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做事,先做人。一个人无论成就多么大的事业,人品永远是第一位,而人品的第一要素就是诚信。对于商海中的人也是一样,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要把“诚信”两个字摆在最显眼的位置上。一个成大事的人,情义是他无形中的资本。做人当讲真情、知道报恩,这是成大事者恪守的人生准则。用真心,动真情,做人不狡猾,不奸诈。这样事业将会走向成功,人生将会亮丽多姿。
信誉第一,永远维护
李嘉诚忠告:信誉、诚实也是生命,有时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以诚为本,才能做大生意,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不是人人都能够做得到的。而李嘉诚一直是这样做的,无论李嘉诚的事业发展到如何庞大,获得的盛誉有多少,他永远也忘不了从事塑胶花生产的岁月。是塑胶花把他引入辉煌事业的大门,坚定他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心;塑胶花使他获得磨炼,积累经验;更使他感悟到诚信才是成功做人与经商的基石。
由于李嘉诚在塑胶业内声誉日隆,实力也日渐强盛,因而被大家推举为香港潮联塑胶业商会主席。潮籍塑胶商在香港可以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潮商的塑胶热中,李嘉诚起到了一定的表率作用,他的成功激励了更多的潮商加入这一行业。李嘉诚在发展自己事业的同时,也不忘给予潮商同行一定的帮助。
此时的李嘉诚越来越热衷于经商,对担任政府或社团公职已没有多大兴趣。不过,他在担任潮联塑胶业商会主席期间,仍尽力而为,不负众望,尤其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至今仍被传为佳话的好事。
1973年,中东战争引发全球性石油危机,香港经济也受到严重冲击,尤其对塑胶行业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
香港的塑胶原料全部依赖进口,石油危机引发原料价格暴涨,从年初的每磅6角5分,一路直线上升,到秋后竟高达每磅4至5港元。塑胶制造业一片恐慌,如临末日。有原料储备的厂家日子还相对好过一些。不少厂家因原料储备不足,一时“无米下锅”,被迫停产,濒临倒闭。
香港的塑胶原料,全部被进口商垄断。
其实,价格暴涨的根本原因,并不在石油危机本身,因为国外塑胶原料的出口离岸价只是略有上涨。原料价格急速上涨的真正原因,主要在于香港的进口商利用生产厂家因石油危机产生的恐慌心理,垄断价格,一致提价,再加上炒家的介入,使价格节节攀升,最终到了厂家难以接受的超高价位。
面对这场关系香港塑胶业生死存亡的危机,身为潮联塑胶业商会主席的李嘉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主动挂帅拯救塑胶业。
其实,此时的李嘉诚已经把经营重点转移到了地产上,而且也收到了相当不错的效益。因此这次塑胶原料危机,对长江的整个事业来讲,影响不会太大。况且,长江公司本身就有充足的原料库存。李嘉诚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出于公德心。他不能眼看着潮籍塑胶商们就这样毁于一旦,更不愿整个香港塑胶业就此走向衰落。在李嘉诚的倡议下,数百家塑胶厂共同建立了联合塑胶原料公司,甚至有不少非潮籍塑胶商也主动加入进来。
要打破进口商的垄断,就只有厂家自己直接从国外进口原料。但单个塑胶厂家由于购货量太小,国外原料商不愿意进行交易。现在由联合塑胶原料公司出面向国外原料商进货,需求量比进口商还大,因此很快便达成了交易,从国外购进了相对便宜的塑胶原料。
购进原料后,再由商会出面协调,按实价分配给各股东厂家。在厂家联盟面前,进口商对原料的垄断不攻自破,不得不自动将价格降了下来。
这样,笼罩全港塑胶业两年之久的原料危机,在李嘉诚的鼎力相助之下,终于烟消云散了。
李嘉诚在这次救业大行动中,还有一个惊人之举。他将长江公司的库存原料匀出了1243万磅,以低于市场价一半的价格救援停工待料的会员厂家。在直接购入国外厂商的原料后,他又把长江本身的配额20万磅,以购入价格转让给了需要量相对较大的厂家。
在危难之中,受李嘉诚帮助的厂家多达数百家。李嘉诚此举真可谓雨中送伞、雪中送炭。他因此也被人们称为香港塑胶业的“救世主”。
李嘉诚扶危济困的义举,为他树立起了崇高的商业形象,他的信誉和声望水涨船高。而这种信誉和声望又回馈了他无穷无尽的生意和财富。
我们且不论李嘉诚是否有更高层次的思想意识,我们只以商论商,李嘉诚此举,无疑已是经商的上乘之作。像李嘉诚这样,救人于危难之中,不但能赢得人缘、信誉及声望,也会为日后创大业赚大钱埋下伏笔。
其实做人就如同经商一样。做人切不可为一己私利,切断他人的退路,不时还应帮人一把。人生活在社会上,与他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要认为没有了他人,自己能活得更好。人有时是需要些度量和精神的。因为风水轮流转,万一哪天灾难落到自己身上呢?
