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界决定成败。要想获得成功,就一定要有过人的眼光,掌握其中蕴涵的机会,做人之所未做,行人之所未行。李嘉诚拥有过人且独到的眼光,这使得他能够审时度势,把握住市场的脉搏,并能先想一着,先走一步,通过运筹帷幄来处处占领先机,从而让他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中脱颖而出,不断地从一个成功走向下一个成功。
富有远见,伺机而动
李嘉诚忠告:准确而有远见的预测往往决定一个人的成败。
李嘉诚在市场风云中磨砺了几十年,对经商这盘棋总能做到纵横捭阖,气势恢弘,张弛有度。其实少年时期,他就已经表现出了作为一个商人的独到眼光。
在中南钟表公司,李嘉诚从一个泡茶扫地的小学徒慢慢地升为公司属下的高升街钟表店店员。他年少位卑,但生活的境遇使他骨子里有股不屈的傲气,他渴望出人头地,渴望像舅父、像茶楼里遇到的那些大老板一样,干一番大事业。
一旦有了目标,他就义无反顾地去实现它。他把工余时间几乎全用在了学习上。李嘉诚利用自己所学,时刻关注着钟表业的市场信息。经过半年的观察分析,他逐渐形成了自己对钟表业现状和未来的成熟看法。
1946年上半年,香港经济迅速繁荣起来。中南钟表公司的业务也借着这股繁荣的大潮,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重新建立了东南亚的销售网络,港内港外的经销形势蒸蒸日上,营业额呈几何级数迅速递增。庄静庵决心抓住大好时机拓展事业,再筹划办一家钟表装配工厂,然后将中南公司的业务逐步扩展为以自产钟表为主,建立香港的钟表基地。
李嘉诚也看好中南公司的前景,他更为香港经济的迅速繁荣而兴奋不已。李嘉诚站在维多利亚港湾边,眺望着尖沙咀五彩缤纷的灯光,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
经过仔细考虑,喜欢做充满挑战的事的17岁的李嘉诚决定离开中南公司,再一次到社会上闯**。
李嘉诚认为,待在舅父的羽翼下,更容易束缚自己,贪图安逸会磨去自己的斗志。要趁现在年轻,多学一些谋生的本领,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以实现自己做大事的愿望。
临行前,他对庄静庵就香港钟表业的前途做了一番今天看来依然堪称大商家眼光的分析。
李嘉诚认为,瑞士的机械表生产技术炉火纯青,举世无敌。而日本人则避其锋芒,瞄准空当,抢先开发了电子石英表的新领域,并很快占据了中档表市场。
于是,世界钟表市场便形成了这样的形势:高档表市场为瑞士人独霸,中档表市场则为日本人独占。这样,只剩下中低档表市场是可开拓的空当。李嘉诚建议舅父迅速抢占这一滩头。
历史已经证实,后来的香港就正如李嘉诚所预言,以价廉物美的中低档表迎合中下层顾客的需要,成为世界继瑞士、日本外的又一大钟表基地,中低档表生产成为香港的支柱产业之一。
后来,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成为香港钟表业界的巨擘,这其中是否与少年李嘉诚的建议有关联,就无从考证了。但不管怎样,少年李嘉诚的商业眼光已经颇具大家风范确是事实。
李嘉诚离开中南钟表公司后在五金厂做过推销员。在跳出五金厂后,他仍十分感激五金厂老板的知遇之恩,尽管他也为老板立下了不少功劳,但他依然心怀愧疚之情。李嘉诚知恩图报,就像当年他离开舅父的中南钟表公司时一样,也向五金厂的老板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他认为:办企业重要的是审时度势。五金厂要取得发展,只有两条路可走。第一:转行做前景看好的行业;第二,调整产品门类,尽量避免与塑胶制品冲突,占领塑胶制品不能替代的空当。
但是,五金厂老板并没有听从李嘉诚的建议,李嘉诚走后,仍然坚持生产铁桶。结果,不久,危机果然降临,五金厂很快便奄奄一息,濒临倒闭了。老板焦头烂额,后悔不已。
