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4 尊重他人,进退取舍皆自如(1 / 1)

一切成功人士对于别人都会很尊重,不管这个人的身份地位如何。而懂得尊重他人,也是一种为人的高尚品质。我们每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一个真正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必然会以平等的心态、平常的心情去面对所有人,不论他是幸运抑或不幸运、成功还是不成功。李嘉诚就是这样,对于自己的员工,对于自己平时的接人待物都很注意,这既为他赢得了尊重,又为他积累了人缘,何乐而不为?

尊重他人,一视同仁

李嘉诚忠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大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一个员工都是家庭的一员。就凭他们对整个家庭的巨大贡献,他们也实在应该取其所得。所以说,是员工养活了整个公司,公司应该多谢他们才对。

一个老板要想要下属踏踏实实地工作,就必须要做到让下属对自己的企业有一种归属感,不能排斥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对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一视同仁。

李嘉诚曾经归纳出日常管理的九大要点:

1.勤奋是一切事业的基础。要勤奋工作,对企业负责、对股东负责。

2.对自己要节俭,对他人则要慷慨。处理一切事情以他人利益为出发点。

3.始终保持创新意识,用自己的眼光注视世界,而不随波逐流。

4.坚守诺言,建立良好的信誉,一个人良好的信誉,是走向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5.决策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应开阔胸襟,统筹全局。但一旦决策之后,则要义无反顾,始终贯彻一个决定。

6.要信赖下属。公司所有的行政人员,每个人都有其消息来源及市场资料。决定任何一件大事,应召集有关人员一起,汇合各人的资讯,从而集思广益,尽量减少出错的机会。

7.给下属树立高效率的榜样。集中做具体事情之前,应预早几天通知有关人员准备资料,以便对答时精简确当,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8.政策的实施要沉稳持重。在企业内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注重培养企业管理人员的应变能力。决定一件事情之前,应想好一切应变办法,而不去冒险妄进。

9.要了解下属的希望。除了生活,应给予员工好的前途;并且,一切以员工的利益为重,特别在年老的时候,公司应该给予员工绝对的保障,从而使员工对集团有归属感,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从中,我们就不难看出李嘉诚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所在了,而能够做到最后一点更是难能可贵。

李嘉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再加上年少时期历经磨难,艰苦创业,因此最能体会他人的疾苦。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对他影响深远,他认为,大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员工都是家庭的一分子。

在李嘉诚的公司里,曾经有一个工作了10多年的中级会计,因为患了青光眼没有办法继续工作,此时公司规定限度的医疗费用都已用完了,人生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李嘉诚知道后,说了两句话,“第一我再支持你去看病;第二,不知道你太太的工作是否稳定,如果是不稳定的话,可以来这里工作,我可以担保她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你太太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你就不用担心收入和生活了。”

后来那位患病的会计接受了医生的建议,到新西兰退休。事情本来应该就此过去了。然而难能可贵的是,多年来,每当李嘉诚在报章上看到关于治疗青光眼方面的文章,就会叫下属把那些文章寄往新西兰,寄给那位患有青光眼的会计,看看他知道不知道这个消息,知不知道这些新的治疗方法。那个会计的全家都很感动。人们都说商场无情,李嘉诚却化无情为有情,上演一幕幕动人的人情戏。

他说:“管理一间大公司,你不可能样样事情都自己亲力亲为,首先要让员工有归属感,使得他们安心工作。那么,你就首先要让他们喜欢你。”

一位长江实业的司机对采访李嘉诚的记者说;“我们真的很喜欢我们老板,他对我们非常好。他知道公司的公积金投资在外面遇到金融风暴,损失很多,老板填了那笔数,不让员工的公积金受损。”

李嘉诚从不要求员工要为公司效力终身。他总是做一些小事,让员工觉得值得为公司效力终身。他认为,要吸引好的员工,就要给他们好的待遇及前途,及受重视的感觉。他体恤下属,让下属分享利益,使集团拥有更强的凝聚力。比如李嘉诚常常给下属以低价购入长实系股票的机会。其实,如果要计算的话,李嘉诚给予下属额外的利益,比他们因勤奋工作而创造的效益,相差不知多少。就以马世民来说,他在离职前,低进高出长实股票,净赚2500多万。

李嘉诚将下属视为自己的家人,关照其生活。给予他们前途与年老后的保障,可谓是一切以员工利益为重,由此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与凝聚力,为企业更好地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个人想要下属能全心全意为自己服务,那么你一定要让他看到希望所在,这样他才会拼搏向上;你要给予他一定的后备保障,这样他才会免除后顾之忧,一心向前;你要让他感觉到你对他的重视,这样才能让他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更加自信,更加努力。总之一句话:要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他们,使他们愿意为自己服务。商场、人生莫不如此。

