,只要能挺直腰杆,坚定自己的志向,完全可能让危机成契机。
香港当时虽然处于英国的保护之下,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也未能长保和平。很快,日军的铁蹄便踏进了香港,香港的前景顿时一片黯然。
平心而论,英国用武力强占并割据香港之后,实行了较为开明的政策,使香港得到了稳步发展。而日本人统治时期,是香港最为黑暗的年代。
在日军统治下,香港百业萧条,李云经挣的薪水越来越少,为了养家糊口,他只好拼命工作。由于长年劳累,再加上贫困、忧愤,李云经染上肺病,终于在家庭最困难时病倒了。
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拼命温习功课。他无法在经济上对家庭有所帮助,只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让生病的父亲获得一份精神上的慰藉。确实,懂事而又好学上进的李嘉诚是李云经最大的精神寄托,他满心期待着儿子能够学有所成,出人头地。
为了维持儿子的学费,李云经坚持不住院:医生开了药方,他却不去药店买药,偷偷省下药钱,以供日后儿子继续完成学业。后来,庄静庵实在看不下去了,才“强行”让他住进了医院。
为了给父亲治病,李嘉诚一家生活相当清贫。两顿稀粥,再加上母亲去集贸市场收集来的菜叶子,便是一天的“美食”,全家惟一的希望都寄托在父亲身上,希望他尽快把病养好,让全家度过这道难关。
每天一放学,李嘉诚便急匆匆赶赴医院,守护在父亲的病床前,紧握着父亲的手,向他汇报自己的成绩。此刻,父亲脸上就会洋溢出宽慰的微笑。
然而,命运无情。李云经终于没能熬过1943年那个寒冷的冬天,走完了坎坷的一生,离开了这个动**纷乱的世界。他没有给李嘉诚留下一文钱,相反,还给李嘉诚留下了一副家庭的重担。
李云经临终前,哽咽着对李嘉诚说:“阿诚,这个家从此就只有靠你了,你要把它维持下去!”
此外,李云经知道未成年的儿子未来更需要依靠亲友的帮助,同时又不希望儿子抱有太多的依赖心理,因而留下了“贫穷志不移”:“做人需有骨气”:“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遗言。
父亲的熏陶和遗训,李嘉诚永志不忘,时刻铭记在心。并伴随他一生的风风雨雨,也使他终生受益无穷。
14岁的孩子,正是需要父母呵护疼爱、充满梦幻的时代。父亲辞世,弟妹尚幼,母亲懦善,加上时局动**,世态炎凉,这一切都促使李嘉诚早熟。
作为长子的李嘉诚知道,父亲什么都没留下来,读书是绝对没有可能了。从今以后,他必须依靠自己的双肩,挑起全家生活的重担。
尽管舅父表示愿意资助李嘉诚完成中学学业,接济李嘉诚一家,但倔强的李嘉诚不忘父亲临终前的遗嘱及对家庭的责任感,毅然打算中止学业,谋生赚钱,养活全家人。
家庭这一系列变故和贫困的生活,孕育了他一股更为强烈的斗志。李嘉诚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挣钱,养活母亲和弟妹。
残酷的生活,迫使李嘉诚别无选择地走上了从商之路。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逆境具有催人奋进的力量,因此可以得到一些启迪:我们应该正视并且利用人生的挫折和不幸,甚至应该自加压力,强迫自己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可以说,李嘉诚拼命创业的原动力,是受环境逼迫而来。
李嘉诚的舅父对他中止学业、谋生赚钱并没有表示异议。他说,他自己本人也是读完了私塾,10岁时便离开父母而远赴广州闯天下的。
按理说,李嘉诚尚未成年,在此特殊时期,进他舅舅公司做工,应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庄静庵却没开这个口,让他在自己手下干。
对于舅父这一心理,李嘉诚当然再明白不过了,这就是;他今后的生活必须靠自己。
庄静庵似乎显得太不近人情、太无情无义了。但正是因为这样,才把李嘉诚逼上了独立谋生的道路,由一个地位最低的打工仔一步步走向了辉煌。从这一点上看,那时舅父的“无情’,又胜过“有情”。
在父亲和舅舅庄静庵的指引下,在残酷生计的逼迫下,年仅14岁的李嘉诚开始人生的第一步,放弃自己的学业,承担起养家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