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1 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高度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生之路不是一条坦途,而是充满各种挑战和困难,因此成大业者必须自强不息,要有战胜一切的雄心,只有敢于向一切艰难挑战,并做到永不言弃,方才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李嘉诚具有一种坚忍不拔之力,这使得他总是自强不息,勤奋做事,在面对困难时敢于迎难而上,并永不放弃,最终成就了他的伟业。
茶楼小舞台,人生大智慧
李嘉诚忠告:深信事在人为,人生之路在于不断探索,而不是乞灵于迷信。
人情是一种复杂的关系,人的心理很难用法则来规范,但是人心是有着某些共通的,因此追求成功也有大致的法则可以遵循,能够体会出这些法则的人,便是能洞悉人情世故的奥妙的人。
人的眼睛的作用在于发现、洞察世事人性,从中找到为己所用的知识、机会,以便让自己在更高的起点上、宝贵的经验上起步。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人要做好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这八个字,对于有志于经商的人来说尤其是这样。
我们常见这样一种对比:一个大学毕业生来到社会上,往往踌躇满志,自以为满腹经纶,可以大有作为。可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却往往士气锐减,甚至变得消沉起来,因为事实上他的实际能力比不上那些小混混。小混混虽然缺少文化,却富于社会知识,懂得世态人情,而大学生虽然不乏书本知识,却不懂得社会,在人际关系上处于弱势。
李嘉诚由于家庭生活所迫,不仅走向社会很早,而且十分早熟,在还只是个14岁少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体察世事人情了。这可以说是他远远聪明于一般后生之处,也是他一生作为的重要准备。
茶楼是个浓缩的小社会,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也许是泡在书堆里太久的缘故,李嘉诚对于茶楼里的人和事,有一股特别的新鲜感。
李嘉诚喜欢听茶客谈古论今,散布小道消息。他从这里了解了社会和世界上的许多事情。这些事情大部分都是在家中、课堂上闻所未闻的;许多说法,都与先父和老师灌输的那一套大相径庭。世界在李嘉诚面前展现了错综复杂、异彩纷呈的一面。李嘉诚的思维不再单纯得如一张白纸。尽管如此,父亲的遗训刻骨铭心,他在纷纷变幻的世界中并没有迷失自我。
渐渐地,他发现茶楼里的客人各具特色,又各有喜好。言谈举止间,有的显得儒雅风流,有的粗俗不堪,有的则默默无语。
于是,在干好自己手头工作的同时,他开始暗暗观察起每个客人来。
他首先根据各位茶客的特征,揣测他们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等,然后找机会验证。接着他又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看他们喜欢喝什么茶,喜欢什么茶点。
刚开始,他一点也猜不透茶客的情况。但他没有气馁,继续观察,不断总结规律。终于,他发现自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他高兴极了,觉得观察人太有趣了。
后来,李嘉诚对一些常客的消费需要和消费习惯了如指掌。如谁爱吃虾饺、谁爱吃干蒸烧麦、谁爱吃肠粉加辣椒、谁爱喝红茶、谁爱喝绿茶、什么时候上什么茶点,李嘉诚心中都有一本账。甚至一个陌生人来到店里,李嘉诚也能把他的身份、地位、喜好和性情猜出来。
李嘉诚投其所好,又真诚待人,顾客感到特别受尊重,高兴之余,自然乐得掏腰包。
能赢得顾客并能让顾客乖乖掏钱,自然也能获得老板的欢心。于是,李嘉诚更加自觉地训练起了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本事,他因此很快成了一个十分出色的堂倌,并迅速了解了各种人情世故。
此外,茶楼也是一个传播生意信息的场所,李嘉诚从茶客的谈话中暗自学到了许多做生意的诀窍。
就当时而言,李嘉诚训练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本领,主要是为了干好这份得来不易的工作,后来,他这种本领却派上了大用场,成为他了解客户的真实需要,驾驭客户心理的绝招。可以说,若无这项本领,他绝不可能有后来的辉煌。
命运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你付出多少,你想要什么,命运便会给你提供得到它的条件,只不过,这些条件都是隐晦的,需要你去识别。假如你得到一份低贱的工作,你总是抱怨它与你的身份不配,与你的人生追求大相径庭的话,那你什么也得不到,如果你将其作为训练自己的毅力以及培养各种能力的手段,你将大有收获。此时干什么工作并不重要,关键看将来成为什么人。
成功不来,自己过去
李嘉诚忠告:没有命中注定的大富大贵,成功要靠自己去创造。
没有人生来就是成功的,每一个人成功的背后都隐藏着许多故事。
李嘉诚是位传奇式人物,他的名字享誉海内外。他是香港最大的土地拥有者,他的地产、金融、酒店、电力、石油等业务遍布世界各地。《华盛顿邮报》称之为“最富的华人”。他并非继承祖业,也非出身显赫的家业。清贫的家境、苦难的童年、一贫如洗的“打工仔”、“拥有亿元资产的巨富”构成了李嘉诚成长、发展的轨迹。他是如何实现这奇迹般的飞跃的呢?