李嘉诚是个重情重义之人。当他获知此消息后,马上专程赶往五金厂找到老板,劝老板立即停止生产镀锌铁桶,转为生产系列铁锁。
原来,李嘉诚一直在关注着五金厂的前途。一来他想要证实自己的眼光是否正确;二来他认为五金厂对自己不薄,而自己跳了槽,心中总有一股歉疚之情,总想找机会报答。
因此,他经常抽空了解五金制品的市场行情。经过一番调查分析之后,他发现还没有哪一家五金厂专门生产铁锁,因此生产铁锁不存在其他行业的竞争。
李嘉诚坚信:生产铁锁稳保红火。李嘉诚进一步指出,为了保证稳步领先,还应制订计划,开发系列铁锁。否则,只要一发现有利可图,其他五金厂就会跟风而上,竞争会很激烈。只有永远先人一步推出新产品,才能稳操胜券。这一次,五金厂老板对李嘉诚言听计从,马上根据李嘉诚的建议组织人力开发系列铁锁。一年后,危机重重的五金厂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赢利丰厚。
这虽然与整个行业的变化形势有关,但李嘉诚的一番忠告可以说起到了关键作用。
后来,五金厂老板再次见到李嘉诚时,欣喜地说:“阿诚,你在我厂里时,我就看出你是个不寻常的后生仔,你将来准会干出大事业!”
的确,李嘉诚凭着他的过人胆识和超人一等的布局商势的头脑,在商界越走越远,最终成为了震撼世界的商业泰斗。
商机在于发现。要在这个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创立自己的事业,就必须拥有敏锐的眼光,以捕捉信息,把握商机。如果你能挖掘出潜藏的商机,做人之未曾做,行人之未曾行,那你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人弃我取,低进高出
李嘉诚忠告:看清形势,选择等待,有时也不啻为做人经商的好计谋。
所渭“审时度势”,这是成大事的经验之一,因为自己所做的事,只有顺应时代潮流的大趋势,才可以成功,而不重视周边环境的人,其结果注定是失败。
市场的脉搏,是精明商人非常注意并善于把握的一个关键点。应该讲,最成功的商战都是紧跟市场而进行的一场智慧之战。
李嘉诚的发迹,是靠地产和股市,他的事业壮大,是一部中小地产商借助股市杠杆急剧扩张的历史。
李嘉诚的作风,一如他是生意场上的豪客。他的生意原则是赌并不是无目的地赌博,而是把握市场脉搏来一个“审时度势”。
“人弃我取,低进高出”是李嘉诚搏击股市的基本原则,他在这方面的实战案例不胜枚举。
天水围之役,是一次典型的“人弃我取,低进高出”战术运用实例。当时,由于港府的“惩罚性”决议,使天水围开发计划濒临流产,众股东纷纷萌发了退出之意。
早就看好天水围发展前景的李嘉诚,从其他股东手中折价购入股权。于是,便催生了嘉湖山庄大型屋村的宏伟规划,长实成了两大股东中最大的赢家。
大型屋村的优点是综合能力强,集居住、购物、餐饮、消遣、医疗、保健、教育、交通为一体,便于集中管理,统一规划。屋村之外,还有相配套的工业大厦及社区服务物业。李嘉诚以开发大型屋村而蜚声港九。20世纪80年代,李嘉诚先后完成或进行开发的大型屋村有:黄埔花园、海怡半岛、丽港城、嘉湖山庄。李嘉诚由此赢得“屋村大王”的称号。
这里显示了李嘉诚避实就虚、人无我有的战略思想。李嘉诚由此成为独树一帜的地产大王。在香港,屋村与李嘉诚之间画上了一个等号。
1978年,港府开始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采取半官方的房委会与私营房地产商建房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建成的房分公共住宅楼宇与商业住宅楼宇两种:前者为公建,后者为私建;公房廉价出租或售予低收入者,私房的对象以中高消费家庭为主。
李嘉诚的大型屋村计划,就是为这类大众消费家庭推出的。
在港岛北岸的中区、东区、西区,每年都有高层住宅楼宇拔地而起,那是祖传地盘物业的业主和地产商收购旧楼拆除重建的,地盘七零八落,很难形成屋村的规模。