尊重别人,以人为本

李嘉诚忠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在哪里都有。千万别伤害了别人的尊严,尊严是非常脆弱的,经不起任何的伤害。

人生在世,谁也不可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中独居,都要与他人相处,希望做一个受人尊重和欢迎的人。要实现这一想法,首先就应该学会真诚地尊重他人。

曾经听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位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顿生怜悯之情,不假思索地将10元钱塞到推销员手中,而后扭头走了。没走几步,他突然觉得这样做不妥,于是连忙返回,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了取笔,希望对方不要介意,还郑重其事地对推销员说:“您和我一样,都是商人。”一年之后,在一次商务活动中,一位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推销商迎上这位商人,不无感激地自我介绍道:“您可能早已忘记我了,而我也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您,您就是那位重新给了我自尊和自信的人。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推销铅笔的乞丐,直到您亲切地对我说,我和您一样是商人为止。”

没想到商人简单的一句话,竟使一个自卑的人树立起了自尊,使一个处境窘迫的人找回了自信,使他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和优势。倘若当初没有那一句充满平等的鼓励话语,纵然给他再多的金钱也无济于事,也不会出现从自认乞丐到自信自强的巨变——这就是尊重的力量。

李嘉诚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更在于他越富有、实力越强,反而越尊重别人。

无论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李嘉诚都诚恳待人,不摆架子,丝毫没有其他大老板的高傲作风。这种平和、善良,让他拥有了好人缘,对生意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在商业世界里,许多人把“有钱能使鬼推磨”奉为圭臬。但是,如果以这种心态去经商,恐怕要碰壁。

其实,经商赚钱只是一个结果,背后隐藏的是如何做人做事的学问。金钱绝对不是万能的,做生意的过程中,与别人打交道,一定要丢掉对金钱的迷信,从尊重、信任出发建立关系、发展业务。李嘉诚认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在哪里都有。千万别伤害了别人的尊严,尊严是非常脆弱的,经不起任何的伤害。

在李嘉诚看来,对待部属的关心应该多于物质的刺激,在物质激励的基础上,用尊重、信任和关系赢得合作。而对待商业伙伴,也要超越资本实力的大小,用一颗平等的心来面对。这样一来,才能让人服气,所到之处游刃有余。

不可否认,经商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但是如果只看到“金钱”,而忽视了人性,那么这样的老板就不算高明。其实,做生意离不开做人,要善于和人打交道,照顾到人的心理、尊严,才能处理好各种关系、赢得订单,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创造更大的效益。

李嘉诚的从商经验是,重视人的尊严,坚持最起码的人际沟通原则,不仅让对方获得更多利益,更要注意在心理上让对方获得被尊重的满足感。对生意人来说,如果有骄傲自大心,那么就应该及时主动调整自己的不良心态,增强自己对人性的洞察力。

做老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不仅要筹划前景,保障员工的生活水准,维护客户的利益,还要照顾好身边每个人的情绪。想做一名众人拥戴的老板,首先要放下身段,学会尊重他人,而不是耀武扬威。

那些会做生意的人,非常善于和别人打交道。你会发现他们总是呈现一副笑脸,不管生意是否做成,甚至为合约而产生不同意见时,他们也总会以笑脸说出其否定的态度。有时对方发脾气,双方不欢而散,他们也会向对方说声“再见”。

由此可见,在经商过程中学会保护别人的面子,才能把人与人的关系处理好,最终做成生意。

事实上,中国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爱面子,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会考虑到自己的面子。“面子”到底是什么东西呢?面子说白了就是尊严。谁都希望自己在别人面前有尊严,被人重视,被人尊重。因此,在与人交往时,既要为自己争得面子,同时也善于给别人留些尊严。

然而,有的商人却不习惯这么做,很少考虑别人的面子问题。他们常喜欢摆架子,我行我素,在众人面前指责别人,而没有考虑到是否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其实,只要多考虑几分钟,讲几句关心的话,为他人设身处地想一下,就可以缓和许多不愉快的场面。

做生意最重要的是“和”,和气才能生财;经商讲究“通”,路子通了,才能财源广进。但是,如果你处处不给人留面子,别人就会对你心存怨恨,也不会顾及你的情面,和你别扭、较劲,暗中堵你的门路。

许多商人自以为有创业的魄力,生意小有成就,就为自己的能力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有见解,有眼光,有口才。他们生怕没有机会表现自己,逮到机会就滔滔不绝,把别人批评得一文不值。有的甚至不惜贬损别人来提升自己,根本就没有“给别人面子”的意识。别人的面子被丢光了,非讨回这口气不可,甚至会和你拼命。其实这种举动是在为自己的祸端铺路,堵自己的生意。