商海沉浮,信义护航
李嘉诚忠告:做人最要紧的,是让人由衷地喜欢你,敬佩你本人,而不是你的财力。
在商海中,要让一个初次见面的人认可你,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需要有非常大的人格魅力,而这个人格魅力靠的就是你的信义。
1957年岁末,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公司总部由新莆岗搬到北角,李嘉诚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厂房分为两处,一处仍生产塑胶玩具,另一处生产塑胶花。李嘉诚把塑胶花作为重点产品。
李嘉诚不惜重金网罗全港最优秀的塑胶人才,不断地推出新样品。可是,因为资金有限,设备不足,严重地阻碍生产规模的扩大。李嘉诚担心陷于前几年的被动局面,不敢放手接受订单。
破“瓶颈”呢?李嘉诚陷于苦恼之中。银行许可的贷款额只能应付流动资金。地产、航运、贸易、工业,都在千方百计努力获得银行的支持,像长江这样的小公司,不敢奢望获得银行的大笔贷款。更何况此时长江塑胶厂所处的行业环境已发生了变化。当初,李嘉诚的塑胶花从塑胶制品家族脱颖而出,一枝独秀。但追风跟潮,是香港产业界的看家本领。很快,香港冒出数家塑胶花专业厂。正像人们不知李嘉诚如何获取塑胶花生产技术一样,李嘉诚也不清楚同业是如何掌握塑胶花“秘诀”的。所以,长江厂只是先行一步,等待它的,将是与同业的公平而无情的竞争。
企业的规模,李嘉诚到亲友中集资招股,筹集的资金用于租赁厂房,添置设备。由于他以前曾赴意大利考察塑胶花,同时对欧洲的企业结构和管理方式抱有浓厚的兴趣。他深知私家企业财力单薄,发展缓慢。他看好股份制企业,他决定分两步走。第一步,组建合伙性的有限公司;第二步,发展到相当规模时,申请上市,成为公众性的有限公司。而这一切都有待于自我财力的发展。
伤透脑筋之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机遇来到他面前。有位欧洲的批发商,来北角的长江公司看样品,他对长江公司的塑胶花赞不绝口:“比意大利产的还好。我在香港跑了几家,就算你们的款式齐全,质优美观!”
他要求参观长江公司的工厂,他对能在这样简陋的工厂生产出这么漂亮的塑胶花甚感惊奇。这位批发商快人快语:“我们早就看好香港的塑胶花,品质品种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而价格不到欧洲产品的一半。我是打定主意订购香港的塑胶花,并且是大量订购。你们现在的规模,满足不了我的数量。李先生,我知道你的资金发生了问题,我们可以先做生意,条件是你必须有实力雄厚的公司或个人担保。”
然而,李嘉诚竭尽努力,没有找到担保人。但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全力争取,这是李嘉诚的性格。
翌日,李嘉诚去批发商下榻的酒店。两人坐在酒店的咖啡室,咖啡室十分幽静。李嘉诚拿出9款样品,默默放在批发商面前。李嘉诚没说什么,认真观察批发商的表情。
李嘉诚的内心太想做成这笔交易了。该批发商的销售网遍及西欧、北欧,那是欧洲最主要的市场。李嘉诚未能找到担保人,还能说什么呢?他和设计师通宵达旦,连夜赶出9款样品,期望能以样品打动批发商。若他产生浓厚的兴趣,看看能否宽容一点,双方寻找变通办法;若不成,就送给他做留念,争取下一次合作。
批发商的目光落在李嘉诚熬得通红的双眼上,猜想这个年轻人大概通宵未眠。他太满意这些样品了,同时更欣赏这个年轻人的办事作风及效率,不到一天时间,就拿出9款别具一格的极佳样品。他记得,他当时只表露出想订购3种产品的意向,结果,李嘉诚每一种产品都设计了3款样品。面对批发商满意的目光,李嘉诚坦承自己没有找到担保人,但李嘉诚的诚恳执著,深深打动了批发商,他说道:
“李先生,你奉行的原则,也就是我奉行的原则,我这次来香港,就是要寻找诚实可靠的长期合作伙伴。互利互惠,只要生意做成,我绝不会利己损人,否则就是一锤子买卖。李先生,我知道你最担心的是担保人。我坦诚地告诉你,你不必为此事担心,我已经为你找好了一个担保人。”
