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寄人篱下,接受生活的挑战(1 / 1)

如果一个人一帆风顺的话,很可能会碌碌无为,相反,如果一个人遭遇苦难,往往会激发出他的斗志,然后选择勇往直前。

李嘉诚年少时痛离失所,寄人篱下,生活的苦难磨砺了他的思想,更磨练出了他钢铁般的意志。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中日战争全面开始,日军迅速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

1939年6月,潮汕沦陷,日寇横行,宁静而美丽的潮州城变成了一片废墟。县教育科宣布所有学校停课。李云经失业,教育救国的愿望遭到沉重打击。

太阳旗在潮洲城头四处飘扬,四散逃难的人络绎不绝。

素有爱国之心的李云经经常与城里的知识分子相聚在一起,密谋抗日大计,其间也有不少青年志士前往抗战前线或加入了敌后游击队。

李云经上有老母,下有妻子儿女,终于未能迈出这一步。他常常在心中自责,感到万分愧疚。

1940年初,李云经携妻带子逃到澄海县隆都松坑乡,寄住在姨亲家。不久,又辗转逃靠在后沟小学任教的胞弟李奕家。兄弟见面,抱头痛哭。李云经痛心的说:“我逃荒失业,一家人生活无着落,加上染疟疾,没医没药,祸不单行,苦不堪言。”

这一年,李嘉诚的祖母因受惊吓贫病而离开了人世。李嘉诚的伯父们都在他乡执教,潮汕沦陷,日寇横行,他们没有能赶回来奔丧。只有李云经、李奕两兄弟全力草草为母亲办了葬礼。

李云经失业一年后,仍未找到教职。他不会体力劳动,也不会做生意,除了感叹“百无一用是书生”外,毫无办法。胞弟李奕薪水微薄,李云经不忍心长期受其接济,不禁心焦如焚。李云经与妻子庄碧琴商议多日,决定前往香港投靠妻弟庄静庵。庄静庵是香港的富商。此时,内地战火纷飞,兵荒马乱,香港却是太平盛世,一派祥和,成为战时内地人所向往的避难所。

李奕赞同胞兄的计划,临行的前一天,兄弟俩带家小到山岗祭奠老母。当晚,兄弟俩伴着昏黄的油灯小酌。谈到目前时局的艰难和未来前途的不测,兄弟俩长吁短叹,怆然涕下。

小小年纪的李嘉诚,虽然常从书中读到有关国破家亡的描述,但没想到此种凄惨景象这么快就降临到了自己的头上。

美好的童年生活彻底结束了。他默默地看着父母愁苦哀伤的面容,心中充满了困惑与茫然。

这一刻,永远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1940年冬天,李嘉诚和弟弟李嘉昭、妹妹李素娟,随父母踏上艰难的旅程。

李氏一家冒着随时可能被杀的危险,躲着不时而来的流弹,爬过道道封锁线,步行十几天,一路风餐露宿,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目的地香港。

李云经的妻弟庄静庵,幼年在潮州乡间读私塾,小学毕业后,像众多的潮州人一样离家外出闯**。1935年,27岁的庄静庵来香港涉足钟表业,从最简单的布质、皮质表带做起,步步做大。他的产品质优价廉,深受代理商和消费者欢迎。后来开始兼营钟表贸易,购入瑞士钟表,再销往东南亚各国。

李嘉诚一家到来时,庄静庵已被潮人视为成功人士。他腾出房间让李氏一家住下,设家宴为他们洗尘。席间,他仔细询问了家乡的近况,然后为姐夫介绍了香港现状,劝李云经不要着急,先安心休息,逛逛港街,再慢慢找工作。

庄静庵未提起让姐夫李云经上他的公司做职员,这是李云经夫妇始料不及的。这也许是庄静庵在商言商,绝不把公司人事与亲戚关系搅和在一起的缘故吧。

李云经长期生活在传统伦理氛围中,虽然明白这是有头脑的商家通常的做法,但在感情上却不容易接受。庄碧琴想去质问弟弟,但被李云经制止。他不想给妻弟添太多的麻烦,来香港投靠妻弟,已是万不得已。而且,他毕竟是读书人,有着传统儒士惯有的清高,不愿轻易“为五斗米折腰”。

庄静庵并不满足于眼下的业绩,他要不断地扩大经营规模,资金分外紧张,家庭生活仅属小康。姐姐一家的到来无疑会成为庄家的负担。

他在事业上更是异常忙碌,没日没夜,每天都要工作10多个小时。初时,他还经常来看望姐夫一家人,问寒问暖。后来,他来的次数愈来愈少,有时,几天都不见他的人影。

庄静庵对自己家人也是如此,他没时间也没有闲情逸致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所谓“商人重利轻别离”乃时势必然,并非本性如此。是商场竞争冲淡了家庭气氛及人际关系。李嘉诚稍大时,庄静庵深有感触道:“香港市场,竞争激烈,不敢松懈懒怠半分,若不如此,即便是万贯家财,也会输得一贫如洗。”庄静庵如果讲情,对李家照顾得无微不至的话,日后李嘉诚必然产生依赖思想,从而缺乏奋斗精神,因为人是一种好逸恶劳的动物,在很多情况下,奋斗是因为环境所迫,只有很少情况下是因对事业真心热爱所致。所以,从结果来看,庄静庵的“冷漠”,反倒成全了李嘉诚的一生。

讲人情并非坏事,但人情也有副作用,用得地方不当,不但对受者无益,反而有害。因此,滥施人情肯定是一种缺点,就像医生滥开补药一样,不值得提倡。

好在除庄静庵这门至亲,李云经夫妇在香港还有不少亲友同乡。他们也曾来看望李家一两次,此后便杏无音信。潮人在异国他乡,以团结互助而著称,但这主要是在商场合作上。纯粹的人情方面的“帮衬”是有限的,潮籍富翁,无一不是靠自己的勤俭毅力搏命搏出来的。

李嘉诚回首往事,如是描绘他少年时的心态:

“小时候,我的家境虽不富裕,但生活基本上是安定的。我的先父、伯父、叔叔的文化程度很高,都是受人尊敬的读书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我随先父来到香港,举目看到的都是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就感到这个世界原来是这样的。因此在我的心里产生了很多感想,就这样,童年时五彩缤纷的梦想和天真都完全消失了。”

其实,少年李嘉诚,尊敬并崇拜舅父庄静庵。舅父不像他的先父和叔伯,总是引经据典地大谈伦理道德,舅父是个实用主义者,是个不爱清谈的搏命猛人。

舅父白手起家的创业经历,也给李嘉诚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觉得这种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极有挑战性,值得学习。于是坚定了李嘉诚日后创业的志向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