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张扬经营个性(1 / 1)

李嘉诚语:

在决定一件大事之前,我很审慎,会跟一切有关的人士商量,但到我决定一个方针之后,就不会变更。

未攻一定要先守,每一个政策的实施之前都必须做到这一点。当我着手进攻的时候,我要makesure,有超百分之一百的能力。

1991年11月6日,新上任的香港财政司(主管财政的最高行政长官)麦高乐,宣布增加楼宇转让印花税和限制内部认购比例,以刹楼市炒风,平息民怨。

据说李嘉诚虽知悉此事,因筹备多时,耗费相当财力精力,改期不利。于是,天水围嘉湖山庄第一期仍按期开盘。

是日,炒家买家十分踊跃,排队的长龙浩浩****,3天内竟有3万人登记,相当于发售的1752个单位的20多倍。

据传媒报道:“麦高乐对此大表不满,觉得李嘉诚明知他在当天宣布打击炒楼措施,却偏偏不避风头在同日推出大楼盘,与政府‘对着干’。麦高乐于是使出厉害的招数,11月13日由银行监理处致函各银行,将新旧住宅楼宇按揭贷款,由原来的八九成,降至七成。”

李嘉诚一贯谨慎从事,最忌树大招风,这次却不慎撞到枪口上。

地产同仁,都为李嘉诚捏一把汗,原以为咄咄逼人的麦高乐会枪打出头鸟,却不料麦高乐一竹篙打一船人——地产商均挨五十大板。

银行按揭的比例,直接关系到买家与炒家首期现金的承担,进而影响到楼市的兴衰,楼价下滑,地产商与代理商要双双栽进去。

李嘉诚毫不示弱。11月21日,李嘉诚在其“家店”——希尔顿酒店,设宴招待来访的加拿大卑诗省总督。

李兆基、郑裕彤、郭炳湘、郭鹤年、罗嘉瑞等地产巨头应邀作陪。

有人认为,这是向港府“示威”,如果逼人太甚,他们将把投资重点移向加拿大等美欧澳国家。

记者询问他们对政府降低按揭成数的反应。

一贯在公众场合甚少开腔的李兆基率先表态,声称会透过自己旗下的财务公司,提供较高的按揭成数,防止楼市下跌。

其他地产巨头异口同声附和,口气异常坚决。

李嘉诚在记者的穷追之下,最后也表态说,希望能与政府协调好关系,如果地产同仁都这样,他也会跟随潮流。

麦高乐等一批官员,对地产商的“对台戏”异常恼火。

第二天,麦高乐与汇丰银行大班浦伟士、恒生银行主席利国伟紧急磋商,由两位金融寡头出面还击。

香港银行公会主席浦伟士措辞极为激烈,严厉警告地产商,如果一意孤行,日后其他发展计划将得不到银行的支持。

香港首席财主汇丰大班发了话,地产商马上妥协,在第一时间召开记者招待会,声明接受七成按揭规定,并无意与银行对立。

但日后的事实证明,李嘉诚等地产巨头,只是做策略上的退让。

按照李嘉诚的一贯性格,是不会自己撞在枪口上的。但是,他撞上了。

李嘉诚敢于与港府“对着干”,显示了华资尤其是地产华商日益强大的实力。此外,李嘉诚也不是故意作对,日期凑巧相同,而改期不利。因为有不怕的心理,李嘉诚便我行我素。对付港府的打击措施,众地产群豪团结一致,联合作战,在共同利益下,结成统一阵线。

然而,胳膊毕竟拧不过大腿。与政府作对,终究是要吃亏的。在麦高乐请出汇丰大班强硬相对时,众群豪亦适时识趣地做战略撤退,因为众群豪与港府针锋相对,分庭抗礼,已经达到了显示实力警告港府的目的。

感悟:

每个人都是一个多面体。李嘉诚也是如此,看准的事就坚持下去,是他的原则;不得已与港府对着干,则突显了李嘉诚的个性。事有先后缓急,一定要先清楚,李嘉诚筹备多时,推出楼盘在先,港府的措施在后;而且改期可能损失过大,所以,李嘉诚宁可得罪港府亦不收兵。一则实力使然,二则利益驱动。且不论结果如何我们已能知李嘉诚也是一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性情中人。

经营有个性,不囿于一个模式,才更易于他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