李嘉诚愣住了,哪里有由对方找担保人的道理?批发商微笑道:“这个担保人就是你。你的真诚和信用,就是最好的担保。”两人都为这种幽默笑出声来。谈判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很快签了第一单购销合同。
按协议,批发商提前交付货款,基本解决了李嘉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问题。这一次,是这位批发商主动提出一次付清,可见他对李嘉诚信誉及产品质量的充分信任。
信义是做人之本,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德。人类只有拥有这种品质,才能相互信任,相互交流,从而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交往。信义就是诚实、守信,有道义。不管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生意场上,只要是和人交往。就应该坚持这个原则。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大写的人,一个让人信赖的人,一个让人放心的人。
若要立人,先要立己
李嘉诚忠告:别人宁愿去找信用可靠的人,也不愿意再找他,因为他的不守信用可能会生出许多麻烦来。
没有人喜欢和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做朋友,也从来不会有人喜欢和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来做生意。
李嘉诚的良好声誉和稳健作风,成为著名国际公司的合作对象。他总是能够洞烛先机,利用各种机会与客户建立长期的互惠关系,而不向短期暴利着眼。李嘉诚除了与客户建立平等互利的商业关系外,还十分重视与客户保持真挚友善的个人关系,从而使双方获得深切的了解和紧密的合作。
几年前,李嘉诚决定把他所持有的香港电灯集团公司股份的10%在伦敦以私人方式出售。在计划进行的过程中,港灯即将宣布获得丰厚利润的消息。因此他的得力助手马世民马上建议他暂缓出售,以便卖个好价钱,可是,李嘉诚却坚持按照原定计划进行,李嘉诚很认真地说:“还是留些好处给购家吧!将来再有配售时将会较为顺利。而且,赚多一点钱并非难事,但要保持良好的信誉才是至关重要和不容易的。”
对于这一点,《远东经济评论》的评论家曾经非常精辟地说:
“有三样东西对长江实业至关重要,它们是名声、名声、名声。”
在加拿大投资赫斯基石油之后,李嘉诚的名字在加拿大已家喻户晓,一些与李嘉诚合作的香港乃至国际上的大财团首脑都高兴地说:“我们都很信赖李嘉诚,李嘉诚往哪里投资,我们就往哪里投资。”
一般常理,公司员工总是对老板感恩戴德,认为是老板给了他们饭碗。但李嘉诚却不这么看,他指出,是员工养活公司。
有一件事感人至深。那是70年代后期,香江才女林燕妮为她的广告公司租场地,跑到长江大厦看楼,发现李嘉诚仍在生产塑胶花。此时,塑胶花早过了黄金时代,根本无钱可赚。长江地产业当时的赢利已十分可观!就算塑胶花有微薄小利,对长江实业来说,增之不见多,减之不见少。但却仍在维持小额的塑胶花生产,林燕妮甚感惊奇,说李嘉诚“不外是顾念着老员工,给他们一点生计”。而公司职员也说:“长江大厦租出后,塑胶花厂停工了。不过,老员工亦获得安排在大厦里干管理事宜。对老员工,他是很念旧的。”有人提起李嘉诚善待老员工的事,说:“怪不得老员工都对你感恩戴德。”李嘉诚回答说:“一家企业就像一个家庭,他们是企业的功臣,理应得到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老了,作为晚辈,就该负起照顾他们的义务。”
当有人说:“李先生精神难能可贵,不少老板待员工老了一脚踢开,你却不同。这批员工,过去靠你的厂养活,现在厂没有了,你仍把他们包下来。”这时,李嘉诚急忙解释道:“千万不能这么说,老板养活员工,是旧式老板的观点。应该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大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一个员工都是家庭的一分子。就凭他们对整个家庭的巨大贡献,他们也实在应该取其所得,只有反过来说,是员工养活了整个公司,公司应该多谢他们才对。”