李嘉诚曾说:“我在创业初期,几乎百分之百不靠运气,而是靠工作、靠辛苦、靠工作能力赚钱。你必须对你的工作、事业有兴趣,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李嘉诚是一个立下决心要打造自己的事业王国的人,他不希望自己人生计划落空。面对人生坎坷,他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靠自己的打拼,定会成为一个强者。在他看来,成大业者必须自强不息,要有战胜一切的雄心,只有敢于向一切艰难挑战,才可能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李嘉诚,1928年7月29日出生于广东潮安县府城(现潮州市湘桥区)北门街面线巷一座古宅的书香世家,父亲李云经是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教师,曾任校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汕头沦陷后,年仅10岁的李嘉诚随父母背井离乡过了两年的流浪生活。1941年,李嘉诚一家辗转来到香港,投奔李嘉诚在香港的舅舅庄静庵。
到达香港后,为了入乡随俗,尽快适应香港的生活,同时也为日后作准备,李云经要求李嘉诚首先“学做香港人”,要尽快攻克广州话和英语这两个语言关。
李嘉诚遵秉父旨,勤学苦练。即使后来因父亲早逝,李嘉诚辍学到茶楼、到钟表公司当学徒,每天10多个小时的辛苦劳作之后,他也从不间断坚持业余学习广州话和英语。工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后,李嘉诚熟练地掌握了这两门语言,为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嘉诚一家到香港不久,香港也被日本占领了,生活的艰苦可想而知。更不幸的是,李嘉诚14岁那年,他的父亲因病去世。
怀着对父亲的承诺和对家庭的责任,身为长子的李嘉诚谢绝了舅父继续供他读书的好意,毅然决然地辍学求职。他要挣钱,要挣好多好多的钱。此时,这个14岁的少年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养活母亲和弟妹,他必须挣钱。从此,李嘉诚稚嫩的双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走上了一条需要不断挣扎、奋斗的人生道路。
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李嘉诚开始到一家茶楼去当跑堂,他每天天不亮就要到茶楼去烧水。白天不停地招呼客人,晚上11点多才能回家,这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太累了。但是,为了生存他只能默默承受。就这样,李嘉诚一天的收入也才勉强可以糊口。当时,正值战乱,物资奇缺,物价飞涨,这使李嘉诚一家人的生活异常艰难。
两年多的茶楼生活,磨炼了李嘉诚吃苦耐劳的品质,同时也使他认识到,要改变自己的贫困命运,就必须去努力奋斗,去闯天下,他立志要出人头地。于是,他辞去了茶楼的工作,来到一家塑胶厂当上了推销员。他不辞辛苦,四处奔波,观察市场,捕捉信息。李嘉诚凭着自己机敏的头脑、得体的语言,一次又一次地赢得客户的信赖,使产品的销量大增。为了弥补自己知识水平的不足,每天深夜李嘉诚都刻苦读书。由于李嘉诚工作勤奋、好学上进,深得塑胶厂老板的赏识,年仅20岁,他即被提升为经理。但是,李嘉诚有更远大的理想,他要成为一个实业家,他要出人头地。于是,李嘉诚不顾老板的再三挽留,毅然辞去了待遇优厚的经理职务,又开始了他的奋斗生涯。
1948年底,李嘉诚租了几间破房子,雇了几个工人,创立了“长江塑胶厂”,主要生产玩具和家庭用品。建厂初期,由于资金少,人才缺,因此,采购、设计、施工、推销都要靠自己。虽然李嘉诚苦心经营,但几年下来,塑胶厂仍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李嘉诚没有灰心,他仍然勤奋地工作,执著地追求着。
50年代后期,通过观察市场,李嘉诚发现,塑胶花在香港市场上特别走俏,而且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塑胶花的需求还会不断增加;在产品外销中,李嘉诚又发现美洲和欧洲也出现了塑胶花热,几乎每个家庭、办公室都要用塑胶花来点缀。可见塑胶花具有很强的市场潜力。于是,李嘉诚决定转而主要生产塑胶花。
