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卫生的身体被要求以各种方式达于卫生,但卫生的身体不仅仅是不卫生的对立面,其不是天然的存在,需要依据统一的标准,施行一定的操作,以证明身体符合卫生,“人身犹机械,经长期间之运用,必须由专家检查,或修理,或清洁,始能无大损坏,而时生阻碍”[45]。身体检查由此应运而生,并逐渐在近代北京城市中得到普及,检查的标准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身体形塑的共同期许。
较早对身体提出卫生要求并开展身体检查的场所是学校。在学校招考学生时,身体合于卫生是必要的条件。清末京师大学堂招收学生要求“体质强实,并无疾病嗜好者”[46],当时尚未要求对身体的卫生进行证明。在对身体要求更严格的警务学校,就对送来入学的巡捕进行了体格测试,[47]但这是较为特殊的例子。直到1918年,在陆军部军官学校的招生简章上也仅要求“身体强健确无暗疾者”,而未需要相关证明。[48]
20年代,北京的许多大学开始在招生简章中加入身体检查一项,如1923年北京师大的招生简章中,就要求进行体格检验,不合格者不得参加学科考试。[49]北京师大附属中学的招生考试程序亦与大学相同,在1924年的招生过程中,查出患有轻微眼疾的20名新生还须从速医治,痊愈后方准入学。[50]此后,学校招生时须对投考者进行身体检查的现象逐渐普遍,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身体检查成为一个例行程序,如果忽略检查过程中的卫生细节,反而会事与愿违,影响身体的卫生。
1925年,曾有人在《京报副刊》上撰文,披露其在检查身体时遭遇到的不卫生对待:“去年我考北大检验身体的时候,发现一件不可忍受的事情,就是检验眼睛,与检验**的手续。检验**就只有一个人管。十人一班。被检验的,围在他跟前,听他一个个的拉下裤子,摸捻着。一人被检,十人共观。检验一人以后,他并没有洗手消毒,接着就替第二个照样办理。检验眼睛也是这样。那位检验员一双贵手,替这个人摸摸,又替那个人摸摸,绝不洗手,根本上也没有洗手的预备。”[51]
该篇文章道出了身体检查过程中存在的不卫生行为,甚至成为“临时病菌媒介所”,究其原因在于身体检查已经成为大学招生考试的第一道筛选门槛,以至于一天以内检查几百至上千人,无法从容办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卫生的身体已经成为学校招考时的第一要件,学生具备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支持智慧的头脑。日后有人论证身体检查的合理性,认为这是在中国的教育现状下,学龄儿童多而学校供不应求的结果,因此“凡是体质孱弱,将来学无所成贡献于国家民族者,一概屏绝不收”。[52]
到30年代北京各学校采用这种做法已经非常普遍,每年寒暑二假招考新生,均须一律接受身体检查,否则绝无与试的资格。有文章对此提出批评:“在学校方面似乎非此是不合时代的潮流;在学生方面,则以此为应考例行的手续。至其重大意思,关系学生学业的前途,及学生身体的健康,则鲜有顾及的。”[53]明白地道出了身体检查所代表的意义以及其对于学校和投考者的重要性。身体检查的目的在于获得卫生的证明,而身体本身的卫生与否已经不是双方最关心的内容。该篇文章还指出,身体检查之后的矫正工作更值得注意,否则就辜负了这项工作的真义,且浪费金钱和时间。舆论要求将身体检查作为学校日常工作中的例行事务,并及时对于缺点和疾病进行矫治,才能遏止身体不卫生的状况。
1917年教育部鉴于西方各国均对初生婴儿进行检验以重国民体质,拟议制定国民身体章程,在实际工作中从学生入手,聘请医官两名,于暑假后赴各校检验一次。[54]1918年初,教育部为预防传染病制定了《学校防疫办法》十二条和《平日清洁法》八条,通令各公私立学校遵行。[55]到当年3月初派部员前往北京各校考察学生是否健康等情况。[56]但政府主导的身体检查工作在当时并未成为常态,仅是在时疫流行时采取的临时性措施。如京师学务局在某些传染病流行严重的年份,就派出医生逐日分往各中小学校,检验学生身体。[57]此时绝大多数学校的身体检查仍处于空白状态,即便安排检查也多简单敷衍,为此时人批评:“吾国学校未备校医者居其多数,偶时举行体格检查,仅秤秤量量过去一次手续。”[58]