“对我自己来说,股东相信我,我能为股东赚钱则是应该的。我一向这样想:虽然老板受到的压力较大,但是做老板所赚的,已经多过员工很多,所以我事事总不忘提醒自己,要多为员工考虑,让他们得到应得的利益。”
商人皆为利来,只要赚钱。商人不是慈善家,工厂没有效益,关闭是无可厚非的。都说商场是无情的。李嘉诚却化无情为有情,上演一幕幕动人的人情戏。李嘉诚“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的观念给予我们教益,也值得我们深思。
谈到成功的秘诀,李嘉诚最看重的就是一个“信”字。他在对儿子们教育时也反复强调,“要令别人对你信任。不只是商人,一个国家亦是无信不立”。
对于李嘉诚这位30岁就凭自己的努力成为富豪的人来说,商人最重要的素质是“信”。
其实,李嘉诚对事业上的“信”与他对人的“诚”是分不开的,诚信相合,即为“义”。从对子女的教育上最能看出一个人的为人和心中的想法。李嘉诚坦言:“以往百分之九十九是教孩子做人的道理,现在有时会谈论生意,约三分之一谈生意,三分之二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因为世情才是大学问。世界上每一个人都精明,要令人家信服并喜欢和你交往,那才最重要。”
“我经常教导他们,一生之中,最重要的是守信。我现在就算再有多10倍的资金也不足以应付那么多的生意,而且很多是别人主动来找自己的,这些都是因为守信的结果。对人要守信用,对朋友要有义气,今日而言,也许很多人未必相信,但我觉得‘义’字,实在是终身用得着的。”李嘉诚一直都在磨炼李泽钜、李泽楷两兄弟。
有句话说,“沙地里长出的树再怎么扶也扶不起来。”对于经商者来说,如果从小没有养成遵守信用的习惯,那么就不可能取得别人的信任,生意也很难得到发展。李嘉诚曾说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因为他觉得自己不会骗人,不符合中国人所说的无商不奸的标准,但其实正是因为他有信而无奸,所以才做出了全亚洲独一无二的大生意。
“信义”何解?亲力而为
李嘉诚忠告:在我小的时候,母亲就教育我,要学会给予,学会诚实守信,对朋友讲信义。
几千年的中国商业文化认为——无商不奸,但是,这位凭借自己30年奋斗成家致富的人,认为“信”是商人的信条。
1955年,李嘉诚首次开始扩张业务,成立了一家中型工厂,接了几个月的订单,买了新机器,他去租面积2万尺左右的厂房,那家工厂正处于倒闭的边缘。
原厂的一位职工拉住当年的李嘉诚说:“李先生,我很少看见一个年轻人这么努力,这么有礼貌的,我想提醒你的是,在这士美菲路经商的,没有一个是赚到钱离开的,每一家都是失败而回的,我的老板来的时候也是雄心勃勃的,现在却差不多要倒闭了,隔壁那两家也好不到哪里去,恐怕不久也要走上死路了,你年纪轻轻,损失点订金算了。”李嘉诚感激之余,却说:“订单我已经接下了,机器也已经订好了,如果现在不安装设备生产,我将失信于人,我绝对不愿意这样做。”
李嘉诚搬进去后小心经营,也特别勤奋,结果生意很好,开工一个月就已赚到了全年的经营费用,不到一年,隔壁的两家工厂果然倒闭了,李嘉诚把这两家厂也都租了下来,直到在其他地方买了地皮盖了新房子才搬出去。李嘉诚说,等他搬离了士美菲路的时候,好多人都抢着要租那几间厂房。说来也是奇怪,其他人在那里就是做不好。李嘉诚说:“风水这个东西,你要信也可以,但是最终还是事在人为,重要的是自我充实,做好自己的工作,相信很多本来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可以转变为可能,眼光放大放远,发展中不忘记稳健,这是我做人的哲学。”
李嘉诚的事业将他在商业的“信”与他待人的“诚”紧密结合,合成为“义”,对于此,他身边的人感慨良多。
曾经有一个在李嘉诚公司工作了10多年的会计,因为不幸患上青光眼,无法继续在公司上班,而且他早已花尽了额度之内的医疗费,生活面临着极大的困难。李嘉诚关心地询问会计:太太是否具有稳定的工作可以维持家庭生活?他支持他去看病,而且说,如果他的生活不够稳定,他可以担保他的太太在他的公司工作,使这家人不必再为生活奔波。