兴建大型屋村不难,难就难在获得整幅的大面积地皮。李嘉诚有足够的耐心,他不会坐等机会,他在筹划未来的兴业大计之时,仍保持长实的良好发展势头。
1979年3月,李嘉诚与会德丰洋行大班约翰·马登,合作发展会德丰大厦。4月,与“地主”广生行联手发展告士打道、杜老志道、谢斐道的三面单边物业,建成一座30万平方英尺的商业大厦。
6月,与约翰·马登再次合作组建美地有限公司,集资购入港岛、九龙、新界楼宇物业近20座。7月,与中资侨光置业公司合组宜宾地产有限公司,以3.8亿港元投得沙田广九铁路维修站上盖平台发展权,平台面积29万平方英尺,计划兴建30层高的高级住宅大厦和商业大厦。
同年,长实与美资凯沙、中资侨光,三方合作投资香港(中国)水泥厂(长实、凯沙各40%的股权,侨光占20%)。投资额(其中李嘉诚私人投资10亿港元)创香港开埠以来重工业投资最高记录。该厂地皮面积180万平方英尺,位于新界屯门区,计划年产高杯亏水泥140万吨。该厂于1982年底建成投产。
1980年,长实联营公司加拿大怡东财务与九龙仓、置地、中艺(香港)、怡南实业、新鸿基证券合组联营公司,以13.1亿港元价格,投得尖沙咀西一幅7.1万平方英尺的综合商业大厦,建成的单位,全部出售。
8月,李嘉诚与联邦地产的张玉良家族联手合作,斥资10亿港元购入国际大厦和联邦大厦,5个月后,以22.3亿港元出售,利润达100%以上。
有人问:长实兴建和购得的楼宇,现在为何大部分做出售用途,而少部分做出租用途?李嘉诚说:“这并不违背我们增加经常性收入的原则,因为要决定将楼宇出售或收租,须看时势及环境而定,而现时楼宇价急升,售楼所能获得的利润远比租屋为多,在为股东争取最大利润的前提下,是将建成楼宇出售是的合算。”
1980年11月,长实与港灯集团合组国际城市有限公司上市,共同开发港灯位于港岛的电厂零散旧址地盘。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李嘉诚在地产业的成绩不俗,令人刮目。几年之后,李嘉诚相继推出大型屋村计划,更是轰动一时,全港瞩目。
李嘉诚一面对屋村运筹帷幄,伺机而动;一面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人要两条腿走路方踏实,做生意亦如此。
1981年元月,李嘉诚正式入主和记黄埔任董事局主席。
李嘉诚收购和黄的动机之一,便是它的土地资源。先前,和黄洋行大班祈德尊,已开始在腾出的黄埔船坞旧址的地皮上发展地产,兴建黄埔新村。
祈德尊不谙地产之道,竟未能在这块风水宝地栽活摇钱树。祈德尊下台,韦理主政,仍未如愿把财政黑洞填满,售房不拣时机,便宜了炒家,坑苦了股东。
幸得这幅大型地皮未做满,使李嘉诚有施展的舞台。
李嘉诚酝酿大型屋村已有数年,他仍耐心等待。
1984年9月29日,中国总理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京签订了《中英联合声明》。香港前景骤然明朗,恒生指数回升,地产开始转旺。
年底,和黄宣布投资40亿港元,在黄埔船坞旧址的地盘,兴建包括商业中心的大型住宅区——黄埔花园屋村。
据传媒披露,李嘉诚1981年就已计划推出这一宏伟计划。时值地产**,按当时地价计,和黄需补地价28亿港元。
黄埔花园所用地盘是黄埔船坞旧址。按港府条例,工业用地改为住宅和商业办公楼用地,须补地价。
李嘉诚认为补地价太过于昂贵,遂决定暂缓计划。
李嘉诚有意把与港府的谈判,拖延至1983年的地产低潮,结果,李嘉诚以3.9亿港元获得商业住宅开发权。
李嘉诚的审时度势,一下子节省补地价费用达24亿港元之多。
这样,李嘉诚大大降低了发展成本,屋村的每平方英尺地皮成本不及百元。
屋村计划尚未出台,李嘉诚已狠“赚”一笔,就此一点,已比祈德尊、韦理高出几筹,足见其“超人”之智。
整个黄埔花园,占地19公顷,拟建94幢住宅楼宇,楼宇面积约760万平方英尺,共11224个住宅单位,附有2900个停车位及170万平方英尺商厦。
地产低潮时补地价,地产转旺时则大兴土木,地产**则出售楼宇,由此可见,李嘉诚是一个驾驭时势的优秀骑士。
