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语:
聪明而谨慎的商人既然知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那么在经济过热,炒风过劲时,就应该认真研究整个市场趋势,要居安思危,该出货时,要毫不犹豫地出货。
在股市浪潮中,起伏不定,漂东漂西。这就需要精心策划每一步投资战略,以保不败。李嘉诚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在“股市浪潮中掌舵的老手”。
自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期,香港各界对股票产生“要股票,不要钞票”的强烈投资狂热,掀起了一阵比一阵更高涨的“上市狂潮”。在这股疯狂的“炒风”之中,人们纷纷卖掉金银首饰、工厂、土地房屋,甚至有的地产公司,将楼宇建造所筹集的贷款,也冒险全额投放在股票市场,大“炒”特“炒”股票。
1973年3月,在这股暴涨狂潮中,恒生指数竟升至1170点的高峰。然而好景不长,在随之而来的时间里,变幻无穷的世界经济**了它神秘莫测的另一面。在1973年中期,世界石油危机的猛烈冲击下,香港经济受到巨大影响,出口市场萎缩,股票市场大泻,并且跌去市值七成以上。整个香港的经济,特别是其中占有显著地位的房地产、金融业更是一片阴风惨惨、人心惶惶。
这段时期,沉稳持重的李嘉诚,在塑胶花、房地产的经营方面相继显示了他的独创之才后,又在经营股票方面进一步地表现出他的远见卓识、高超的理财技能以及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超乎寻常的领悟力。由于对房地产业的发展前景看好,1972年10月趁香港股市处于牛市而挂牌上市的长江实业,充分吸纳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并将巨额现金投放于大量物业的低价收购上。这样,就在人们用低价卖出物业并用所得的钱去购买股票时,李嘉诚统率他的长江实业一边发行股票,一边将发行股票所吸纳的资金成批地收购那些低价出卖的物业。
1975年3月27日,长实通过召开股东特别大会讨论决定授权董事局发行新股2000万股以每股3.40元价格全部发行配予李嘉诚。该项新股之权益与现行发行之股份相同,但不能享有1975年和1976年所派发之任何股息。李嘉诚则将本人手上持有的长江实业股份中,取出2000万股交与获多利有限公司,以私人配售方式,照每股3.40元的价格全部包销。配售取得资金将用以购买此次发行2年无股息之全部新股,目的在于吸收6800万元现金,为该集团准备了充裕的资金,在即将复苏的香港经济中大显身手,并可使长江实业股票得以更广泛分配与各大公司机构及社会人士持有。
1973年末至1975年,长实曾两次发行新股集资1.8亿元。趁世界经济严重衰退,香港市场大幅度波动,地产处于低潮之际,成功地大批购入楼宇地皮十多个地盘。其主要是:(1)购入鱼涌太古一号地盘,面积约34万平方米,几个月后将所占一半股权出售,获利1450万元,超过上年全部租金收入。(2)与亨隆地产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发展位于九龙亚皆老街地盘,面积约63600平方米。(3)与新鸿基、永泰新世界联合组成“有得置业公司”,投得位于沙田小沥源之沙田市地段第一号土地一幅。该地段面积为四千亩,计划兴建住宅楼宇约共楼面积570万平方米及商业楼宇约共楼面积36.5万平方米(长江实业占25%权益)。(4)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透过直属联营机构成立“加拿大怡东财务有限公司”之附属公司BRIDGEWATEROD.LTD)斥资8500万元,购入港岛北角半山著名风景区之赛西湖大地皮一幅,占地区达86.4万平方米,平均每平方尺地价不过99元。计划仅用约5.3万平方米地皮面积兴建十幢高级住宅大厦,每幢计四层(每一单位可配购车位—个),全部大厦楼面总面积可达130万平方米,2年内竣工。1978年全部售出,由于大厦占全地盘面积仅为6%,余下约81万平方米即占地盘约94%均为空地,利用赛西湖风景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娱乐、运动和休息场所。