这位患病的会计经过医生的诊治,退休后定居在新西兰。本来这件事就应该这样结束,但更值得一提的是,每次李嘉诚从媒体上获知治疗青光眼的方法,都会叫人把文章寄给那个会计,希望对他有所帮助。他的行为使会计的全家都十分感动,那个会计的孩子尚处幼年,大概还没到10岁,为了表达全家对李嘉诚的感激之情,孩子自己动手画了一张薄薄的卡片,寄给李嘉诚,礼轻情谊重。由此可见李嘉诚优秀的人品。
李嘉诚在谈到对子女的教育时,他说,在教导子女时百分之九十九应该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即使现在他们长大了,也应该是三分之二教他们如何做人,三分之一教他们如何做生意,因为真正重要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李嘉诚说,在我小的时候,母亲就教育我,要学会给予,学会诚实守信,对朋友讲信义。现在做生意,资金即使高出资产的几十倍也不够,生意是靠别人给你的,世间每个人都是精明的,要学会与别人沟通,让别人喜欢你。世界经济全球化,牵一发而动全局,金融风暴经常发生,要经常提防,信义是最重要的,所以,现在也是一样,“信义”二字是与人交往的准则。遵守信义可以受益终生。因此我经常教导儿子要遵守信义。
李嘉诚很注意对儿子们的早期教育,他严格要求儿子们艰苦朴素、不讲排场,要他们注意树立自己事业上的信誉,恪守承诺,而且他要儿子们为别人着想、不贪图小利、勤劳肯干、务实奉献。
在两个儿子从斯坦福大学毕业之后,他们想在父亲的公司一展拳脚,施展自己的才华,但是被李嘉诚拒绝,李嘉诚说他的公司不需要他们,虽然他的公司有足够的职位,甚至安置20个儿子也够,但是李嘉诚希望他的儿子们自己去闯,自己打下江山,以实践来证明自己的真才实学。他不希望他们未经社会的风雨就直接进入自己的公司,他觉得他们不够格。
兄弟俩明白,父亲是希望他们通过实践,将自己锻造成才。
两人去加拿大发展,后来李泽钜开设了地产开发公司,李泽楷成了多伦多投资银行最年轻的合伙人。在港的李嘉诚也常常通过电话对兄弟俩嘘寒问暖,想要提供帮助。但兄弟俩却总是坚持困难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
当然,李嘉诚也不过是想试探一下,并不是真的要帮助他们。父亲的这一点,是兄弟俩最为熟悉的了。即使真的求父亲帮助解决困难,也是不可能的。这似乎有些冷漠得不近人情,但是兄弟俩一点也不怪他,他们懂得父亲的良苦用心。
在加拿大有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是兄弟俩都一一克服,工作都小有业绩,成为加拿大商场中的佼佼者。
于是,兄弟俩于两年后返回香港,进入李嘉诚的公司工作。李嘉诚非常高兴地说,兄弟俩都非常出色,足以胜任公司里的工作。而且,还向他们传授了一些经验: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名声,将工作放在第一位,宽厚待人,信守承诺,这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看到两个儿子的出类拔萃和卓越的业绩,李嘉诚感到非常欣慰,宣布退休也非常的心安理得。常常有人对兄弟俩赞不绝口,而李泽钜总说:“父亲从小对我们的培养教育是我们最值得感谢的,我们从父亲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怎样成为一个出色的商人,一个赚钱的商人,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怎样做一个正直的商人。”
诚实、正直和善良,虽然不是什么命运攸关的东西,但却是一个人品格的本质所在。这种品质一旦和坚定的目标结合起来,就可以产生无比强大的力量。具有这种品质的人就有力量做善事,有力量去帮助别人,有力量去战胜各种困难和不幸,从而最终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