如何灵活地运作自己的经商计划,当然离不开对商势的把握。商势之变,不可捉摸,常出人意料。所以,李嘉诚善于变通——“审时度势,整体组合”,此为李嘉诚宏观经营理念的具体表现,也显示了他的灵活运作思想。
识时务者,方成大事
李嘉诚忠告:不论做什么生意,必先了解市场的需求预谋制胜,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追上瞬息万变的社会。
成大事者知道只有嗅觉比别人敏锐才能抢先一步得到成功的机会,才能将自己的智慧发展到极致。那些感觉迟钝者则抢不到成功的先机,所以,终生碌碌无为。
李嘉诚指出,精明的商人只有嗅觉敏锐才能将商业情报作用发挥到极致,那种感觉迟钝、闭门自锁的公司老板常常会无所作为。
李嘉诚认为,预谋制胜兵法在今天使用起来应该更为容易和方便,因为现代科技使得信息的传达非常迅速,人们能够很快地掌握最新的事件和新闻,所以,采取预谋制胜把握更大。
20世纪50年代初,李嘉诚在销售过程中特别注重黄金般的信息反馈,他从各种渠道得知,欧洲人最喜欢塑胶花。
在北欧、南欧,人们喜欢用它装饰庭院和房间,在美洲,连汽车上或工作场所也往往摆上一束塑胶花。在前苏联,扫墓时用它献给亡者,表示生命早已结束,但留下的思想和精神是长青的。
于是,从50年代末起,李嘉诚生产的塑胶花便大量地销往欧美市场,获得海外厂商一片赞誉,一时间大批订单从四面八方飞来,年利润也从三五万上升到1000多万港元,直至1964年,塑胶花市场一直旺盛不衰。
从此,李嘉诚得出一条重要的投资秘诀:不论做什么生意,必先了解市场的需求预谋制胜,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追上瞬息万变的社会,他之所以获得巨大的成功,这一重要谋略功不可没。
塑胶花使李嘉诚成为“塑胶花大王”,并让他赚得盆盈钵满。
然而,物极必反。早在李嘉诚开发塑胶花之前,他就预见到塑胶花迎合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只能风行一段时间。人类崇尚自然,而塑胶花无论如何不能取代有生命的植物花。
执全港塑胶业牛耳的李嘉诚,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塑胶花的大好年景还会持续多久?
长江公司拥有稳固的大客户,作为塑胶业的“大哥大”,自然还不愁市场问题。但是整个行业走下坡路,最后走向萎竭,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这样,竞争势必日益残酷。
此外,越来越多的因素在向李嘉诚敲响警钟。
塑胶厂遍地开花,塑胶花泛滥成灾。据港府劳工处注册登记的数据,塑胶及玩具业厂家,1960年为557家,1968年增加到1900家,1972年则猛增到3359家,该行业的就业人员,由1960年占全港制造业劳工总数的8.4%,增加到1972年的13.2%。据估计,该行业的厂家,有半数以上是塑胶花专业厂和兼营塑胶花的。
塑胶花业的兴旺,除它自身的优点外,迎合了人们赶时髦的心理,不能不是其中的主要因素。曾几何时,富人穷人,皆以系塑胶裤带为荣,到后来,渐渐鲜有人问津,人们还是觉得真皮裤带好。
塑胶花何尝不是如此,塑胶花就是塑胶花,不可能完全替代有生命的植物花。李嘉诚从海外杂志上了解到,有的家庭已把塑胶花扫地出门,种植真花。国际塑胶花市场,渐渐向南美等中等发达国家转移,而这些国家,也在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力生产塑胶花。香港的劳务工资与年递增,劳务密集型产业,非长远之计。
香港已出现过几次塑胶花积压,原因一是生产过滥,二是欧美市场萎缩,虽未造成大灾难,更未直接影响长江,却引起李嘉诚高度重视。
李嘉诚早有心理准备,因此,他一叶知秋,见微知著,未雨绸缪。
他的未雨绸缪,亦是不断投资,强化塑胶业的竞争能力,而是顺其自然,采取一种无方而治的态度,让其自兴自衰。
除了那次石油危机,出面解救塑胶原料暴涨危机外,李嘉诚已基本不插手塑胶花事务。
