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不仅能力有限,而且精力有限。李嘉诚从一个低微的打工仔,成为香港首富;长江也由一间破旧不堪的山寨小厂,成为庞大的跨国集团公司。如果单凭他自己,就是一秒也不停地赚钱,也积累不了这么多财富。所以,最聪明的投资者,都懂得让别人为自己赚钱的道理。
所谓“让别人帮自己赚钱”,换一种说法就是人才的管理和利用,关于这一点,李嘉诚虽未像松下幸之助那样,将自己的心得口述编撰成书,但人们从他的只言片语中,仍可感觉到他的博大胸襟与智慧光彩:
“长江取名基于长江不择细流的道理,因为你只有这样旷达的胸襟,然后你才可以容纳细流。没有小的支流,又怎能成为长江?只有具有这样博大的胸襟,自己才不会那么骄傲,不会认为自己样样出众,承认其他人的长处,得到其他人的帮助,这便是古人说的‘有容乃大’的道理。假如今日,如果没有那么多人替我办事,我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办法应付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要有人能够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这就是我的哲学。”
在李嘉诚手下,有一位叫周年茂的青年才俊,他的父亲是长江的元勋周千和。周年茂还在学生时代,李嘉诚就把他作为长实未来的专业人士培养,送他与其父一道赴外国专修法律。
周年茂回港即进长实,李嘉诚指定他为公司发言人。两年后就被选为长实董事,1985年后与其父周千和一道被擢升为董事副总经理。周年茂任此要职时才刚30出头。
有人说周年茂一帆风顺,飞黄腾达,是得其父的荫庇——李嘉诚是个很念旧的主人,为感谢老臣子的犬马之劳,故而“爱屋及乌”。
事实上,周年茂的“高升”,不能说与李嘉诚的关照毫无关系。但最主要的,仍是周年茂的实力。据长实的职员说:“讲那样话的人,实在不了解我们老板,对碌碌无为之人,管他三亲六戚,老板一个都不要。年茂年纪虽轻,却是个有本事的青年!”
周年茂任副总经理,是顶移居加拿大的盛颂声的缺——负责长实系的地产发展。茶果岭丽港城、蓝田汇景花园、鸭删洲海怡半岛、天水围的嘉湖花园等大型住宅屋村发展,都是由他具体策划落实的。他肩负的责任比盛颂声还大,但他不负众望,得到公司上下“雏凤清于老凤声”的好评。
长实参与政府官地的拍卖,原本由李嘉诚一手包揽,而现在同行和记常能见着的长实代表,却是一张文质彬彬的年轻面孔——周年茂,一般只是金额太大的时候,李超人才亲自出马。周年茂外表像书生,却有大将风范,临阵不乱,该竞该弃,都能较好把握分寸,让李嘉诚感到放心。
霍建宁、周年茂、洪小莲,被称为长实系新型三驾马车。洪小莲年龄也不算大,她全面负责楼宇销售时,还不到40岁。洪小莲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长江未上市时,就跟随李嘉诚当秘书,后来又任长实董事。洪小莲是长实出名的“靓女”,人长得靓,风度又好,待人热情,在地产界,在中环各公司,提起洪小莲,无人不晓。
长江总部,虽不到2000人,却是个超级商业帝国。每年为长江系工作与服务的人,数以万计,资产市值高峰期达2000多亿港元,业务往来跨越大半个地球。大小事务,千头万绪,往往都要到洪小莲这里汇总。洪小莲是个彻底的务实派,面试一名信差、会议所需的饮料、境外客户下榻的酒店房间,她都要一竿子插到底。跟洪小莲交往过的记者说她:“洪姑娘是个‘叻女’,是个完全‘话得事’的人。”
长江的地产发展有周年茂,财务策划有霍建宁,楼宇销售则有女将洪小莲。在长江增至长江实业的初期,这些工作由李嘉诚“一脚踢”(一手包揽)。李嘉诚的领导角色,由管事型变为管人型。如商场战场流行的一句话:“指挥千人不如指挥百人,指挥百人不如指挥十人,指挥十人不如指挥一人。”指挥一人,就是抓某一部门的主要责任人。当然,对集团的重大决策事务,李嘉诚还得亲力为之。
20世纪80年代中期,长实管理层,基本实现了新老交替,各部门负责人,大都是30—40岁的少壮派。周年茂说:“长实内部新一代与上一代管理人的目标无矛盾,而且上一代的一套并无不妥,有辉煌的战绩可凭。”
李嘉诚的左右手,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聘用了不少“洋大人”。在20世纪90年代,香港华人见了洋人(特指有欧罗巴血统的白种人),不再会有见“洋大人”的感觉。港人自信香港是东方之明珠,是全球经济最发达地区,港人的收人及生活水平不比西方国家差。华人公司雇佣外国职员,理所当然。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可不同,由于一百多年来洋人歧视华人的惯性,经济上开始崛起的香港人,仍存在着抹不去的“二等英联邦臣民”的潜意识。那时候,雇佣趾高气扬的洋人做下属,是一件颇荣耀的事。