1957年,“长江”的塑胶花出厂,投入市场后一炮打响,李嘉诚在香港名声大振。随后,“长江”塑胶花又销往欧美市场,获得了很高的声誉,长江塑胶厂财源滚滚,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厂。这样,一幢新型楼房代替了昔日的几间破厂房,长江塑胶厂变成了“长江实业有限公司”。
当塑胶花给李嘉诚带来巨额利润时,他并没有因自己由一个“打工仔”变成“塑胶花大王”而陶醉。他冷静地分析市场趋势,一方面不断扩大塑胶花的销路,一方面又把目光瞄向了新的目标——房地产。
李嘉诚认为,香港是个弹丸之地,5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不断膨胀,居民的住宅日趋紧张,因此,地产业的前景不可限量。于是,李嘉诚经过长时间的冷静思考,以其超人的胆识,果断地做出了他一生关键性的选择。1957年,李嘉诚在自己工厂附近买下一块工业用地,靠贷款建造了几幢住房和一幢12层的办公大楼,然后出售,收回的钱再用来购地、建房……就这样,李嘉诚的地产业“滚雪球”式地发展着。李嘉诚知道,香港人多地少,地皮永远珍贵,因此他经营房地产不是急于求利,而是按部就班地发展着。这样,到1972年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有限公司已拥有100多万平方米的楼字面积。
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引起了世界经济的衰退,香港地价下跌幅度很大。李嘉诚高瞻远瞩,认为用不了多久香港的地价就会回升,而且很可能出现暴涨。于是,他看准这一机会,以最快的速度用低价购进大量的土地,并十分冒险地用自己6800万港元的私款买下了长江实业有限公司的股票,以此来提高长江实业有限公司的购买力。
不出李嘉诚所料,1979年,香港地价果然开始回升,这给长江实业有限公司带来了成倍的利润。到1981年,李嘉诚已拥有2900万平方米的地盘面积(建筑楼宇的土地面积),成为除香港政府之外的最大的土地拥有者。
李嘉诚以其超人的智慧和胆识,果断行动,孤注一掷,又一次获得了成功。然而,锲而不舍、不断进取的精神,使李嘉诚又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了。
从1977年开始,长江实业有限公司的业务范围就已超出地产生产,开始向多元化和综合化发展。但是,李嘉诚已经不满足于在华资圈子中打转,他的目标瞄向了具有传统势力暂无华人敢碰的英资集团。
周密分析,敢于冒险,雷厉风行,这是李嘉诚的做事风格。
1977年,香港地铁要在中区闹市的遮打站和金钟站上搞兴建招标,许多财团奋起争标。李嘉诚机智地提出兴建优质商业大厦以高价出售,井将商业大厦和地铁工程同步,以便使地铁迅速收回巨额资金的计划,从而使“长实”奇迹般地战胜了英资财团控制的“置地”产业公司,一举夺标。这开华资战胜英资先河之举,使李嘉诚名利双收,由此,李嘉诚得到了汇丰银行等英资集团的信任。
1978年,李嘉诚又购买了老牌英资公司“青洲水泥”40%的股票,使他成了该公司董事局主席。紧接着,他又把自己持有的“九龙仓”1000万股的股权转让给包玉刚,为自己收购和记黄埔打下基础。
1979年9月25日,是李嘉诚事业发展中最重要的日子,也是香港经济史上划时代的一天,这一天,李嘉诚郑重宣布:长江集团从汇丰银行手中购得英资“和记黄埔公司”22.4%的股权。这样,长实集团就成为香港历史上第一家控制英资财团的华资集团。
李嘉诚控制“和黄”开创了华资企业控制英资企业的先例,写下了香港经济史上的重要一页,李嘉诚也成为香港历史上第一位出任英资洋行总裁的华人,这使世人感到震惊。
在李嘉诚领导下的“和黄”连续作战,屡战屡胜。经过12年的苦心经营,到1990年3月,“和黄”已成为香港最大的跨国综合企业公司,主要经营地产、电讯、集装箱码头、能源和零售五大核心业务。其市值高达301.37亿港元,居所有上市公司之首,论其实力,仅次于印刷钞票的汇丰银行。
到如今,李嘉诚已连续多年被评为世界华人首富,连续多年雄居港商首席,以逾600亿港元的身价名列亚洲首富。