李嘉诚的主要精力放在缔造以地产为龙头的商业帝国,这是他蕴藏于心多年的抱负。与塑胶花相比,后者显得更重要,他实现了他的抱负,舆论给他戴上“超人”的桂冠。
识时务者为俊杰——李嘉诚正是这样一位商界俊杰。
用敏锐的眼光捕捉信息、把握商机。做人之未曾做,行人之未曾行,纵横捭阖,气势恢弘,张弛有度,具备过人的胆识和超人一等布局商势的头脑。那你一定能成为商界的佼佼者。
先放长线,再钓大鱼
李嘉诚忠告:最大的财富一定是时间最久的投资。
经商可分短线投资和长线投资。当然,最大利润的回报源于后者!李嘉诚非常注重自己的投资策略,提出了在必要时刻“舍短取长”的观点,其最大的特点是:宁要大商人式的长线投资不要小商人的短线投资。这倒不是因为李嘉诚看不起小商人,而是因为他摸透投资回报的利润法则——“最大的财富一定是时间最久的投资”。因此他主张“放长线钓大鱼”式的经营战术。
Orange是和黄最为成功的投资典范之一。10年前,和黄注资5亿美元收购Orange发展电讯事业,眼下Orange已位居英国第三大电讯公司,同时为以色列、香港及澳大利亚提供电讯服务。现今,和黄通过出售部分Orange股权取回全部投资成本,故此次的千亿港元交易全为投资利润。
有关收购消息传出后,长实系股价闻风而动。和黄今日收市报港元76.5元,升幅总达9%,连带其控股公司长江实业也获益匪浅,股价自3日前的58元升至今日收市的67.5元,飙升达1成以上。
和黄本是一家老牌英资企业,20世纪80年代初被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收购,组成长和系。在素有“超人”之称的李嘉诫领导之下,和黄致力业务多元化及国际化,迄今已发展成为一个包括港口、电讯、地产、零售及制造、能源及基建五大核心业务在内的综合型跨国企业。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和黄奉行“继续扎根香港,但同时也不排除在海外寻求投资机会”的经营策略,企业国际化进程加快。
1989年,和黄通过收购一家英国电讯公司,涉足英国电讯市场,但却出师不利,处于长期亏损状态。当时和黄在英国推出的CT2电讯服务,名为RAB-BJT(兔子),由于只能打出,不能打人,较同期其他技术逊色,因此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其产品模拟式电话价格迅速下跌,“兔子”只好宣布死亡,和黄也身受重伤,为此撤账14.2亿港元。
其后,和黄又于1994年投资84亿元成立Orange,推出个人通信网络。起初也不被业界看好,唯恐是CT2的翻版,不料后来却渐渐被消费者接受,手提电话的销售不俗。1996年4月,Orange在英国上市,随即成为金融时报指数100的成分股,打破最短日期成为成分股的纪录,同时也为和黄带来41亿港元的特殊赢利,并已收回全部投资。该股份至今虽未有赢利,但股价却比上市时提高了6成多,其市值也由当时的200多亿港元增至2000多亿港元。到1997年,Orange的英国客户突破了100万,成为英国第三大流动电话商。1998年2月,和黄出售4.3%的Orange股份,套现53亿港元;加上今次并购交易所得的220亿港元现金、220亿港元票据,以及650亿港元的德国电讯公司股票,估计和黄在这棵“橙”树上的回报已超过10倍以上。
卖“橙”的成功,是和黄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项交易,引起海内外市场的轰动,也引来无数人的羡慕,大家都想知道和黄集团主席李嘉诚经商的“秘诀”。在卖“橙”的记者会上,李嘉诚讲的一句话或许能给人以启示。他说:电讯业务是未来集团的发展重点,他已知道5年后和黄要做什么。同时,李嘉诚之子、和黄集团副主席李泽钜也谈到,做生意的时间规限是五年、十年,不是一年、两年,长实(长江实业有限公司)有些项目也是七年才有收成。