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语:
不管你拥有多少家财,对孩子则应该从小培养他们独立自强的能力,特别是不能让他们养成娇生惯养、任意挥霍的生活习惯。
以往我百分之九十九的时间是教孩子做人的道理,现在有时会与他们谈论生意,但约三分之一的时间谈生意,三分之二的时间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因为世情才是大学问!
富家子弟等于是温室里长大的植物,无论是大树或其他植物,根部一定不壮。若再放纵他们多一点,他们会一生辛苦,遇有什么打击及逆境便很难面对。我虽然不是很有本事,但可以说我这棵小树是在风雨中长大的,经得起考验。
古语道:“子不教,父之过。”李嘉诚作为商人,他能够成功地经营自己的事业;作为父亲,他也尽到了为父的教子责任。他的两个儿子都成为商界的人才。李嘉诚早就认识到若想使孩子成才,则必须运用最科学的教育方法。
李嘉诚常对儿子说:做人比做生意更重要。
李嘉诚认为:“大富在天,小富在人”,即使在自己绝对“大富”之后,对两个儿子的教育,仍然不像别的富家子弟那样娇惯。他觉得虽然自己有钱,也绝不能令他们娇生惯养,一定要吃苦,才能担当重任。他对两个儿子从幼年至成长,都特别注意让他们饱经锻炼。他曾对两个儿子说:“我这棵小树是从沙石风雨中长出来的,你们可以去山上试试,由沙石长出来的小树,要拔去是多么的费力啊!花虽好看,但从石缝里长出来的小树,则更富有生命力!”
李嘉诚对儿子要求之严格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像。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像他这样的世界性超级巨富,儿子在美国那样汽车非常普及的国家留学,给儿子买辆汽车还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李嘉诚为了锻炼儿子吃苦的本领,仅仅给两个在美国留学的儿子一人买了一辆自行车。
2001年2月2日,李嘉诚在与中文大学行政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班的学生座谈时,才透露出了这个小秘密。他说:“我昨天刚与一个欧洲著名家族吃午饭,他们已有五代的成功历史,十分有修养、有礼貌。中国有句老话:‘富不过三代’,但今天的教育、组织不同,令事业可以继续,相信这句话日后将会修正,正如这个欧洲家族今天的事业比过去任何一代都好。过去中国有些有钱人家宁可让子弟去吸鸦片,宁可让他们沉迷赌博等不良嗜好,这是落后的思想。当年,我朋友的儿子去外地读书,买了RoUsRoyce(劳斯莱斯)开蓬车代步,我不便批评。但我两个儿子买的只是两部单车,在美国Stanford(斯坦福)大学行走也十分方便。直到有一天,我在九楼apartment(公寓)等他们回家吃饭,看到一辆单车冒雨在车群中‘之’字型穿梭,险象环生,等看清楚才知是其中一个儿子,而他到家时已浑身湿透,还背着几十磅重的东西。这时,我才叫他们第二天去学车考牌,买一辆坚固的、去年款式的新车。”
在今天的李家,每逢吃晚饭时,两个儿子分别坐在李嘉诚的两旁,经常性地你一言我一语说得非常活跃,似乎总有说不完的有趣的话题,而坐在对面的大媳妇王富信则不然,她一声不吭地专心吃着饭。
无论工作有多忙碌,每逢是星期一,他们一家人必须在深水湾家或去外婆家吃一顿团圆饭。通常一家四口,四菜一汤,吃得很清淡。这一习惯自李嘉诚创业之初到今天一直坚持着。
在众人的眼里,李嘉诚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商业巨子,懂得如何赚大钱。但在他的两个儿子的心里,李嘉诚有另一种心灵上的追求,感觉很温馨。
小儿子李泽楷说:“我觉得我很幸运,可能是令人想不到的。我们的生活是那样简单,不是说简单就叫做非常好,而是简单原来就是非常幸福。”
李泽钜说:“爸爸是一个很懂得用钱的人,他知道生命里哪些事情最重要。在他一生中,在教育和医疗方面,如果可以帮助不幸的人,他会感觉更加富有。”