李嘉诚雇佣洋人副手,并没有炫耀之意。他曾说:“集团的利益和工作确确实实需要他们。”
20世纪70年代初,长江工业的工厂分布在北角、柴湾、元朗等处,员工2000余人,管理人员约200位。
李嘉诚为了从塑胶业彻底脱身投入地产业,聘请美国人ErwinLeissner任总经理,李嘉诚只参与重大事情决策。其后,长江工业再聘请美国人PanlLyons为副总经理。这两位美国人是掌握最现代化塑胶生产技术的专家,李嘉诚付给他们的薪金,远高于他们的前任,并赋予他们实权。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嘉诚已控有几间老牌英资企业,这些企业有相当部分外籍员工。李嘉诚并不是没有能力直接领导他们,而是集团超常拓展,他的主要职责在为旗舰领航。因此,最有效的办法,是用洋人管洋人,这样更有利于相互间的沟通。
另外还有一点,这些老牌英资企业,与欧美澳有广泛的业务关系。长江集团日后必然要走跨国化道路,启用洋人做“大使”,更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与进行海外投资——他们具有血统、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天然优势。
长实董事局副主席麦理思(CeorgeMagnus)是英国人,毕业于著名的剑桥大学经济系。他曾任新加坡虎豹公司总裁,因业务关系与李嘉诚认识。
1979年,麦理思正式加盟长实。与香港洋行和境外财团打交道,多由麦理思出面。李嘉诚器重他,不仅看重他的英国血统、名校文凭,更看重他是个优秀的经济管理专家。
李嘉诚入主和黄洋行,韦理卸职后,李嘉诚提升李察信(JohnRichardson)为行政总裁,自己任董事局主席。到1983年,李察信与李嘉诚在投资方向上“不咬弦”,李察信离职,李嘉诚又雇佣另一位英国人——初时名不见经传,后来声名显赫的马世民(SimonMurray)。
马世民等于是李嘉诚连公司一道买下的人才。1984年,马世民即坐上和黄集团第二把交椅,任董事行政总裁。除和黄,马世民还先后出任港灯、嘉宏等公司董事主席。他是长实系除老板李嘉诚外,第一个有权有势、炙手可热的人物。
在和黄、港灯两大老牌英资集团旗下,留任的各分公司董事长、行政总裁更达数十人之多。马世民把李嘉诚的左右手称为“内阁”。评论家说:“这个内阁,既结合了老、中、青的优点,又兼备中西方的色彩,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
由此可见,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李嘉诚就已深谙用人之道,以洋专家治理长江塑胶。一来洋专家更了解国际塑胶业的形势及其走向,二来使李嘉诚专注于他慧眼看好的地产业,首先解放了自身的生产力。
李嘉诚曾郑重地对记者说:“你们不要老提我,我算什么超人,是大家同心协力的结果。我身边有300员虎将,其中100人是外国人,200人是年富力强的香港人。”
300员虎将,除李嘉诚的“近臣”外,便是总部与分公司的负责人,以及在长江系挂职或未挂职的“客卿”。“客卿”之中,数大牌律师李业广与当红经纪杜辉廉影响最大。
李业广是“胡关李罗”律师行合伙人之一。他持有英联邦的会计师执照,是个“两栖”专业人士,在业界声誉甚隆。
人们称李业广是李嘉诚的“御用律师”。李嘉诚说:“不好这么讲,李业广先生是行内的顶尖人物,我可没这个本事独包下他。”
李嘉诚大概说的是实话。李业广身兼香港20多间上市公司董事,这些公司市值总和相当于全港上市公司总额的四分之一强。
总之,李嘉诚的聪明之处,不仅仅在于投资股票、房地产,还在于他善用“投资”人才,他让这些人才帮他赚钱,实际上是体现了一种聚少成多、以小博大的投资智慧。
[投资金律]
假如今日没有那么多的人替我办事,就算我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办法应付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要有人能够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这就是我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