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适应环境,坚定信念,学做港人(1 / 1)

适应环境的能力是成大事者必备的能力。处在新环境中无所适从的人是难有作为,因为时势多变迁,计划不如变化快,只有适应新的环境才能征服新的世界。在人生中,只有善于适应环境并能营造新环境的人,才是真正的伟人。

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是个很坚强的人,不愿仰赖他人生活,因此,他跟庄静庵谈了想出去找工作的打算。

庄静庵极表赞成说:“香港时时处处都有发财机会,就怕人懒眼花,错过机会。潮州人最能吃苦,做生意个个都不错。我认识好些目不识丁的从潮州乡下来的种田佬,几年后,都发达了起来。”

李云经第二天就出去找工作,然而却四处碰壁。他心中不禁泛起一股失落感。在家乡,他是受人尊敬的小学校长,他的渊博学识,使那么多的财主富商黯然失色。

来到香港这个商业社会后,一切都颠倒了过来,拜金主义盛行,钱财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

这里再也没有人向李云经请教古书上的问题,更没有人夸奖儿子李嘉诚吟诵诗文的出众禀赋。不惑之年的李云经,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

李云经虽与香港的商业文化格格不入,但在环境的逼迫下,他也不得不努力使自己与环境融合。

李云经终于找到了工作,是在一家潮商开的公司做小职员。其时,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阶段,香港商会号召商人市民募捐,用以购置飞机武器支援中国军队。李云经捐出了积攒多日的数枚港币,而那些富商们,捐出的却是数千上万港元。见此情景,喊了半辈子教育救国的李云经,对友人感叹道:“实业亦可救国。”

李云经面对现实,对儿子的教育大有改观,他不再以古圣先贤的风范训子,而是要求嘉诚“学做香港人”。这首先得完成两个步骤,以适应环境,即:一要学会广州话,二要攻克英语关。因为在香港,大众语言是广州话。广州话属粤方言,潮汕话属于闽南方言,彼此相差很远。在香港不懂广州话,可以说是寸步难行。另外,香港长期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其官方语言是英语,也是香港社会的重要交际工具。尤其在上流社会,英语更是通用语言。

李嘉诚深刻领会父亲的苦心。他把学广州话当作一件大事来对待,他拜表妹表弟为师,勤练不辍,很快就学会了一口流利标准的广州话。

香港之所以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与港人的整体英语水平是分不开的,掌握了英语,就能够更多更快更直接地接受西方文化,从而更好地从事国际间的经济文化。来港求学的李嘉诚再也不是什么学校骄子,他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如同听天书,简直不知所云。而其他的同学,自小就学英语,所以听起课来毫无困难。

李嘉诚深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因此产生了一种自卑心理。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李云经经常询问儿子上学的情况并告诫说:“在香港,想做大事,非学会英语不可。”

李嘉诚暗下决心:一定要攻克英语难关,且不论个人的前途,就凭学费来之不易这一点,我也要以坚定的意志苦读上进来报答父母的恩情。

数十年后,每当李嘉诚回忆起父亲生病不求医,省下药钱供他读书,母亲缝补浆洗,含辛茹苦维持一家生计时,总是神色黯然,并产生一种“子欲养而亲不在”的伤痛之情。

李嘉诚学英语,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上学放学的路上,边走边背单词:夜深人静时,他怕影响家人的睡眠,便独自跑到户外的路灯下读英语。每日天刚蒙蒙亮,他就一骨碌爬起来,口中念念有词,苦练英语会话能力。即使后来因父亲过早病故,李嘉诚辍学到茶楼、到中南钟表公司当学徒,每天10多个小时的辛苦劳作后,他也从不间断学习英语。他怕遭到茶客的耻笑和老板的训斥常常利用短暂的空闲靠着墙角,快速拿出写好的纸片来看一眼。

李嘉诚因为从小好学,比较善于学习,记忆力也比较好,经过一年多的刻苦努力,他终于逾越了英语难关,能够较熟练运用英语书写与会话。

环境的影响确实是很大的,出生于潮洲的李嘉诚,虽然饱受传统伦理道德的熏陶。但潮人永不服输、勇于开拓的精神不能说对他没有影响。

随父亲来到香港这个陌生的环境后,一切都变了,短暂的茫然无措之后,他便能强迫自己尽快适应环境,这应该说是不甘于平庸、永不服输的坚强的个性使然。

香港改写了李嘉诚的人生之路,香港造就了一代商界俊杰李嘉诚,由于父亲开明识势,在艰辛的环境面前能够面对现实,果断转变观念,也促成了李嘉诚人生道路的转向,为这位商界奇才的起步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