李嘉诚说:“1957年、1958年,我赚了很多钱,那两年,我很快乐。”一年后,快乐换来迷惘。他想:有了金钱,人生是否就可以很快乐呢?左思右想,他终于想通了。“当你赚到钱,等有机会时,就要用钱,赚钱才有意义。”
等到想通了金钱的意义,跳出了金钱的圈套,李嘉诚就把自己这一所悟教育给自己的儿子李泽钜,李泽楷。李嘉诚十四岁丧父,今日的成就是依靠自己千辛万苦挣出来的。于是他明白,只有磨练,方知做人、做事的艰辛。温室里的幼苗怕是不能够茁壮成长的,他带他们去看外面的困难,让他们去领会人生的艰辛,带他们坐电车坐巴士,又跑到路边报纸摊档,看那一边卖报纸一边还在温习功课的小女孩,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求学的态度。他带着两个儿子,从身边大众身上去接受、领悟人世的坎坷,去品味该如何去做人。
每当星期天,李泽钜、李泽楷两兄弟必定会跟父亲出海畅游,这已是多年的习惯,像一日三餐不可或缺。也许大家感到奇怪,不就出海吗?人人都会,人人都去。但是,他们出海畅游的目的,在于他们要协力上演一幕“压轴好戏。”
“在儿子入大学之前,我每周日均拒绝所有应酬,带他们到一艘绝不豪华的小游艇去,好处是跟他们说道理,他们也无处可逃。他们一定要听我讲话。我带着书本,是文言文的那种,解释给他们听,然后问他们问题。我想,到今天他们亦未必看得懂,但那些是中国人最宝贵的经验和做人宗旨。”
“做事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绝。有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与你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来。”
李嘉诚给儿子们的“最高指示”是凡事要低调,不可大张旗鼓,大肆渲染。但是在一些适当的场合里,他也会做一些巧妙的安排,让两个儿子爆光亮相,出现在众人面前。比如在1990年万博家园推出预售之前,长实集团公关精心安排,让当时的集团执行董事长李泽钜,出现在媒体面前,接受两家杂志的访问。但是在一些平常场面里,他总不让儿子“露面”于众,以免树大招风,无助于孩子心理成长。
李嘉诚的箴言,不仅是他对两个儿子的要求,这也实在是他一辈子经商心血所凝成的经验,同时也是他自己一生行商的准则。
就是这些再简单不过的准则,让李嘉诚结交了无数商界朋友,赢得了广大股东和职员的信赖和支持,树立崇高的形象,为他赢来了无数的财富,并一举登上香港首富、世界华人首富的宝座。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满招损,谦受益”,讲究“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是普通老百姓所说的“以和为贵”、“财不外露”。
利益共享也是中国式经商的行动准则,假如违反这一游戏规则,失去的绝不只是合作的一个对象。口口相传,失去是你在整个商业界的信誉,继而危及你在整个商业界的地位。
但是如果把事情反过来考虑呢?如果按照李嘉诚所说的只拿9%,你得到的又绝非仅仅合作的一方,人们将从你的行为中,相信你的人格和信誉,你将会赢得大量的商业机会,势必就会财源滚滚而来。
从表面上来看,你的确是少拿了1%,但是从实际来讲,回报于你的又岂是只值你少拿的那1%呢?它有时是它的十倍,甚而百倍、千倍。
李嘉诚对儿子的劝诫,实在是放之于社会而皆准的真理,是为人处世的法宝,也是弘扬我中华文化传统之美德的写照。
李嘉诚对两个儿子的教育还表现在放手让孩子做主意,锻炼儿子的经商能力方面。长子李泽钜在加拿大的一次商业决策就充分显示出李嘉诚子女教育的成果。在李嘉诚大举进军加拿大前,他已作了巧妙的安排,让两位公子于1983年加入加拿大国籍。且不论李嘉诚是世界级富豪,就凭他在加国当时已有的物业,其子入加籍易如反掌。可见,李嘉诚赴加拿大投资,并非一时的冲动。
1986年12月,长实系和黄及李氏家族投资32亿港元,购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股权。按加国法律,外国人不能够收购“经营健全”的能源公司。这时,李泽钜的加拿大国籍就成了交易成败的关键。以李泽钜的名义,就变成本国公民。收购顺利完成。其后,李泽钜有大半时间坐镇加国,打理家族在该国的业务。从这件事中,不少人又一次羡叹李嘉诚慧眼独具、提早布局的远见。
