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见好就收,见坏更要收(1 / 1)

美国通用公司总裁韦尔奇的理想,是能够按照自己的目标去规划自己的公司、自己的人生,因此他总是重拳出击,挑战一切有碍于自己发展的各种因素。李嘉诚也是这样,他用“活坚持”的办法操纵自己的投资目标,从不愿意浪费一个可行的目标和计划,但也从不盲目的出手,所以他的目标就成了其经营财富人生的指南针。

当然,李嘉诚的投资能力是超乎一般人的,他常把能力作为自己的训练内容,反复锤炼,坚持提高,终于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目标,构成了非常精彩的成大业者的人生轨迹。的确,如果没有“活坚持”式的操纵成功目标的投资能力,李嘉诚无论如何也建造不起如今的财富巨塔。

在李嘉诚看来,经商要能围绕自己的中心点,不能放弃自我,这里面就存在着一个如何坚持的问题,不能死坚持,要会活坚持,因为每个商人都是与时局相关的。大商人总要考虑到政局与商势的关系,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商势与时局相融。

因经商环境不利,李嘉诚宣布搁置在香港的百亿投资。一石激起千层浪,香港各界众议纷纷,毁誉皆备,并引起香港特首乃至更高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1998年夏的中国大陆,长江这条中国第一大河,成为国人心中的“危河”,长期的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母亲河在多日暴雨的冲击下,终于向她的儿女发难了。

1998年夏的香港股市,长江实业这只以实力著称的“龙头”股,在亚洲金融风暴的打击下,股份下滑,一时间众议纷纷。机缘巧合?一向不信命的李嘉诚绝未想到,在同一时间,两条“长江”一同接受考验。

岁末,长江的风浪已平静多时,在国人的爱心和顽强精神筑就的大堤前,又是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李嘉诚的“长江”,在特区政府救市之后,也因企业实力雄厚,股价一路回升。然而,泥沙仍在,隐患犹存,作为世界级富豪,李嘉诚对香港、对中国、对亚洲经济发展是否仍有信心?

1998年元旦前后,香港的商界领袖李嘉诚公开指责香港政治环境不和谐,“民主是建立在法律精神上的,并非可以随便骂人”。由于投资环境不好,他决定取消原已确立的与外资合作的100亿港元的投资计划,“情愿做少一些,以免树大招风”。

李嘉诚此言一出,舆论大哗,认为有“威吓政府”之嫌。政务司陈方安生连忙给李嘉诚打电话,得知不是针对政府才松了一口气。

1999年,《南风窗》杂志发表秦朔的文章,探讨李嘉诚与董建华面对逆境的作为。

到1999年,香港经济的冬天已经整整持续了一年多,仍不见曙光。财政司曾荫权说,“香港过好日子已经过得太久了”,现在这个必要的调整过程“无疑是难熬的”,因此,“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以和衷共济的态度去面对困难。更重要的是谨记:面对逆境,绝对、绝对不可以泄气”。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但经济运作有其自身的规律,远非哪个人说句话就能解决得了的。正如特首董建华所说:“经济的进程不是好像电灯开掣,一开就有光,是要有过程的。”

1998年,李嘉诚的日子确实不好过。金融风暴令他的财富大为“缩水”;政府力主开放市场,使他旗下的港灯、和记电讯的前景蒙上阴影;再加上民主党从年头缠到岁尾,抨击他低价投得某块地皮、向退订其物业的小业主追索差价等等,李嘉诚的心情绝对好不到哪里去。但以商界领袖之尊,他的信心能给很多人信心,他的言行能给很多人示范,如今却公开宣布环境不好取消投资,难免给人一种同舟而不共济、危难时刻抽身、自顾而舍大局的印象。有香港传媒就认为,李嘉诚大动肝火的“失态”,令他“失分”不少。

然而,再想多一步,为李嘉诚想想呢?董建华是政坛首领,古话讲“政从正出”,所以,他要讲正义。李嘉诚是商界翘楚,信用高于一切,所以,他要讲信义。“正义”,是不计利害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而“信义”,有时却是很难计较或者无法计较善恶是非的。也就是说,李嘉诚言出必信,董建华言出必义;李嘉诚言必真,董建华言必善。

由这个判断出发,作为企业家的李嘉诚当然要以企业为家。他造福香港社会的方法就是把企业做好。正如亚当·斯密所言,资本家在为增加自己财富而做出的艰难努力中,也必定会增进社会的普遍利益。而要把企业搞好,又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所以,李嘉诚的投资意愿只能受一个东西的左右,那就是市场环境。

董建华以服务社会为本,李嘉诚以经营企业为本。社会正义要靠政府廉明高效的工作,而经济繁荣则建基于企业的繁荣。李嘉诚说的话之所以引起政府的重视,恰恰是因为,从深层看,他们的命运是连为一体的,而且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倾听企业的声音,为企业投资创造好的环境。李嘉诚说出他想说的话,这本身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也就是“意见的价值”。倘若李嘉诚是按政治路线走,或简单地按民意路线走,顾左右而道中庸,言不由衷,100亿元“拍脑袋”拍掉了,他还是真正的企业家、商界领袖吗?

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李嘉诚为什么要搁置百亿投资了。用他的话说“情愿做少一些,以免树大招风”,实际上这正是他一贯坚持的“稳中取利”的原则,当他发现投资风险太大,投资环境不好时,他宁可不赚钱,也不会冒然出手。这不是道义不道义的问题,而是一个投资家必须坚守的准则。

[投资金律]

市场风云多变,谁也没有“百战百胜”的绝对把握。当事情只有3分把握7分冒险的时候,就是你该收场的时候了,如果不当机立断,就会在幻想和迟颖中把事情弄得更糟,遭受的损失也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