待人接物,仁义忠厚

李嘉诚忠告:长江取名基于长江不择细流的道理,因为你要有这样旷达的胸襟,然后你才可以容纳细流——没有小的细流,又怎能成为长江?只有具有这样博大的胸襟,自己才不会那么骄傲,不会认为自己样样出众,承认其他人的长处,得到其他人的帮助,这便是古人说的“有容乃大”的道理。

每一个人在尊重别人的同时也在尊重自己,做人理当这样,不管是在生意场上还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都应该有一种雅量容人,宽厚待人的气度,这样,别人才会敬佩你,喜欢你。

李嘉诚认为,企业家用人,首先要有“海纳百川”的容才之量。“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企业家要有广阔的胸怀。企业家有容纳人才的心胸,才能吸引人才,任用人才,否则,人才就会离他而去。古言说得好,此处不容人,自有容人处。企业家应善于任用各方面的“能人”,不能搞“武大郎开店”。企业家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手下的人才超过自己的越多,越说明你会培养人、使用人,越能够吸引人才;有众多人才凝聚在你身边,你的事业才会不断发展,成就才会不断扩大。

20世纪70年代初,李嘉诚聘请美国人ErwinLeissner任总经理,之后,又聘请美国人PanlLyons为副总经理。这二人是掌握最现代塑胶生产技术的专家。长实公司董事局副主席麦理思是个英国人,更是一名优秀的经济管理专家,长实与香港本地洋行和境外财团打交道,多由麦理思出面。李嘉诚入主和黄洋行后,提升英国人李察信为行政总裁。李察信离职后,李嘉诚又聘用了另一位英国人马世民任董事行政总裁。在和黄、港灯两大老牌英资集团的旗下,李嘉诚留任的各分公司的董事长、行政总裁多达数十人。李嘉诚说:“我并没有想过用雇用外国人来表现华人的经济实力和华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我只是想,集团的利益和工作确确实实需要他们。”

美国著名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在他的《关爱人》一书中写道:“一个能够从细微处体谅和善待他人的人,一定是一个与人为善的人,必定有很好的人缘关系,这种人缘关系就是他成功的基石。”

盛颂声是辅助李嘉诚从创业到公司发达的劳苦功高的元勋之一。几十年来,盛颂声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为长实的发展、壮大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李嘉诚除了提拔他任长实的董事副总经理外,还委以负责长实公司地产业的重任。当盛颂声举家移民加拿大离开长实时,李嘉诚专门举办了盛大的酒会为他饯行,令盛颂声十分感动。

李嘉诚在处理公司高管人员离职时,还给他们以低价购入长实系股票的机会,让下属分享公司的利益,使得公司拥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据香港税务局公布的1999—2000年度的前10名“打工皇帝”所交纳的薪俸税金额来推算,前10名的“打工皇帝”中,出自李嘉诚旗下企业者就占了4位,其中和记黄埔董事总经理、香港电灯副主席、长江基建副主席、长江实业执行董事霍建宁更是名列“打工皇帝”榜首。李嘉诚给长实系高层经理人士的高薪俸禄,既是“人有所值”的体现,又是“厚待人才”的结果。李嘉诚说过:“长江实业能扩展到今天的规模,要归功于属下同仁的鼎力合作和支持。”熟谙中国传统文化的李嘉诚是真正能够理解“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的。李嘉诚创建巨大商业帝国的过程,充分证明了这样的用人准则。李氏企业集团低于百分之一的人员流失率,就是其企业极强凝聚力的最好证明。

身为亚洲首富的李嘉诚还很注意礼节。一位内地企业家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谈到了他去李嘉诚办公室拜访李嘉诚的经历。那天,李嘉诚和儿子一起接见了他。会谈结束之后,李嘉诚起身从办公室陪他出来,送他到电梯口。更让人惊叹的是,李嘉诚不是送到即走,而是一直等到电梯上来,他进电梯门了,再举手告别,等到门合上。管理着庞大企业的李嘉诚肯定是日理万机,可他依旧注重礼节,亲自送人,没有丝毫的怠慢。这位内地企业家面对着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动情地说:“李嘉诚这么大年纪了,对我们晚辈如此尊重,他不成功都难。”

可以说,一个人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他日后的成功。一个性格良好,宽厚待人的人,别人就喜欢和他交往,喜欢和他共事。我们要想成功,就应该在平时做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忠厚的人,一个宽容的人,一个尊重别人的人,一个虚怀若谷的人。