李嘉诚的商业活动就像下棋,他通常是胸怀全局,埋下连环伏笔,每一步怎样走都成竹在胸。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商场如战场,一样需要韬略。我们要做某一件事时,不防多设想几步,考虑将会遇到什么情况。那么,如果事先作好安排,一切便掌握了主动。那种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决不会是一个成功的商人。
赫斯基石油股权交易签约之后,当地传媒都在显著位置报道了这宗大型产权交易,而对收购方仅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说是来至香港的某财团。这样的反应和效果是李嘉诚所不能满意的。于是,他选择了一个有加方华裔雇员在场的机会对李泽钜说:“这里不比香港,没有多少人认识我们。如果在香港,这可是大新闻。你躲进酒店的卧房,都会有电话追进来。”
言者有心,听者有意。那位华裔雇员不知是计地当了一回李嘉诚的“传令兵”。得知“消息”的赫斯基石油公司主席布拉尔,特意为李嘉诚父子及麦理思、马世民等人举行盛大宴会,并邀请加国的政界商界要员出席。李嘉诚在宴会上乘机推出李泽钜,加国商界由此而认识了李家大公子。当然,李泽钜真正脱颖而出,是他参与世博会旧址发展项目。
1986年,世界博览会在温哥华举办。落幕之后,各国的临时展厅或拆卸,或废弃。旧址为靠海的长形地带,发展前景良好。地皮为省政府的公产,可以用较优惠的价格购得。生活在温哥华的李泽钜,以他土木专业的眼光,看好这幅地皮将可发展成综合性商业住宅区。于是,他积极向父亲建议,理由如下:
一、世博会旧址附近都已开发,社区设施,交通等已有良好基础。
二、温哥华这一区域,和一般大都市不同,并无高架公路,市容美观。
三、旧址位于市区边缘,有市郊的便利而无市区的弊端,无论往返市区或郊区,都同样便利。
四、位置临海,景色怡人,海景住宅当然矜贵。
五、香港移民源源不断开赴枫叶国(加拿大),对饱受市区嘈杂拥挤之苦而又嫌郊区偏远冷寂的港人来说,这样的海景住宅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李嘉诚认为儿子的想法尽管有点“狂’,但颇显商业眼光。说李泽钜的想法“狂”,一点不夸张。因为整块地皮,大约相当于港岛的整个湾仔区,外加铜锣湾。迄今为止,香港有哪个地产商,在这么开阔的地段发展浩大的综合物业?在加国建筑史上,也将是开天辟地头一遭。投资巨大(后来确定的投资额达170亿港元),非长实集团所能承担。
李嘉诚拉他的同业好友李兆基、郑裕彤加盟,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旗下的太平协和公司(李嘉诚占10%股权)共同开发。决策为各大股东(李嘉诚个人及集团占50%股权,另50%为各股东分占),具体操作人为李泽钜。
李泽钜为这宏图巨构一手一脚策划、设计,无数心血悉付于此。曾经在两年之间,出席大大小小公听会200多个,与各界人土逾2万人见过面,解释这个计划。当然,他的背后,父亲、师傅及其他人等,一直予以无限量支持。
也许是虎门无犬子,李泽钜一出手就是大手笔。当然,李嘉诚更不愧为大家风范,给李泽钜委以大任,一出手就是以百亿计。
端的是响鼓重锤,李泽钜一亮相就不同凡响,出场便给人以猛龙过江(李泽钜正属龙)的震慑力,令人刮目相看,不敢小觑。李嘉诚的用意也许正在这里。
1988年,新财团以32亿港元巨款投得世博会旧址发展权。一切都如期进行。1989年3月,平整地盘的施工地段,赫然出现了一张“告同胞书”,措辞激烈,充满排外的极端情绪。这与加国政府为吸引华人资金和人才大开方便之门的国策南辕北辙。
李泽钜对加拿大人的过激行为既气愤又无奈。他说:“他们似乎完全看不见我也是加拿大公民,他们反应太过激烈。”
据传媒估计,当地人排外,还与李泽钜的另一宗生意有关。世博会旧址,以太平协和的名义签约之后,李泽钜将另一间公司的200多个新公寓,直接在香港发售。消息传回温哥华,当地传媒大肆渲染,引起本地人的不满,质问省政府:将来世博会物业,是否又卖给香港人,让这里演变为华人的天下?