可以说,着眼于未来、善于把握趋势是和黄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和黄集团从事电讯业已有10多年的历史,并非都是一帆风顺,也经历了不少曲折和艰难。在投资英国电讯市场初期,由于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受到海内外证券业的不断批评,甚至有人认为和黄在英国的这项业务到20世纪末都不会有收获。即使是经营Orange,也是历经数年奋斗才有今天的结果。但是李嘉诚凭着对未来趋势的正确分析与把握,坚持不放弃。在市场普遍对该项业务不看好的时候,他曾经亲自出面澄清市场上的传言,表示将继续支持在英国的电讯业务。果然只用了几年时间,和黄集团便从“橙”身上取得惊人的回报。
这种前瞻未来的作风,使李嘉诚的事业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上屡次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功。
20世纪60年代靠经营塑胶花起家的他,在此行业仍如日中天时,毅然出售其业务,改为投资地产业,奠定了他成为巨富的基础。到了90年代中期,李嘉诚又是香港大地产商中最早认识到地产业暴利时代已经过去的人,他在不停地出售手上即将落成的住宅物业的同时,积极向海外电讯业发展。目前,李嘉诚的和黄集团正在全力发展全球电讯市场,除投资英国外,和黄集团还向美国等国家的电讯市场进军。如1997年,和黄斥资24亿多港元,入股美国电讯公司WWC;1999年,和黄又宣布分拆以色列电讯在英美上市。
在完成出售Orange交易以后,和黄集团持有德国最大电讯公司Man-nes-mann10.2%的股权,是目前欧洲最大的流动电话商,其在欧洲的电讯业务将通过该公司发展及经营。在有记者问到出售“橙”之后,和黄集团的环球电讯业务长期发展策略是否有变化时,李嘉诚说,该集团仍会继续进行有关投资,并对其他国家电讯业务感兴趣。他并且表示,长实集团和和黄集团一定会参与高科技,而且可能与香港盈科数码动力合作。其中和黄正寻求发展电子商务,并可能于短期内将之分拆上市。此外,和黄集团的五大核心业务(基建、电讯、地产、进口及零售)表现良好,未来将会继续发展。
同时,这一场欧洲电讯界的收购战,令李嘉诚长和系的股票价值大幅飙升,李嘉诚的财富激增至687亿元。短短1个月,和记黄埔(013)股价已升逾三成六。
10月19日,正好是和黄证实,德国最大手电商Mannesmann(MMN)洽购和黄辖下英国流动通讯公司Orange之日,当日和黄的收市价为71.5元,但昨日已升至97.75元的历史新高,最高更曾见98.25元。
幸运成就不了常胜将军,真正的胜者是会做长线投资的。只看重眼前利益,热衷于短期投资的人永远只能做个朝不保夕的投机者。
先想一着,先走一步
李嘉诚忠告:随时留意身边有无生意可做,才会抓住时机。着手越快越好。遇到不寻常的事发生时立即想到赚钱,这是生意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想做大事就要做别人没想过的事,比别人先走一步。尤其是经商,要扩大自己公司的规模,必须要比别人有创意,不能走别人的老路子。在这方面,李嘉诚做得非常好。
数年前,第二代移动电话面市之初。在官地拍卖会上的李嘉诚突然离席到场外,掏出个大哥大打电话。
当时许多记者追上去,抢拍下这个镜头,次日照片就出现在香港的大小报刊上。许多家报刊还配上了如下妙文:
超人推销有绝招,为和黄的摩托罗拉做广告,并且是不花钱的广告。这么多的记者拍照,这么多的报刊刊登,到哪去找超人要广告费?人们纷纷称李嘉诚广告手段之高妙。
总算有负责的报章,当然也得倚仗记者的拍摄角度好,最后澄清的事实是:依放大的照片,此大哥大非摩托罗拉,恰恰是和黄的竞争对手代理的牌号。此大哥大哪里来的?也许是向旁边人借的,反正超人为下属公司做广告,子虚乌有。
但是李嘉诚善于为自己的产品做广告这一点,却不容否认。