成功者之路虽不尽相同,但成功的奥秘无非来自两方面,即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如果个人不努力,机会来了也会跑掉。许多名人在成功路上都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但他们没有消沉,反而更勇敢地面对一切,把苦难化作动力,把坎坷当做是上苍赐予自己机遇前的考验,在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沟沟坎坎后,终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所以当我们遇到艰难困苦时,我们应该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豪气来面对,相信是上苍正在考验自己对生命的忠诚,相信成功是属于自己的权利,这样,我们的人生就一定会一步步走向辉煌。
敢于放弃,从零开始
李嘉诚忠告: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更大的收获。懂得放弃才能保持雄心,实现梦想。
一个真正的商人,是一个懂得取舍的人,是一个知道如何进退的人,是一个可以把握机会的人。
李嘉诚知道,一个人若想要出人头地,就不能安于现状,不能因为做出一点小小的成绩就自我满足。
李嘉诚在五金厂主要是负责推销镀锌铁桶。自从李嘉诚加盟五金厂,五金厂的业务蒸蒸日上,以销促产,产销均步入佳境。老板喜不自禁,在员工面前称李嘉诚是第一功臣。
然而,备受老板器重的李嘉诚,刚刚打开局面就要跳槽。老板心急火燎,提出给李嘉诚晋升加薪,他仍没有回心转意。
李嘉诚去了塑胶裤带制造公司。在现代人的眼里,这是一间小小的山寨式工厂,位于偏离闹市区的西环坚尼地城爹士街,临靠香港外港海域。
那么,这间山寨工厂的魅力到底在哪儿呢?
李嘉诚此举,一是受新兴产业的**,二是塑胶公司老板的怂恿。
20世纪40年代中期,塑胶工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香港作为全方位开放的世界自由贸易港,市面上很快就出现从欧美输入的塑胶制品。塑胶制品易成型,质量轻,色彩丰富,美观适用,能够替代众多的木质或金属制品。塑胶同时又有易老化、含毒性等缺点,但这些缺点,被人们趋赶时髦的风气所湮没。
李嘉诚在推销五金制品之时,就敏感到塑胶制品的巨大威胁。最初,塑胶制品是奢侈品,价格昂贵,消费者皆是富人阶层。但塑胶制品的价格一直呈下降趋势,舶来品愈来愈多,尤其是港产塑胶制品面市,造成价格大跌。李嘉诚清晰地意识到,要不了多久,塑胶制品将会成为价廉的大众消费品。
香港是接受新事物最快的地方,香港没有传统工业,它与世界有广泛的联系,能够迅速地引进适宜在香港发展的产业。最初的塑胶厂屈指可数,但很快成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趋势。
塑胶裤带公司的老板,是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经营者。他靠经营塑胶裤带起家,短短的一年,就开发出10多个产品。香港的塑胶厂愈来愈多,竞争也将愈来愈激烈。老板四处招聘推销员,前后有20多人做过推销,但真正能胜任者寥寥无几。
老板自己也常常出马推销。他到酒店推销塑胶桶时,与推销白铁桶的李嘉诚不期相遇。李嘉诚成了老板手下的败将,酒店更青睐塑胶桶,而不惜废掉进白铁桶的口头协议。
不打不相识。李嘉诚虽败在塑胶公司老板手下,他的推销才能却深得老板赏识。老板认为李嘉诚虽然没有推销出白铁桶,但问题不是他的推销术火候欠佳,而是在于白铁桶本身。老板有意与李嘉诚交朋友,于是约他去喝晚茶,诚心竭力拉李嘉诚加盟。言谈中,李嘉诚表现出对新行业的浓厚兴趣。但他说:“老大(老板)还算蛮器重我,我去他厂做事没多久就走恐不太好。”
“晚走不如早走,你总不会一辈子埋在小小的五金厂吧?看这形势,五金难得有大前途。”
这正是李嘉诚所不愿的。他离开舅父的公司出来找工,只是作为人生的磨炼,而不是作为终身的追求。
虽然李嘉诚满怀歉疚,但他最终还是跳出了五金厂。从五金厂进入塑胶公司,李嘉诚已经多次变换工作。每次变换,李嘉诚都从一个困境跳进另一个困境,但每一次同时又是通向成功的一次跳跃,每跳出一个困境,都是在为独立创业积累经验、铺路搭桥。
进入塑胶裤带公司后,李嘉诚还是干推销员的老本行。
当推销员的日子,李嘉诚每天工作16至20小时,并没有因香港战乱而放弃拼搏。早上9时上班前,他到其他地区发掘新客户。人家喝下午茶时,他继续工作。晚上,他又跑到工厂视察“跟单”。由于工作尽责勤奋,他开始有了自己的熟客。