省督林思齐博士为平息民怨,要太平协和保证,在这块极优惠的地皮上兴建的物业,不会只向海外发售,必须优先向当地人发售。这就意味着,兴建的物业,将不可先期在香港卖好价钱。而加国地价楼价低廉,这是公认的事实,就是说,新财团的盈利将被大打折扣。
令人奇怪的是,这么大的风波,李嘉诚没有出面,麦理思、马世民也未露面,而全盘托付给坐镇加国的李泽钜。这表明,李嘉诚立意要考验儿子随机决断、谈判交涉的能力和毅力。
李泽钜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从滑雪胜地韦斯拉赶到温哥华。他语气温和但咄咄逼人、锋芒毕露地问省督林思齐:“如果世博会发展搁浅,你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林思齐是1967年从香港移民加国的,对香港的内情再清楚不过。特别是李嘉诚在香港的号召力,足以使流入加国的地产投资缩减2/3。更会使在香港移民潮中的受益省——卑诗省,落在其他省后面!另外,卑诗省是得到香港移民利益最多的省份。如果移民停止投资甚至撤资,该省经济将受到沉重打击。这就是省督林思齐及其卑诗省要命的弱点。
于是,省督说服省议会,对李泽钜的要求做出让步,许可世博会物业,将可同时在香港和温哥华发售——这实际上是以向港人发售为主。
省议员通过传媒,向市民说明利弊关系,称华裔移民是温市建设的和平使者,要善待他们。同时,李泽钜也在积极配合,以争取民心,他在温哥华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6年来我的最大收获,就是加入了加拿大籍。”
风波平息,工程继续上马,这就是后来定名为“万博豪园”(注:世博会又叫万国博览会)的庞大商业住宅群。
李泽钜的处事能力得到其父的赏识,李嘉诚同意董事的一致要求,吸收李泽钜任长实集团董事。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首先钦佩李嘉诚的气魄。在这么大的投资、这么大的风波中,也那么沉得住气,像一个得道高僧一样“我自岿然不动”。也看出李嘉诚为培养接班人不惜冒大风险、下大赌注。
确实,如果接班人能当大任,将李氏商业王国继续扩张,那么,多大的风险多大的代价也是值得的。
虽然李嘉诚经常告诫公子,“凡事要低调”。但他又深知舆论对一个人事业的巨大推动力。因此,李嘉诚总是选择最适当的机会,安排让公子曝光亮相。
早在1985年,李泽钜才及弱冠,香港证券界泰斗人物冯景德生前为他所持有的最后一间公司“天安中国”举行开幕酒会,李嘉诚便携带李泽钜出席,争取机会使他认识本埠商界的世叔伯。
1990年,万博豪国嘉汇苑公寓在港推出前,长实集团公关部就精心安排,让集团执行董事李泽钜接受两家杂志的采访——连人带房一并推向社会,反响甚佳。
1992年7月,新任港督彭定康视察葵涌的4号贷柜码头,受到长实集团的隆重欢迎。泽钜、泽楷两公子站在老爸两侧,李嘉诚特意将两个儿子介绍给新港督。10月,彭定康宣布“总督商务委员会”名单,李泽钜名列其中。
历来“商委会”有港府的“商政局”之说,地位权势声望,不言而喻。商委会共有18名商界名人和3名议员,惟有李泽钜年仅28岁,这显然是本当由李嘉诚出任的公职“禅让”给其子。
1992年4月,李嘉诚突然辞去汇丰银行非执行副主席职务。众说纷纭、风波未息之际,超人与汇丰大班浦伟士“顺水推舟”,让李泽钜进入汇丰董事局。
如此显赫的位置,继“包超人’包玉刚之后,便是“李超人”李嘉诚,怎么也轮不上后生晚辈李泽钜——众人自然明白,李泽钜便是李嘉诚,儿子接班,步步变为既成事实。
在商界,靠的是朋友。社会关系是顶顶重要的。李嘉诚自然深谙这一点。
香港,秉承中华民族的传统,大商家多属家族性质,讲究论资排辈。单凭李泽钜的资历,是不足以与香港商界老一辈的大商家平等交往的。中国式经商,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前辈晚辈分得很清。
因此,李嘉诚带着李泽钜认识商界那些世叔伯和政府首脑,人们不看僧面看佛面,自然为日后李泽钜主持大政打下牢实的基础。这是他深深熟悉中国式经商风格的精明之举。
李嘉诚对儿子的苦心培养,是既符合中国传统,又结合了西方社会的合理因素,他的两个儿子终于不负父望,子承父志。李嘉诚通过自己的努力,避免了中国家族富豪历史悲剧的重演,使自己的家业得到了继承发展,他的创业精神也得到了发扬光大。李氏家族企业有望在新世纪更上一层楼,取得更大的辉煌。
感悟:
家庭教育与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更与我们国家的千秋大业紧密相连。家庭教育还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辅相成,对下一代的成才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谋略,并且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问与谋略。要搞好家庭教育,除了需要家长具有适应时代要求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外,还需要家长掌握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孩子的特长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子女健康成长,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