李嘉诚是一个广告大师,一个随心所欲、能在举子投足中完成一个广告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广告大师。兹举凡例如下:
李嘉诚拥有好几款轿车,名车、大众车皆有。
李嘉诚有一部劳斯莱斯,买下已近30年。李嘉诚说,他自己轻易不用,只有陪客才劳驾它代步。
李嘉诚的意思是,坐太名贵豪华的车,恐会使自己贪恋奢侈,忘记勤俭。但是现在,李嘉诚多数是坐日产总统型房车。
李嘉诚开始拥有时,这种房车名气并不大——香港人仍偏执的青睐欧美名车,而认为日本只配生产皇冠、丰田、本田等价廉省油的大众车。
李嘉诚具有名人广告效应,他拥有日产总统型房车,令此车身价大增,香港富豪纷纷选购此车,作为欧美名车的调剂。该车的配额,原少人问津,现在趋之若鹜。
当记者惊奇地发现,原来日产总统型房车为李嘉诚参股的中泰合诚汽车公司代理经销时,不禁瞠目——如此推销术,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敬若神明。李嘉诚的偏宠,救活了一种车的销路。
李嘉诚并没有为总统型房车做一句话的宣传,但他的选择比任何广告更具威力。
精明的商家可以将商业意识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件事中去,甚至是一举手一投足。充满商业细胞的商人,赚钱可以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李嘉诚对隐形广告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
长实集团的赢利大头一直来自楼市。由于楼利滚滚,楼市的竞争异常激烈,楼市广告争奇斗妍。传统的屋村现场广告,均是大幅宣传画和霓虹灯等。李嘉诚别出心裁,在天水围的嘉湖山庄放激光广告。两个大型激光发射器,安装在楼顶,入夜便发射出多组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激光,甚为壮观。
1996年春节,长实集团发展的嘉湖山庄举行丰富多彩的贺岁活动。除了舞龙舞狮这些传统项目,别出心裁花样翻新的是一副挂在大厦外墙的对联,十分瞩目。
该对联宽25英尺、长175英尺,约18层楼高,颜色以红、金为主,象征红运当头、财源滚滚。对联上面写着“嘉湖千家贺新岁,山庄万户庆春风”14个大字,气势磅礴地俯瞰整个天水围区,令整个地区平添不少新春气息,为区内及于春节期间前往天水围区的市民带来好运。这副对联因其奇大而成为春节期间人人争谈的话题。
此外,大年初七,香港公益金与长实举行全港首次新界西北区公益金百万行。李嘉诚、李泽钜、洪小莲、李业广等出席。
年初七是“人日”,李嘉诚特地向采访百万行活动的记者大派红包,每封200港元,出手阔绰。
香港《信报》报道此事说:“李超人每年只象征式收长实董事袍金5000元,但昨天收到‘超人’利是(红包)的记者保守估计也有四五十人,‘超人’支出肯定不止5000元,然则今年‘超人’的董事袍金已一次耗尽!”
春节是中国人的第一大节,此时最容易沟通感情。李嘉诚深谙人们心理,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利用贺岁活动拉近人们的距离,推介嘉湖山庄。
平时给记者派利是有贿赂之嫌,过年派利是天经地义自然大方。取悦记者,实际上也是在通过记者制作广告。
过一个春节,喜庆之中,李嘉诚还赋予了并不显得刻意却实实在在的商业意识,不愧是商界超人。
有人说李嘉诚举手投足皆广告,这未免说得过分了,但要说他善于取得随心所欲的广告效应,应当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这说明,李嘉诚的广告意识已经深入了他的日常言行之中,也表明了一般人与李嘉诚的差距之所在。
李嘉诚取得了别人没有达到的成就,这得益于他善于创意,做到了别人还未想过的事。
凡事能谋于未动,察于未形,处处比别人先想一着,先走一步,想不成功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