20年代前后,北京一些重视卫生的学校开始将身体检查贯穿到学校的日常事务中。1919年,北京大学就设有体格检查处,定期分科分班对学生施行体格检查。[59]北京师大每年由校医和体育教员对学生施行体格检验。[60]这反映出该校对学生卫生身体的理解由两部分组成,一为健康无病的身体,一为适于体育锻炼的身体。
当时的中小学校开展学生身体检查者尚少,但舆论已为此制定了标准。1924年,《中华教育界》上有文章提出,小学校每年应对儿童检查一次或二次身体,其中对与儿童生长发育关系最密切的身长、体重和胸围最为重视,并定出科学的标准指数以作参考;对于儿童平日的身体,以身体姿势最为重要,要时常检查,分组比较,对姿势不良者及时矫正。[61]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在施行学校卫生工作中走在各校前列,该校聘有校医,每学期均对学生开展身体检查。[62]
直至1930年官方的标准始见出台。当年国民政府卫生部制定了关于学校学生身体检查的相关规则,要求每学年开始时即须进行,检查由专门且有执照的医师施行,学生若检查出身体有畸形或疾病者应予矫治,检查结果须填造统计表册呈报地方主管卫生和教育的机关,并最终汇总至中央。[63]这项规则最终将身体检查确立为学校的常规化工作,并置于政府的控制之下,反映出官方在确保和维护学生身体卫生的工作中所具有的积极态度。
第一卫生区事务所自1925年成立后的11年间,在其办理学校卫生的中小学校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身体检查和矫治工作,并被其他卫生区事务所以及全国的学校和机关奉为典范。在第一卫生区事务所开展的学校身体检查工作中,最典型和最密集的工作是晨间检查,医师、教员和学生都被调动起来参与到卫生身体的形塑过程中,其用意在于“一为检查学生中有无传染病情形,二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之习惯”[64]。1935年,事务所在各学校举行了“晨间检查大会”,让学生互相之间观摩彼此身体,训练学生“日常生活卫生化”[65],以实现对卫生身体的监视。
1933年,北平市社会局组织了卫生教育委员会,将晨间检查工作推行至市立各中小学,其对于晨间检查的身体程序规定甚详,从中可以看到政府对学生身体卫生事无巨细的要求。作为学生必须按照如下规定展露身体的各个部位以验证其合于卫生:
1.预备时间
各校每晨振上课铃后,由级长发口令在教室外按次排队,教员择一光线充足之处背光而立(或坐)以便详细观察各生,事前并说明视察之意义及其重要。
次由级长发“预备”口令,各生随将两袖卷上(越上越好),使两上肢皮肤露出,以备教员易于详细视察,教员在视察时应注意切勿与各生接触,以免传递病菌。
2.开始时间
级长继发“开步走”口令,每生按序走至教员前,面向光而立,并数一二三四五六七等举动。
一举动 该生将露出两臂向前伸展(手背向上),教员随即视察该生之皮肤清洁状况,及有无斑点或皮肤病,并该生手背及指甲内有无泥土及指甲长短等。
二举动 该生将两手背向下翻转,教员随即注意该生手掌上清洁情况。
三举动 该生低头并用两手将头发由颈部向上牵行,教员随即注意该生颈部及头皮上之清洁及有无皮肤病(如白癣、金钱癣、头虱等)。
四举动 该生抬头并用两手将衣领分开,教员随即注意该生颈部及胸廓上部之清洁及有无皮肤病或斑点等。
五举动 该生用两手食指掀开两下眼皮,同时眼球上转,教员随即注意该生眼睑结膜上有无急性炎症分泌物及沙眼性之颗粒等。
六举动 该生放下两手,张口并露出牙齿,教员注意该生口腔内是否清洁,有无牙疾。
七举动 该生续张大口,并使舌向下压迫,同时发“啊”音以便露出咽喉,如仍不能可用竹筷压迫,教员注意该生之喉腔有无炎症,扁桃腺是否肥大。
八举动 视察终了,退归原位。[66]
卫生区事务所要求新生自入学进行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后,每三年复查一次,后来增大强度至每两年一次,1935年时还要求在小学五年级学生中再施行一次,使学生在小学六年中的体检次数达到四次。[67]1932年起,事务所统一规定对中小学生体重和身长实施测量的周期,这对于保证处于成长发育期间的中小学生的身体卫生至关重要。小学生及初中生每月称体重一次,每两个月量坐高和站高一次,高中生每年量身长和体重四次,学生称体重时,只穿内衣单褂裤,一律脱鞋。[68]中小学生在校期间须不断接受各种深度和频率的身体检查,反映出卫生区事务所对身体控制力度的增强,卫生的身体也就在这样密集的干预下得到一再地巩固。