加盟塑胶公司一年后,老板以营业额计算,派发年终花红,李嘉诚排在第一位,花红高出第二位7倍,连他自己都大吃一惊。
李嘉诚说:“我表面谦虚,其实很骄傲,别人天天保持现状,而自己就老想着一直向上爬。所以当我做生意时,就提醒自己,如果继续有骄傲的心,迟早一定碰壁。”
老板十分赏识李嘉诚的杰出才华,因此,李嘉诚18岁就被提拔为业务经理,统管产品销售。两年后,又晋升为总经理,全盘负责日常事务。
李嘉诚以他的勤奋和聪颖,很快掌握了生产的各个环节。工厂生产势头良好,销售网络也日臻完善,许多大额生意他都是通过电话完成的,具体的事再由手下的推销员跑腿。
李嘉诚成为塑胶公司的台柱,成为高收入的打工仔,是同龄人中的杰出者。他才20出头,就爬到打工族的最高位置,做出了令人羡慕的业绩。
李嘉诚好像应该心满意足了,然而,在他的人生字典中没有“满足”两字。他不满于永远做一个优秀的打工仔。他毅然辞职,老板自然舍不得李嘉诚离去,再三挽留,然而他去意已决。在他谦虚沉稳的外表下,蕴涵的是勃勃雄心,他要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始新的人生搏击。
在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安于现状,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人最终要被时代所淘汰。只有那些懂得放弃,敢于从零开始,勇于去实现人生一次又一次新的搏击的人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才能一步步迈向成功,最终达到事业的顶峰。
面对失败,勇往直前
李嘉诚忠告:人生自有其沉浮,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忍受生活中属于自己的一份悲伤,学会在挫折中抬头,学会在逆境中磨炼自己。
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一颗坚强的心,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不会低头。
在李嘉诚14岁的时候,因父亲辞世,弟妹尚幼,为了生存,母亲设法批发一些塑胶花去卖,每天只能赚到几角钱,根本无法养活一家五口。时局的动**,世态的炎凉,促使了李嘉诚的早熟。
李嘉诚是家中的长子,对母亲非常孝顺,他觉得自己应该放弃学业,帮助母亲承担家庭生活的重负。14岁的孩子,正是充满梦幻、需要父母呵护疼爱的年纪。辍学谋生,对于李嘉诚来说,实在是难以接受的现实。尽管舅父表示愿意资助李嘉诚完成中学学业,接济李嘉诚一家,但李嘉诚仍打算中止学业,遵循父亲的遗愿,谋生赚钱,支撑起这个家庭。舅父未表示异议,他说,他也是读完私塾,10岁出头就远离父母家乡,去广州闯**天下的。原本,外甥李嘉诚进舅父的公司顺理成章。庄静庵未开这个口,舅父的意思李嘉诚心知肚明,他今后必须靠自己,独立谋生。
庄静庵似乎显得太不近人情、太无情无义了。商业社会的冷酷无情对一个少年来说,是一种灾难,但它也催人早熟,对日后的一代巨商李嘉诚来说又未尝不是一种福音。商业社会是现实而又理智的,也许正因为这样,才迫使少年李嘉诚丢掉幻想,把自己逼上了独立谋生的道路,从此开始奋斗拼搏,由一个地位低下的打工仔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了成熟、成功和辉煌。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生活的重压,有些人由于承受不了而失败,有些人则敢于挑战,赢得成功。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迪:我们应该正视并且利用人生的挫折和不幸,甚至应该自加压力,强迫自己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早期的挫折使李嘉诚从小就感受到生活的冷酷,但也同样使他练就了坚忍的性格。
1943年冬,是香港少有的寒冬。日军统治时期,街市本就萧条,再加上寒风彻骨,街上更是行人稀少,一片萧瑟景象。
在这样一个缺衣少食、人人自危的日子,没有人会关注踯躅奔走于大街上的李嘉诚母子。母亲正带着嘉诚沿街挨门挨铺地寻找工作,他们已出来整整一天了,但他们的脸上依然是一片茫然和沮丧的表情。
