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期,香港很多像太古船坞、黄埔码头和九龙仓这样的沿海重要口岸都被英资占据着,其潜在的巨大利润华人商行都无法插手,只能眼睁睁看着英资商行在那些黄金口岸修建住宅区大赚特赚。当时,李嘉诚已经在和置地公司的交锋中获得胜利,再加上他获悉中国大陆要搞经济改革,香港华资应该会有良好的发展,于是便确立了全面进攻英资领地的发展目标。
要对英资进行挑战,哪里才是最好的突破点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李嘉诚决定将九龙仓码头作为自己的首要进攻目标。应该说,选择九龙仓是比较明智的选择。首先,因为九龙仓的地理位置优越,不管用来发展货柜码头业务还是从事房地产,九龙仓都是一个绝佳的地方。其次,九龙仓当时的股价还非常低迷,一直到1977年底,都在每股13~14港币左右徘徊,而资产值却为每股50元港币左右。并且,当时九龙仓的大股东置地公司,对于九龙仓的股权持有还不到两成。李嘉诚看准这个时机,开始不动声色地收购九龙仓的股份。
谁知,就在李嘉诚聚集力量准备把置地杀个措手不及的时候,精明的置地也闻风而动,开始在市场上购回九龙仓的股权,进行反收购。在你来我往的争斗中,九龙仓的股价在1978年底已经被炒到了每股46元港币的历史最高价格。
若要与置地公司竞争取得绝对的胜利,李嘉诚心里也算了一下,必须要取得九龙仓50%以上的控股权。而当时李嘉诚和他的长江实业能力如何呢?李嘉诚自己心知肚明,凭借自己当时的能力,根本难以和置地公司在九龙仓这个问题上抗衡。
当时,汇丰银行大班沈弼来做说客,请他及早退出争夺九龙仓的商战。李嘉诚因为明白自己的实力和水准还对别人够不上威胁,而且拖下去很可能会影响到自己今后的发展,那才真叫“偷鸡不成反倒蚀把米”。所以,面对沈弼的游说,李嘉诚很快就决定从九龙仓的争夺战中抽身。
后来,因为了解船王包玉刚对九龙仓争得厉害,从双方的利益考虑,李嘉诚把自己所持有的1000多万股九龙仓股票转让给包玉刚。当时买进的价格为每股10~30元港币,脱手转让的价格为每股30多元港币,李嘉诚一下子就在包玉刚那里赚得数千万港币的利润。更为重要的是,李嘉诚还通过包玉刚,从汇丰银行那里接到和记黄埔的股票9000万股,开始转为策划对和记黄埔的收购。
后来的局势是怎么变化的呢?1978年9月5日,包玉刚正式宣布自己已购得20%左右的九龙仓股票。于是,九龙仓负责人纽必坚不得不允许自己的眼中钉——包玉刚和他的女婿正式加入九龙仓董事会。接着,李嘉诚又陆续将自己手中剩下的九龙仓股票全部转让给包玉刚,估计获利在5900万港币左右。而包玉刚也不停地到市面上的公司或者在幕后吸纳九龙仓股票,使自己的控股权最后增加到30%,大大地超过了置地公司的股份。
包玉刚此举令纽必坚感到大为惊慌,1980年6月中旬,他趁包玉刚赴欧洲开会时发动突然袭击,正式挑起了九龙仓大战:置地公司采取换股的方法,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自己所持的股权增加到49%的安全线。具体操作是用100元港币的置地公司股换取市价77元港币的九龙仓股,这对于股民来说,简直就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没有谁会不愿意。
包玉刚闻讯后马上回到香港,对置地公司进行反击。他先是从汇丰银行得到22亿港币的贷款保证,然后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每股105元港币的现金吸纳市面上的九龙仓股票。当然,对于股民来说这个条件更为优厚,于是李嘉诚又将自己到手的九龙仓股转手卖给包玉刚。星期一股市开盘不到两个小时,包玉刚就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补足了2000万股九龙仓股,获得了九龙仓49%的控股权。但是,在这两个小时之内,包玉刚也为此付出了21亿港币的现金,同样也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所以,对于此次商战,有人这样评价:“船王负创取胜,置地含笑断腕”也不是没有道理。
从这件事的最后结局看来,我们才明白李嘉诚当机立断的决策是多么明智。就算李嘉诚能够在置地觉醒之前把九龙仓的股票购集到了,但是,凭借当时长江实业的规模和资金,置地一旦进行反扑,李嘉诚就很难有还手的余地,要像包玉刚这么大手笔地进行保卫战,李嘉诚清楚自己根本没有这个实力。将九龙仓股票转手,已经获得了相当的利润和新的发展,对于李嘉诚来说就够了。
所以,投资要想获得成功,除了需要自身的勤奋和善于把握机遇以外,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安排也是非常重要的,理想虽然美好,但有些时候却不能因此而操之过急,在任何时候对于企业都应该做到量力而行。
[投资金律]
投资把握适度的原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实力。判断自己的实力是否足够的问题;若没有足够的实力和完全的把握,就不要贸然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