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待人以宽,让人有归属感(1 / 1)

李嘉诚语:

作为一个领袖,第一最重要的是“责己以严,待人以宽”;第二要令他人肯为自己办事,并有归属感。

你只有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待你。

李嘉诚曾经给自己规划日常管理的8个要点是:

(1)勤是一切事业的基础。要勤力工作,对企业负责、对股东负责。

(2)对自己要节俭,对他人朋友要慷慨。处理一切事情以他人利益为出发点。

(3)始终保持创新意识,用自己的眼光注视世界,而不随波逐流。

(4)坚守诺言,建立良好的信誉。一个人良好的信誉,是走向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5)决策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应开阔胸襟,统筹全局。一旦决策之后,则要义无反顾,始终贯彻一个决定。

(6)给下属树立高效率的榜样。集中讨论具体事情之前,应预早几天通知有关人员准备资料,以便对答时精简确当,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7)政策的实施要沉稳持重。在企业内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注重培养企业管理人员的应变能力。决定一件事情之前,想好一切应变办法,而不去冒险妄进。

(8)要了解下属的希望。除了生活,应给予员工好的前途;并且,一切以员工的利益为重,特别在年老的时候,公司应该给予员工绝对的保障,从而使员工对集团有归属感,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这8个要点,堪称李嘉诚的成功要诀。

在日常生活中,李嘉诚一直是个严于律己、品德高尚的领导者,他的良好品质赢得了海内外广泛的赞誉。舆论一直认为,李嘉城是个鱼和熊掌兼而得之的非凡之士。他控有香港最大的综合性财团,多年荣膺香港首富乃至世界华人首富。他同时又是个道德至上者,他说的每句话,莫不符合道德规范,堪称道德圣典。他既是这般说,也是这般去追求,谨慎小心,惟恐有什么闪失。

西方商界,多推祟社会达尔文主义——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要讲道德,就勿涉足尔虞我诈的商场;要追求利润,击败对手,就要不择手段。在他们看来,既要拜金,就没有资格谈道德、谈仁慈、谈友谊。信誉不是做人的目的,仅仅是经商的手段,是为了下一单生意,为了更多的盈利。

2003年年底,李嘉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及他捐赠的情况:“一个人生活其实很简单,需要的钱不是很多的,最近国内有人问我一共捐出了多少钱,我一向没统计,结果用了三四个星期去查支票本,结果发现总共捐了22亿港元给香港和内地,可能没人信。”

李嘉诚捐赠,不论款多款少,往往会对公众或传媒,说一席爱国爱港、利国利民的话,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有人说他沽名钓誉,亦或是最终是为其商业利益。对李嘉诚捐赠的了解,大概非梁茜琪莫属,梁是李嘉诚专职负责捐赠事宜的私人秘书,梁茜琪深有感触地说:

“李先生捐款与别人不一样,他的捐赠是真正发自内心的。”

“李先生不是那种捐出100万、200万,只要有自己的名字就可以的人,他是真心实意去解决这些问题……”

“李先生的捐款与别人完全不一样,他的不一样在于别人在捐出款项以后,所考虑的和关心的仅仅是其善举为不为社会所知;而李先生考虑的是捐出款项之后,是否解决了问题。”

对此,笔者亦有同感。听潮汕的人士说,李嘉诚所捐赠修建的各种建筑物,均拒绝以他本人和亲人的名字命名。他在汕大,不是扔下一亿两亿了事,连教学安排、图书资料、师生食宿等细微问题,他都要一一关照到,并勉力解决。要知道,李嘉诚的一天时间,价值几百万,乃至几千万。谁也计算不清,他在汕大耗费了多少时间与精力。

李嘉诚自言:“我喜欢看书,现代的、古代的都看,时时看到深夜两三点钟,看完就去睡觉,不敢看钟,因为如果只剩下两三个钟头,心就会很怯。”他有感而发:“在看苏东坡的故事后,就知道什么叫无故受伤害。苏东坡没有野心,但就是给人陷害。他弟弟说得对:‘我哥哥错在出名,错在出高调。’这个真是很无奈的过失。”