从酒楼饭铺中不断地飘出阵阵诱人的香味,李嘉诚母子已饿了整整一天,此时在饭香的刺激下,空空的胃腹一阵阵**。“阿诚,饿了吗?阿妈给你买糯米鸡。”母亲看着儿子,心疼地说。其实,她身上只有仅存的几角零钱罢了。
“阿妈,不要,我不饿。”李嘉诚毅然地拒绝了母亲。他明白,如果再找不到工作,莫说糯米鸡,一家人连一日两顿稀粥都没得喝了。母亲看着儿子消瘦的面庞,心里一酸,泪水扑簌簌往下淌,忙侧过脸去。看来,今天是没指望了。
母子俩步履蹒跚回到家,李嘉诚再也没有力气了。他默默地躺在**不愿动,母亲则沉默地把在路上捡的菜叶洗净,准备生火煮粥。正在这时,舅父进来了,带来了一小袋米,并顺便询问了一下一家人的起居饮食,然后转身走了。他早已看出母子俩的疲惫和沮丧,但他什么也没说。
第二天,天刚亮,李嘉诚就起床了。他打算一个人出门找工作,因为他实在不忍心让可怜的母亲再陪自己忍受奔波之苦。
临出门前,母亲说:“你去找潮州的亲戚和同乡,潮州人总是帮衬潮州人的。”母亲说了一串人名地址,他们都曾与李嘉诚的先父有交往。李嘉诚本不愿求人帮忙,但他走遍了大街小巷,问过了一家又一家铺子,都毫无结果,还受尽了白眼冷遇,这深深挫伤了他的自尊。万般无奈之下,他才决定去找一个同乡长辈帮忙,不料,他找到地方一看却是一家倒闭的空店。
他曾听舅父与先父谈商界的事情:日军当道,市景肃杀,生意难续,生意人倒闭的多于开张的。李嘉诚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去银行找工作,扫地、抹灰、泡茶、跑腿,干什么都行。他想,银行是做钱生意的,银行不会没钱,当然不会倒闭。然而,银行怎么会要他这样一个小小少年呢?等待李嘉诚的,仍然是闭门羹。
夜幕降临,李嘉诚拖着疲惫的双腿回到家,找工作的结果一览无余地写在他失意的脸上。母亲却露出难得的笑颜,告诉他:“舅舅叫你上他的公司做工。”
李嘉诚一时愣住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这两天,尽管他已备尝艰辛,但他仍觉得好事来得太快了。母亲替李嘉诚擦干泪水,自己的泪水却夺眶而出,她含泪叮嘱说:“进了舅舅的公司,天天跟钟表打交道,这是一门好技术,日后准能发达。阿诚,你可要好好做,听舅舅的话。”
谆谆教诲间,她瞒住了一个事实。其实,庄静庵并不忍心让外甥小小年纪就独自闯**谋生,他原本就有意让李嘉诚进他的公司。但他担心李嘉诚就这样找到工作太容易,害怕他由此不思自强自立。所以,他有意先让李嘉诚尝尝找工作的苦头,这样才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李嘉诚竟拒绝了。“我不进舅舅的公司,我要自己找工作。”李嘉诚想起父亲的遗言和平日的要强行为,迅速地做出这样的决定。他不想受他人太多的荫庇和恩惠,哪怕是亲戚。
母亲大感意外,直愣愣望着儿子,以为听错了。李嘉诚又果断地重复了一遍。母亲不再吱声,她发现儿子在清高这一点上,太像他的父亲了,并且比他父亲还要倔犟。但同时,她又觉得儿子长大了。
这些天来遭受的种种挫折,并没有把李嘉诚击垮,反而使他产生了一个顽强的信念:我一定要自己找到工作!这充分显示了他独立、自信、倔犟的气质。正是这种永不言败,越挫越勇的气概,促使他一步步走上商界的巅峰。
母亲深为儿子的懂事感到高兴,但在心底确实又不忍心再让儿子因为工作的事饱受艰辛与磨难。她同意李嘉诚再去找一天工作,但事先声明:“事不过三,第三天还找不到,就一心一意进舅父的公司做工。”
有心人,天不负。次日正午,李嘉诚就在西营盘的“春茗”茶楼找到了他的第一份工作,从此开始了他拼搏的人生。
在人生的航程中,每个人都不可能永远平平安安,每个人都会有遇到急流险滩、暗礁风暴的时候。当困难来临时,我们不应退缩,而应坚强地接受,勇敢地面对。只有在一次次的苦难中磨炼自己,提高自己,我们才能拥有更加强健的体魄,才能更好地掌握航向。要坚信,风雨过后,迎接我们的将是一片更加明净的天空。
取长补短,谋求双赢
李嘉诚忠告:抓住机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就能带来双赢的良好局面。