1976年长实进一步发展,大量收购地皮楼宇,其主要有:(1)与新鸿基、亨隆及周大福合资购入高士打道、港岛湾仔海傍的英美烟草公司原址。该地盘占地约6.8万余平方米,计划兴建五幢30层高住宅/商业大厦,其中包括伊利莎白大厦及洛克大厦。(2)与香港另一家地产公司合作购入薄扶林道RBL806—807号地段。该地段占地约逾20万平方米,计划兴建住宅大厦,约有楼面面积100万平方米。(3)购入占地1.03万平方米的英皇道499号和占地4600余平方米的马宝道78号,计划兴建24层高工业大厦一座。(4)购入九龙尖沙咀汉口道2号现在商业大厦全座(即美轮酒店现址)占地约1万平方尺,楼高14层。(5)购入香港坚尼地道凤凰台地盘其余50%权益,占地约5.16、万余平方米,为五座兴建中之高级住宅大厦;每座楼高19层,楼面总面积35万平方米,住宅单位共360个。(6)购入九龙琼林街地段N·K·I·L15722号工业用地一幅,占地约5.4万平方米,计划兴建13层高新型工业大厦,全部楼面总面积约达53.3万平方米。(7)购入葵涌地段K·C·T·L322—325号工业用地一幅,占地约9.2万余平方米,计划兴建12层高新型工业大厦,楼面总面积约达80万平方米(长实占50%权益)。(8)购入九龙金巴利道25号现成商业大厦全座(即中秋月酒店现址),占地约6300余平方尺,楼高7层,计划改建为一座17层高新型商业大厦,楼面总面积可达7万平方米(长实占50%权益)。(9)购入新界屯门农地(属政府蓝图内地农地),占地共约135万平方米(长实占55万平方米),等等。这一年长实集团的资产净值总数达5.36亿元,比1972年公司上市时的法定资本2亿元增加了一倍以上。全年除税后之综合纯利达5887.9万元,另有经常性收入653万元,仅租金纯收入即达2192万元。
在香港,能否利用股票市场,关系到每一个公司企业的成败。一般地说,投资股票必须根据本地“市场走势”和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确立熊市或牛市的趋势,然后决定买入或卖出。许多地产公司不谙此道,在股市疯狂时期将上市集资所得悉数购买高价的股票,结果在股市大跌中焦头烂额,一败涂地。但长江实业却能从股市上升中获得大量现金,趁地价低落时期购入大量地盘。经营手法之高低,相去何止千万里。此无他,有李嘉诚这位“股市高手”掌舵之故也。
1977年长江实业突飞猛进。李嘉诚在1976年度业务报告中乐观地展望说:“1977年本港经济及一般工商业有所进展,以本业而言,购买楼宇需求依然殷切,楼价则因地价高涨及建筑成本关系仍然缓步上升。租值方面应可维持稳定。”他看准了地产市场极好即将到来,特地召开股东特别大会做出集资决定:将当时法定资本港币2亿元增加至港币3亿元,即增加票面值每股2元之股份共5000万股;发行每股票面值港币2元之新股2000万股,以每股港币5.6元价格并由获多利有限公司拟配售方式全部包销,获得新资金1.1亿元。同时又与国际银行签订4年长期贷款。上述两项新资金共3.1亿元,为长江实业在1977年进行庞大投资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由于李嘉诚出色的财务管理,长实集团在短短几年内获得了飞速发展。
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时,拥有物业为35万平方英尺。其后几年,长实拥有的物业和地盘统计数据如下:
1975年,面积增至510万平方英尺。
1976年,为635万平方英尺。
1977年,跃至1020万平方英尺。
当时,香港除港府之外的首席地主——置地拥有物业和地盘近1300万平方英尺。
上市短短5年多时间,长实在地盘物业面积这点上,开始直逼置地。
长实的盈利状况:
1973年,公司盈利0.47亿港元。
1976年,盈利增至0.59亿港元。
1978年,递增到1.33亿港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1979年,为2.54亿港元,增幅近2倍。
1980年,迅速增长到7.01亿港元。
1981年,跃至13.85亿港元,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6年间,长实盈利增长近30倍,全港瞩目,委实不凡。
1988年,李嘉诚的事业再攀高峰,与汇丰银行联手合作,重建了位于中区黄金地段的华人行。
感悟:
股市是一块大蛋糕,充满诱人的色味;股市又是一个大陷阱,隐藏着惊人的恐惧。投资股市不可盲目跟进,而要有的放矢,精心策划,不可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