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是一个具有现代投资理念的人,而且雄心很大,能力很强,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他除了招股集资之外,还努力博得银行的支持,他的主张是:尽量用别人的钱赚钱。因此,李嘉诚想办法攀结汇丰银行。
说起汇丰,港人无人不晓,所有的港纸(港币)几乎全是汇丰银行发行的。香港经济界的人士常说:“谁攀上了汇丰银行,谁就攀上了财神爷;谁攀上了汇丰大班,谁就攀上了汇丰银行。”
汇丰的中文全称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创设于1864年,由英、美、德、丹麦和犹太人的洋行出资组成,于次年正式开业,后因各股东意见不合,相继退出,成为一家英资银行。现为一家公众持股的在港注册的上市公司,1988年股东为19万人,约占香港人口的3%,是香港所有权最分散的上市公司。
1992年,汇丰银行收购了英国米特兰银行,其资产总值达21000亿港元,跻身全球10大银行之列。1992年底,在港发行股票总市值为1399亿港元,占香港全部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0.5%。该年度,集团总盈利为129亿港元。
汇丰的声誉,还不仅仅限于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它在香港充当了准中央银行的角色,拥有港府特许的发钞权。在数次银行挤提危机中,汇丰不但未受波及,还扮演了“救市”的“白衣骑士”。
汇丰一直奉行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管理权一直操纵在英籍董事长手中。当时的汇丰集团董事局常务副主席为沈弼,在60年代,正是他为刚入航运界不久的包玉刚提供了无限容贷款,使其成为一代船王。因而,李嘉诚也想攀上这枝高枝。他没想到,自己的梦想很快就实现了。1978年,李嘉诚与汇丰银行联手合作,重建了位于中区黄金地段的华人行。
李嘉诚与汇丰合作发展旧华人行地盘,商业界莫不惊奇李嘉诚“高超的外交手腕”。其实,熟悉李嘉诚的人都知道,他言行较为拘谨,绝不像一位谈锋犀利、能言善道的外交家,亦不像那种巧舌如簧、精明善变的商场老手。
李嘉诚靠的是一贯奉行的诚实,以及多年来建立的信誉,尤其是地铁车站上盖发展权一役,使他名声大振,信誉猛增。所有这些,便是他与汇丰合作的基础。
地铁车站上盖发展权一役,虽然没有给李嘉诚带来多少利润,但他在这场战斗中显示出的大智大勇,以及由此带来的声名和信誉,令汇丰大班沈弼对这位地产“新人”格外关注,欣赏有加,并产生了合作意向。
原来,早在1974年,汇丰银行已购得华人行产权。因华人行位于高楼林立的中环银行区,原来的华人行已年久失修,显得十分破旧矮小,与该地段的摩天大楼们极不相称。1976年,汇丰开始拆卸旧华人行,决定清出地基,发展新的出租物业。
由于此时正处于地产**时期,该物业又处于黄金地段,因此地产商们闻讯后莫不跃跃欲试,除了想在这一物业中分一杯羹之外,更想借此搭上与汇丰银行的关系。在地铁上盖竞投中一举中标、声誉大振的李嘉诚自然也是其中之一。他原以为会经过一番激烈竞争才能取胜,没想到竞然十分顺利地如愿以偿。沈弼在接到李嘉诚的合作意向材料后,当即拍板确定长实为合作伙伴。
实际上,除了李嘉诚的商场才干令沈弼赏识外,李嘉诚曾经卖给沈弼一个不小的面子,这也是李嘉诚攀上汇丰的原因之一。
长实与汇丰合组华豪有限公司,以最快的速度重建华人行综合商业大厦,大厦面积24万平方英尺,楼高22层。外墙用不锈钢和随天气变换深浅颜色的玻璃构成。室内气温、湿度、灯光,以及防火设施等,全由电脑控制。内装修豪华典雅,集民族风格与现代气息于一体。整个工程耗资2.5亿港元,写字楼与商业铺位全部租了出去。
1978年4月25日,华豪公司举行隆重的华人行正式启用典礼,汇丰银行大班沈弼出席典礼,剪彩并发表讲话:“旧华人行拆卸后,仅两年多一点时间便兴建新的华人行大厦。这样的建筑速度及效率不仅在香港,在世界也堪称典范。本人参与汇丰银行正好30年,深感本港居民以从事工商业而闻名于世,不管是海外公司还是本港公司,均以快捷的工作效率、诚实的商业信用而受人称赞。我可以这样说:新华人行大厦不愧为代表本港水平的出色典范”。
长实与汇丰,都是新华人行工程的开发商,故而沈弼不便“自我吹嘘”。他对港民和新华人行的赞誉,也就是对李嘉诚的赞誉。新华人行被人们视为长江的招牌大厦。
李嘉诚与汇丰合作的良好开端发展为未来的“蜜月”。汇丰力助长实收购英资洋行,并于1985年邀请李嘉诚担任汇丰的非执行董事。应该说,李嘉诚能有后来的辉煌,汇丰银行功不可没。
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领略到李嘉诚进行商场征战的一个要诀,那就是攀高结贵,努力借助他人,特别是银行的力量。
[投资金律]
移花接木,借力打力是成功商家常用的经营手段,这种手段的根本目的是“用他人的钱作本钱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