在成功抵御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之后,1998年,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将重点推动高科技和高增值产业的发展,以带领香港走出经济困局。把香港建设成为“国际中医药中心”(“中药港”)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为成为“国际中医药中心”,香港特区政府已制订出一项庞大的10年发展计划。
1999年7月,香港特区政府制定的《中医药条例》获得香港立法会通过。从此,香港所有中医师必须注册,而批发及零售中药材也需领有牌照。随后,香港特区政府根据《中医药条例》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委员会,制定附属条例,使中医注册工作可以顺利展开。
2001年5月,香港中药研究院成立。研究院计划分阶段支持中药的标准化和认证、产品研发、安全评估和药品成效临床科学研究,确保产品品质和成效,提高中药在国际上的认可性。
李嘉诚看好这个机会。他雄心勃勃,与香港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主席郑裕彤联手投资50亿美元打造香港“中药港”。
2003年11月25日,同仁堂集团旗下子公司“同仁堂国际”及其合资公司北京同仁堂泉昌有限公司正式在香港成立。当天,同仁堂集团副总丁永玲表示:“同仁堂将继续积极寻求实力雄厚的战略伙伴,采取更灵活的合资方式和经营模式,实施多元化的经营战略,使同仁堂的业务更加国际化。”丁永玲这番话并非空穴来风,时隔不久,业内就传出“百年老店同仁堂将与香港首富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成立合资公司”的消息。
2003年12月13日,和记黄埔旗下全资子公司和记中药投资有限公司与同仁堂正式签约,双方合资成立“北京同仁堂和记医药投资有限公司”。该合资公司总投资额约为2.39亿美元,同仁堂与和记各占49%的股权,另由同仁堂选定的小企业出资占余下2%的股权。在此项合作中,和记黄埔投入了10亿元人民币。
其实,李嘉诚与同仁堂的合作并不是刚刚开始。早在2000年,同仁堂科技(8069.HK)在香港上市时,李嘉诚就以战略投资者身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同仁堂科技良好的销售业绩促进之后与同仁堂集团的再次合作。
签约的成功,意味着李嘉诚为自己打造“中药港”建立了储备丰富的“原料仓库”。
与内地和台湾相比,香港在中医药方面的基础薄弱,起步也比较晚。而且,李嘉诚打造“中药港”,在制造业方面香港并无现有资源可用,急需在内地寻找可合作的中药企业,使之与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和国际金融中心,以及丰富的国际市场销售经验的优势相结合。
签约的成功,意味着同仁堂迈出了海外投资发展战略的步伐。内地的中医药发展虽然十分成熟,却主要局限于国内市场,设有走向海外,发扬光大。而香港背靠内地,可以借助内地丰富的人才、科研、经验、原材料、产品等资源,成为引领内地中医药走向世界舞台的跳板。
作为有300年历史的同仁堂集团,如今拥有总资产28.8亿元,每年生产中成药1万多吨。到目前为止,同仁堂已取得生产批准文号的中成药品种近千个,常年生产的品种400多个,并能生产24个剂型产品。同时经营各种中药材、中药饮片三千余种,还拥有药用动物养殖场,每年向生产企业提供纯种乌鸡和优质鹿茸。在同仁堂的产品中,安宫牛黄龙、牛黄清心丸、乌鸡白凤丸、大活络丹、国公酒占据着同类市场的大半江山,每年在国内市场的销售额高达上亿元。
无论如何,双方都是重量级的人马,这是一次“门当户对”的婚姻。
2002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为同仁堂制定了10年发展战略,计划利用3~5年时间建立并完善国内、国际比较稳固的销售网络。国内建500家连锁药店,海外建100家连锁药店,实现销售50亿元,初步形成跨国公司的框架;利用5~10年时间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实现销售总额200亿元,使同仁堂中医药集团成为国际传统医药的知名企业。
按照同仁堂国际董事总经理丁永玲的说法,同仁堂的目标就是,“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会有同仁堂。”