李嘉诚为人谦虚谨慎,毫无出风头意识,尽可能保持低调,但他又做不了彻底的隐土。他不是一架赚钱机器,有情感、有理想、有信念。他清清白白地赚钱,清清白白地做人,也善意地希望社会上的人都这样。因此,他在公众与记者面前,会自觉不自觉地宣传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千万不要以为李嘉诚整天与记者打得火热。香港记者写的有关超人的新闻报道,多是来自记者招待会,或“外围”采访。李嘉诚似乎对远道来的记者要客气些,如欧美记者。内地的深圳市记者夏萍小姐也曾独家专访过李嘉诚,令自诩无孔不入的香港记者汗颜,各报馆如发生地震。

据传,香港记者无一人专访过超人。林燕妮名气不可谓不大,那时她替《明报周刊》做“数风云人物”访问,遭李嘉诚婉拒。最后林是以广告商的身份去长江实业洽商业务,才接触到李嘉诚。

材燕妮说:“李嘉诚亦不是绝对不肯接受访问,熟知他性情的长江中人说,老板小锋(风)头不肯出,很大的锋头又不出。如果是《TimeMagazine》(时代杂志)、《Newsweek》(新闻周刊)访问:便当然有希望了。”

李嘉诚绝无歧视香港记者之意,他不便开这个先例。香港有这么多的报刊,这么多记者,李嘉诚什么都不干都应付不过来。不过,超人会在公众场合,很友好地回答众记者的提问。

都说近来超人与传媒关系不似以往融洽。如1995年秋《东周刊》所说:李嘉诚一向对记者都非常好,记者有提问,他例必回答,总不会令记者们失望。但近来他见到记者,总是重复以下一段话,他说希望不令传媒失望。但记者就觉得好闷。

李嘉诚说:“我好钟意(喜欢)同年轻人倾偈(谈谈),系(是)在北京的时候,虽然好匆忙,连休息时间都无(没有),亦边食(吃)三文治边回答记者问题。”

“个阵时(那时),讲明勿(不)会见报,记者亦好合作。我依家(现在)实在勿(不)能够回答记者问题,真系(是)抱歉,如果我回答了第一个问题,我就一定要回答第二个问题,所以我只能够再三道歉。”

“我真系好喜欢同你们倾得偈(谈一谈),但你们有时候太断章取义,好似最近接受中央电视台访问,后来香港《文汇报》又刊登全版访问,人们会觉得我经常曝光,我勿(不)想本人树大招风,又勿(不)想撞板(碰壁)——讲多错多,所以都系是挑个适当时候,至再同大家慢慢倾(谈)。”

该文说:“诚哥用了足足15分钟,重复以上对白,他出席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年图片展、敦煌文物展、航天集团20周年酒会……都讲过以上对白,可见实在用心良苦!”

对记者,李嘉诚的态度是十分友好的。他曾经谈到这:“我做人的宗旨是对己刻苦,善待别人,还有勤奋同重承诺,也不会伤害他人。有一次,一个我很讨厌的报社的记者在我公司楼下等我,我刚刚上车,同事说他已经等了两小时,他正要离去。我立即叫司机倒车,向记者说可以谈一下,因为我不忍心他站了两个小时,回去没有东西交代。”

李嘉诚是香港曝光率最高的富豪,都以为,他本人与香港市民一样习以为常。他似乎不希望香港《文汇报》全文刊出中央电视台对他的访谈录。笔者将这篇访谈录找来看,字字句句闪金光,令人油然生出无限敬意。

前怡和大班西门·凯瑟克,对李嘉诚有个结论性的评价:“他这个人特别聪明,可以在香港华洋杂处的两套标准中得到利益。”

是不是讲给内地观众的话,不宜在香港讲呢?我们应该很快从这个思维套子里跳出来——李嘉诚是凯瑟克在商场上的劲敌,凯瑟克的话如何信得!

有人说:“李嘉诚最近好像特别忌讳树大招风,你们这些生花妙笔,就不能写超人的丰功伟绩,而偏对个人生活津津乐道,香港好不容易出一个道德完备的商界翘楚。”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李嘉诚有某些地方目前尚未做到十全十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李嘉诚是一个具有刚毅性格的男子汉,无论外界如何评议他,他一如既往按照他内心所认定的目标去奋斗拼搏,去为人处事。尽管市场总会冒出不利他的传言,却无损他的良好声誉,也正因为如此,证实他的声誉不是炒出来的,而经得住考验。