在学生群体之外,工人群体中的身体检查工作也逐步开展,这在卫生区事务所对燕京地毯工厂施行的工厂卫生工作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该厂招收新工人须进行体格检查,患传染病者不得录用,工人入厂后每两年须复检一次。[69]处在生长期的学徒每个月须量身高和体重一次,并检查沙眼一次。[70]对工人中存在的一部分不卫生身体也需要定时检查,以便于工作人员随时掌握患病者的病情发展情况。体弱工人为免因疲劳转成重疾须每数个月检查一次,沙眼患者每二个月或六个月须复查一次。[71]
工人工作的性质有时还与其身体的卫生状态关系密切。如京沪沪杭甬铁路的员工在新录入时已通过身体检查,但在升级或调职时,仍须复验体格,若查出身体出现不卫生的状况则须转调别的工作,如患近视眼病者不宜任司机等职,可以司户内职务,或如患心脏病者不能做粗重工作,可任轻细事务等。[72]鉴于卫生的身体能够保证工作资格、提高工作效率,该铁路的卫生课就以身体检查是否合格关系员工福利和工作效能为由,号召员工自动请验体格。[73]
由于不卫生的身体被拒斥于社会的诸多场所,只有保证身体的卫生才能最大限度地融入社会、参与竞争及开展工作,而身体检查是证明身体卫生的主要手段,因此整个社会对身体检查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1931年,国民政府考试院公布了《应考人体格检验规则》,要求凡参加考试者均须进行体格检验,结果合格与否还须进行榜示。[74]北京的市政机构据此要求参加各种考试的人员均须到医院由正规医师进行身体检查并且合格后方准应考,并为此专门制定了应考人体格检验证。[75]
图7.2 应考人体格检验证
资料来源:《训令直辖各机关准内政部咨为奉令首都普通考试应考人在公立医院机关检验体格准予免费令行饬遵一案令仰知照由》,载《北平市市政公报》,1934(241),16页。
到30年代,身体卫生已成为城市民众获取就学和就业的重要凭证,这使得身体检查成为许多人的自觉选择。1934年,第三卫生区事务所就鉴于不少市民因谋职业或投考学校到该所检查身体,并索取体格检查证明书,因此将收费标准由原来的按普通门诊收挂号费一角,暂行调整为凡需证书者均须缴纳检查费二元。[76]
身体检查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的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这就使得在一些特殊群体中施行身体检查至关重要,如对于孕产妇和婴幼儿的身体检查。但这类人群散居于城市各处,不像学生和工人可以集中于特定的场所,开展检查工作的难度较大,因此这项工作虽然早已引起舆论的关注,但在北京直到30年代前后才开始具体施行。
第一卫生区事务所在1926年试办期间就已设立了保婴会,该会聘请卫生专家和著名医士演讲妇婴卫生,并代为诊察。[77]到30年代中期对婴幼儿的身体检查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事务所依照年龄制定婴儿及学龄前儿童身体检查的周期,规定在一周岁以内者每月应检查一次,二、三岁时每三个月一次,四、五岁时每六个月一次,若因故未能到所检查,则派劝导员前往调查,随时告知按期检查的重要性。[78]1935年,事务所在诊疗所中设立了健康婴儿检查科,每星期开诊一次,第二年儿童健康门诊由每星期二次增至三次。[79]事务所的公共卫生护士在推动妇婴接受身体检查的工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有劝导孕妇按期到诊疗所接受产前检查,以及介绍需要检查或治疗的产妇及婴儿到诊疗所或其他医院办理,工作方法包括地段访视、诊疗所劝导、信函通知等。[80]在地段访视工作中,妇婴工作的数量过半,病人总数亦是最多。[81]
