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苦难的年代,立志存高远(1 / 1)

在中国,人们历来重视家传,很多家庭都有“耕读传家”的训条。家庭对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举足轻重。因为家庭不仅给你生命,而且还给你做人的准则。

李嘉诚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他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教和家传熏陶。据李氏族谱载,明末清初,一世祖李明山,为避战乱,举家由福建莆田迁至潮州府海阳县(今潮州市)。家史再往前溯,李氏家族的祖先在中原。从一世祖李明山定居潮州,传至李嘉诚这一辈,正好第10世。

广东潮汕地区的韩江之水碧波**漾,原来这就是李氏家族的祖屋。1928年7月29日(农历6月13日),李嘉诚就出生于这座古宅里。

李氏家族乃书香世家,李嘉诚的曾祖父李鹏万,是清朝甄选的文官八贡之一。在李家门前还有一座3米高的碑台,上插贡旗,以记其事。李氏家族,世代教学治学,闻名乡里,深得四野乡村人崇敬。

李嘉诚的祖父李晓帆是清末秀才,也是饱学之士,无奈未能求得功名,只好在村中做一个教书先生。20世纪初,懦弱无能的清政府饱受西方列强欺凌,人民痛苦不堪。同时,西方的先进文明成果也逐渐渗透进来。饱读四书五经的李晓帆梦想教育救国,他毅然送儿子李云章、李云梯东渡扶桑留学,一个学商科,一个念师范,他们学成回国后,分别在潮州、汕头从事教育工作。

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排行老三,他秉承家训,走的也是治学执教之路。李云经从小聪颖好学,1912年(15岁)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金山中学,1917年毕业时成绩名列全校第十名。无奈家境贫寒,无缘继续求学,中学毕业后,他便受莲阳懋德学校之聘,开始了执教生涯。

李云经学识渊博,教学有方,深得上司的赏识及当地群众的好评,在乡邻四野颇受尊重。1935年春,他被聘请为庵埠宏安小学校长。李嘉诚来到人世时,世界已不太平。尽管此时北伐已取得辉煌的胜利,而中国依旧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世界经济经历长久繁荣后,接踵而来的是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

潮州偏安一隅,受时局的影响微乎其微。这使得李云经得以在教书之余携长子嘉诚,流连于青山绿水间,享受安祥宁静的自然生活,生活清苦,却也乐得逍遥自在。李云经心底也不时泛起忧国忧民之心,他对儿子的最大期望,就是学有所成,报效国家和家乡。

李嘉诚不负乃父厚望,他聪颖好学。3岁就能咏《三字经》,《千家诗》等。咏诗诵文,是李嘉诚童稚时代的最佳娱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李嘉诚正是在这些童蒙读物中,最早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深厚的家学培养了李嘉诚许多优秀品德。不可否认,这些优秀品德对他后来的发展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如何,有时的确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李嘉诚的父亲重义轻利,安贫乐道,热衷于教育事业,视教育为强国利民之本。

李嘉诚也深受父亲的熏陶,一言一行皆按父亲要求的去做,更重要的是他酷爱读书很有上进心,深得李云经的喜爱。

那时候,李嘉诚的童年梦想是像父亲一样,做一名桃李满天下博学多识的教师。

李嘉诚5岁那年在父亲的引导下,祭拜孔圣人,进了潮州北门街观海寺小学念书。学堂是观海寺的庙堂,诵经声与读书声此起彼伏。此时,新文化运动已经历10多年的风风雨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正在经受工业革命的洗礼。而这里学堂的读书声与寺庙的诵经声一样亘古不变,“之乎者也”构成授课的主要内容,时光恍然凝固。

课堂的墙壁上,贴着一副醒目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李嘉诚对先生教授的诗文,自幼在家里早已烂熟于胸,他有着极强的求知欲,早已不满足于老师讲授的那些东西。他对陌生的诗文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对那些千古流传的爱国诗篇,他虽然似懂非懂,竟也能沉醉其中。

李氏家族的古宅,有一间珍藏图书的藏书阁。每日放学回家,李嘉诚便泡在藏书阁,孜孜不倦地阅读诗文。他涉猎甚广,《诗经》、《论语》、《离骚》、唐诗、宋词、元曲……他尤其喜欢文天祥、陆游、岳飞、辛弃疾等人的诗词,渐渐地,他也能体味出其间的豪情与忧愤。

在书房的小小天地里,李嘉诚常做着状元及第、衣锦还乡的美梦,他对那些精忠报国之士尤其敬佩不已。

年少的李嘉诚,将父亲奉为自己的楷模。他梦想着自己能够拥有父亲那样广博的学识,也像父亲那样受人尊敬。因而,他读书非常刻苦自觉,经常在书房里点煤油灯读书,很晚很晚都不睡觉。

待父亲回家来,他便缠着父亲给他讲解不懂的诗文,历史背景、人文故事等。李嘉诚读书的悟性与勤勉,深得父亲的嘉许。1934年,李云经受聘担任宏安小学校长不久,李嘉诚便转入宏安小学就读,从此父子俩有机会天天相聚。

父亲时常向他讲起日本侵占东三省的暴行。随着父亲娓娓的话语和忧郁的神色,李嘉诚仿佛看到忧国忧民的屈原,仰天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壮怀激烈的岳飞,仰天长啸“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还有位卑不敢忘忧国的杜甫,在寒冷的秋夜,对着自家的破茅屋,高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李嘉诚似懂非懂,但有一个理念却分外清晰:勤勉苦读,出人头地,报国为民。

时局动**,生活清贫,未能建功立业的李云经,眼见儿子如此懂事聪颖,便把厚望寄托于儿子身上。李嘉诚优异的学业,是郁郁不得志的父亲最大的慰藉。

少年时代接受的传统文化教育,为李嘉诚后来的发展与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后来虽然没有遵循儿时的志向,走求学治学之路,但小时候所受国学家传的熏陶,却培育了李嘉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大志向。在以后的岁月中,李嘉诚虽历经坷坎,饱尝贫穷之苦,但他自强不息,不甘沉沦,可以说完全得益于他早年立下的志向。在人的一生中,坚定的志向是最重要的,这等于为自己定下了一个前进的方向。如果没有方向,走哪算哪,很难到达理想境界。而且,立志宜高远,这样,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自尊自爱:即使身处贫贱也不会自轻自贱,而力求改善不利处境,以获得受人承认的成就和受人尊重的地位。如此有意识地、持之不懈的努力,怎么会没有作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