“站稳亚洲、迈进欧洲、渗透美洲、开辟大洋洲”是殷顺海为同仁堂制定的海外发展战略。“国际天然药物市场的第一品牌”则是同仁堂发展的终极目标。
当时,同仁堂已经在马来西亚、印尼、澳大利亚、英国、泰国、中国澳门、加拿大、美国等地开办了合资公司和连锁药店。在向海外市场迈进过程中,同仁堂利用“金字招牌”的优势,以品牌作为无形资产入股。在同仁堂与英国和中国香港的合作中,同仁堂仅以品牌参股,就占了25%的股份。而在国内国际开办的这些药店挂在集团名下。
不过,虽然定位国际市场,同仁堂科技的产品主要还是销往内地,外销能力差强人意。2003年前三个季度,同仁堂科技的药品在中国销售了6.16亿港元,在海外仅仅销售了2900万港元。但是,由于中国传统中医药理论与西方现代医学体系存在较大差异,中医药的作用机理无法用现代医学理论来解释。因此,这一直是阻碍我国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道难题。这使得中国中医药长期游离于国际主流医药市场之外。多年以来,国内的中药出口基本以中药材为主,中成药仅占我国出口额的20%~30%。而日本、韩国则凭借发达的中药产业及其技术开发优势,通过对由中国进口的中药材原料进行深加工后,垄断了90%的国际植物药材市场份额。国内的中药多是以健康食品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既拿不到OTC的牌,也无法获得处方药的证书。像三九胃泰等国内知名中药产品,都是贴着“健康食品”的标签远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
中医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资本的介入无疑能够提高中药现代化的研究速度,加快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因此,寻求与国际集团的合作,成为中药产业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步骤。
这样一来,李嘉诚携手“大宅门”,迈入同仁堂,就成为一个极其自然的选择。一个是创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闻名遐迩的中药老字号,一个是财大气粗的香港首富,这桩“门当户对”的医药“联姻”自然成为2004年中国医药行业整个重组并购事件中的一大亮点,让业内人士尤其是中医药界人士无不为此感到精神大振。
同仁堂的一位负责人表示,这是同仁堂近几年“收到”的最大一笔投资。这笔资金的到来无疑将给同仁堂注入新鲜的血液,成为同仁堂事业发展的强劲的助推器。
同仁堂的目标是在6年内,把目前在国内的300多家零售药店扩展至900家,5年内,把目前的10多家海外零售药店增加到100家,使同仁堂成为国际知名中医药企业,并把国内发展成熟的中医药推向国际医药市场。
这与李嘉诚打造香港“国际中医药中心”的初衷不谋而合。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任德权说:“中西方文化在这里(香港)和谐交融,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香港的特殊地位决定了香港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中必然具有特殊的地位,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同仁堂与李嘉诚的和记黄埔的结合,无疑实现了内地与香港中医药的优势互补。同仁堂也将凭借自身在产品、技术及人才等方面的资源背靠李嘉诚这棵有着丰富的国际市场销售经验及雄厚实力的大树,加快向海外扩张的步伐,以香港为跳板,引领中国的中医药走向国际舞台。
任何人都有其优势和擅长的一面,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足的一面。当别人的长处恰好能弥补你的不足,你的长处又恰恰是对方所不具备或不擅长的时候,你们就有了形成优势互补合作的机会。这样的合作可以发挥你和对方的优点。可以想见,当双方将自己的优点尽量发挥出来的时候将会给合作带来怎样积极有利的影响。这样有效的合作无疑能够使双方共谋发展,形成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