懂得取舍,换得人心

李嘉诚忠告:要做好生意,最重要的不是积累金钱,而是积累人心。

每一个干大事的人,都懂得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李嘉诚作为一个杰出的领导者,更是把它当做重中之重来处理。

他身体力行,做到事事以考虑别人为先,做到千金面前不忘义,从而建立了良好的人缘,同时自己也因此受益匪浅。李嘉诚在董事酬金上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李嘉诚出任10余家公司的董事长和董事,董事局为他开支优厚的董事酬金。

但李嘉诚20多年来维持不变,只拿5000港元。按现在的水平,李嘉诚万分之一都没拿到。

李嘉诚每年放弃数千万袍金,获得了公司众股东的一致好感。爱屋及乌,大家自然也信任长实系股票。甚至李嘉诚购入其他公司股票,投资者莫不步其后尘,纷纷购入。

李嘉诚是大股东和大户,得大利的当然是李嘉诚。

有公众股东帮衬,长实系股票被抬高,长实系市值大增。

李嘉诚欲办大事,很容易得到股东大会的通过。

对李嘉诚这样的超级富豪来说,袍金算不得大数,大数是他所持股份所得的股息及价值。

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的年度,李嘉诚所持长实、生啤、新王股份,所得年息就共计有12.4亿港元——尚未计他的非经常性收入,以及海外股票的年息。

有人说,一般的商家,只能算精明。唯李嘉诚一类的商界翘楚,才具备经商的智慧。舍利取义,舍小取大,李嘉诚又是其中最最聪明的人。

此外,李嘉诚将长实旗下部分公司私有化的一些做法也充分体现了他见利不忘义的品格。

“私有化”是一个专用名词,是指改变原上市公司的公众性质,使之成为一家私有公司。

根据证券条例的规定,公司上市必须拨出25%以上的股份向公众发售,即使是一家家族性的上市公司,本质上也是公众公司。

公司上市、收购公司以及供股集筹,都被称做“进取”,而将公司私有化,取消其挂牌的上市地位,即是“淡出”。

其实,“淡出”也是一种收购形式,只不过取消挂牌后的私有公司,不能再从社会集资,,也不再具有以小搏大、以少控多的优势。

李嘉诚之所以将部分公司实行私有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李嘉诚所控的长实系集团够庞大了,仅就长实、和黄、港灯三家巨型公司的规模而言,已足以获准浩大的集资计划。因此,将部分公司私有化,并不影响长实日后的集资扩张。

第二,私有化以后的公司,将重新变为不受公众股东和证监会制约监督的公司,因而有利于保守商业秘密,也不必再像公众公司那样向公众公布财务经营状况。

要实行私有化,时机选择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骑牛上市,借熊迟市是大股东选择的最佳时机。道理谁都懂,要真正掌握好时机,并非那么简单;而要显出大度来,避免小股东的怨恨,则更不容易。而李嘉诚实行私有化时,却兼顾了这两点,再一次显示了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1984年,中英就香港前途问题的联合声明签订后,香港投资气候转晴股市开始上扬。1985年10月,李嘉诚宣布将国际城市有限公司私有化,出价1.1港元,较市价高出一成,亦较该公司上市时的发售价高出0.1港元。

对于这种价格,小股东自然是大喜过望,纷纷接受收购。李嘉诚这次提出私有化,正是在牛市之时,付出了较高的收购代价。如果是赶在两年前或等到两年后的熊市之时,再进行私有化,就能够实现低价收购。

对此,有人认为一贯善于把握时机的李嘉诚看走了眼,没有抓住实行私有化的最有利时机。

其实,以李嘉诚多年的商业经验,运筹帷幄的商业技巧和坚实的经济基础,完全可以在股市低潮这种有利的条件下,用超低的价格收归到自己的手中。但他并没有这样做,他充分考虑到了小股东们的不易。他们资金少,赚得的利润也少,这一次竞争也许一下子就把他们置于死地了。他说,我不是没想过借熊退市,但趁淡市以太低的价钱收购对小股东来说不公平。

所以,李嘉诚实行了他们较为满意的收购价格。李嘉诚的这种千金面前不见利忘义的品格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古人有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李嘉诚这种成全他人利益的方法,无疑是得到了人心,所造成的良好影响虽然看不见,但时时处处都可能对他产生良好的作用。许多人自作聪明,将损人利己当成本事,殊不知,懂得照顾别人的利益,才是真正的智慧。

人活在世上不能光顾一己之利。仅把目光停留在个人利益上,而舍不得为别人付出半分半厘的人,最终只能赚得一时小利,而失去长远之大利。如果我们在决定做一件事情之前能想想别人的利益和感受,那么我们会发现我们的道路会因此而越变越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