从“小超人”李泽楷那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李嘉诚管理的影子。

李泽楷管理很有一套。他把父亲的管理之道和现代化的管理混合在一起,显得颇有“中国特色”。

他对属下主动让出部分股份,并且很有人情味,只是象征性地收一元钱。仅仅这一点,就足以使员工们死心塌地地为李泽楷卖命。

李泽楷在公司处于决策人的地位,他的决策建立在广泛收集信息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他对整个市场把握很准,既果断又尊重科学,雷厉风行又不失稳妥。他把公司管理得让人信服。

有人问,李泽楷如何做得这么好,李泽楷则说:“你问问我老爸。”

李泽楷是用才的高手,他的手下积聚了一群英才,他的公司可谓藏龙卧虎。

盈科现时网罗的不少科技及财经界人才,令他不用操心日常事务。副主席袁天凡是财经高手,董事总经理艾维朗是前电讯管,理局总监,有多年电讯发展及管理经验、主管PCC的米切尔·约翰逊1990年由和记电讯过档卫视至今,是电讯以及电视制作的鬼才。而新近自数码通挖角的伍清华,则负责PCC日常运作。

盈科董事局副主席袁天凡,47岁,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曾任香港联交所行政总裁。1991年底离任联交所行政总裁后,加入盈科。袁天凡是盈科集团多宗收购的策划者及执行人,袁还是李泽楷的“太傅”。袁不懂高科技并不重要,硅谷大公司就有不少高科技的门外汉担任首席执行官之类的要职,他们的长处在于富有管理才能及经验。袁天凡正是这一类才俊。

盈科副主席杜彼得,51岁,毕业于香港大学房屋管理系,是和黄地产前董事总经理。他在盈科主要负责物业策略和基建,目前主要精力放在数码港建设上。

董事总经理艾维朗,48岁,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大学电机系毕业,1992年进入香港电讯管理局工作,任总监一职。艾维朗投身电讯管理局的首要工作是打破香港电讯的垄断局面。他向港府提出了多项影响本地电读垄断市场的政策,包括检讨《电讯条例》以及发出多个PCS牌照,导致本地电讯市场被打破,他也由此获得“电讯业打破者”称号。

执行董事钟楚义,40岁,伦敦大学法律系毕业,有逾10年的财务经验,是盈科的财务总管。

还必须提及的是,这些“打工皇帝”,除可观的工薪外,老板还给他们认股权。如袁天凡与杜彼得各持有盈科认股权0.32亿份,账面利润估值5.3亿港元。钟楚义持有0.28亿份,约值4.7亿港元。艾维朗持有0.16亿份,账面利润约2.26亿港元。

从这些数字,我们不难知道盈科为什么能吸引并留住大腕人才。当然,这不会是唯一的原因。

盈科市值膨胀惊人,业务发展亦非常急速,所以总有人才源源不断地聚集到李泽楷旗下。像米切尔·约翰逊和伍清华的拍档,令世界同业分外关注。

米切尔·约翰逊是李泽楷的校友,不过年长李泽楷许多,现年51岁。米切尔·约翰逊在斯坦福大学电脑工程系获得学位,毕业后走的不是与现老板李泽楷相同的路子,而走的是斯坦福电脑系绝大部分学生所走的那条路——米切尔·约翰逊先后在美国朗读科技、日本NTt及苹果电脑工作,他所创办的netnoir.com,成为最受黑人欢迎的网站。

米切尔·约翰逊甘愿放弃美国的事业来香港发展,“完全因为PCC在亚洲规模最大”,他对记者这样说。

目前米切尔·约翰逊出任盈科高级顾问,负责PCC业务。

伍清华是李泽楷挖解过档的。他原是“数码通”行政总裁,年薪700万港元。伍清华从事电脑及电讯业有25年,先后在NCR和香港电讯工作过,从最初的技术人员升为科技产业界的高级主管。他任香港电讯常务董事期间,主攻手提电话业务,成功占据“市场一哥”的地位。伍清华加盟盈科以后,担任PCC行政总裁,发展宽频上网服务。

据香港税务局资料显示,盈科副主席袁天凡年薪约2500万港元,跻身香港“十大打工皇帝榜”的前列。此外,他拥有价值甚巨的认股权。盈科其他高级成员如艾维朗、杜彼得、胡雪姬、钟楚义等,也都快速进人“打工皇帝”之列。

盈科网罗这一大批大腕人才,当然会引起市场的格外关注。这也是盈科的强大资本,是盈科能赢得投资者齐齐追捧的非凡魔力所在。

感悟:

“自我管理”对于一个商人来说,永远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因为其中包含着一个商人成功的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