1934年,北平市政府卫生处制定了《孕妇产妇婴儿幼童健康检查办法》,要求市立医院、保婴事务所为孕妇产妇和婴儿幼童专门设立免费的健康检查,发现有病及时治疗。[82]当年在北平市教育局主办的《时代教育》杂志上刊登了婴儿的健康标准,严格按照卫生的要求,制定了详细的数据,号召父母们按此进行儿童的养育。[83]官方将孕产妇和婴幼儿的身体检查纳入行政工作的范围,并就检查标准及办法做了具体规定,切实推动了这类群体的身体卫生。
婴幼儿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其身体能否达到卫生的标准,对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至关重要。婴幼儿由于未到学龄而主要成长于家庭中,对其身体卫生的重视,更多地只能依靠父母的自觉,因此向父母灌输卫生知识能为婴幼儿的身体提供最重要的卫生保障。进行婴幼儿卫生知识宣传的方法,除了常用的讲演、发放宣传小册等,婴幼儿比赛是当时最新颖也是最引人注目的办法。婴幼儿比赛源自国外,父母为自己的孩子报名进行公开竞争,由具有科学知识的专家进行评分,并采用各种类型的测试和检查,以评判婴幼儿的身体。这种比赛能使人们直观地认识到如何以卫生的标准评价婴幼儿的身体状况,并且树立婴幼儿身体的卫生榜样。
在北京,女青年会首先引进婴幼儿比赛并积极倡导和组织。1919年5月,女青年会在北京组织了婴儿比赛,评审团员阵容强大,均是来自协和医院、美以美会医院、长老会医院等医院的专门医师,涉及眼鼻喉科、齿科、中医内科等,并有精神试验和身材测量。[84]1920年,女青年会又组织6个月到6岁的儿童进行比赛,对脑筋、眼、耳、鼻、喉、牙、身材等均详加比较和试验。[85]1925年,女青年会举办了儿童健康大会,第一天的内容即为查验1岁至3岁婴孩的体格。[86]其他的社会团体如清华同学会也曾组织清华毕业生家属的孩童举行比赛会,针对其身体发育、智力强弱及衣服适宜进行评判。[87]
图7.3 国立第一助产学校三十七年度儿童健康比赛会
资料来源:《助产学报》,1948(2)。
市政机构也认识到儿童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提出“儿童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他们的健康同国家的兴衰,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1934年第一次卫生运动大会就将儿童健美比赛会作为重要内容,“是要藉此机会劝导一般作父母的注意婴儿卫生”。[88]比赛分东西南北四区进行初赛,由各医师检查体格并评定分数,共选取36名儿童晋级,其余健康的儿童发给健康证明书;决赛安排在运动大会最后一天的下午在中山公园中山堂举行。[89]儿童健美比赛会的评判员分为三组,一人评判容态,一人检查疾病,一人测量重量、坐高和体重,参赛儿童须经过严格的体格检验,合格者才能参加预赛,不合格者告知家长并指导改善办法。[90]第二次卫生运动大会将儿童健美比赛会改称儿童健美观摩会,注重观摩性,减少竞争性。[91]及格儿童按照以下标准给分:1.伯勒氏比例数五。2.牙齿(整洁)一。3.动作(能立能行)一。4.性情(活泼带笑)一。5.种牛痘(种痘痕迹)一。6.清洁(指甲不染污秽)一。[92]
1936年,教育部和卫生署规定每年5月15日为儿童健康检阅日,儿童健康比赛为检阅日的重要内容。[93]根据《儿童健康检阅日手册》的要求,儿童健康比赛首先要对报名的儿童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证明身体没有缺陷的儿童方得参加比赛。比赛项目分五项,包括快乐、玲珑和壮健等一般情形,皮肤血色,坐、立、行的姿势及标准动作,言语和整洁情形,记分方法根据已制定的体格检查标准;比赛前须进行报章及传单等宣传以期引起社会对于儿童健康的正确观念,比赛结束后须将结果呈报卫生署以为统计之用。[94]儿童健康比赛由社会团体的自觉行动,到政府通过儿童健康检阅日的形式最终将其程式化为一项每年定期举办的活动,反映出社会全体对于儿童健康的重视和对健康比赛形式的肯定。
随着身体检查在社会各个群体中逐渐普及,检验合格的身体都有文本的证明,如体格检验证明书、儿童比赛的健康证明书,还有一些特定的证明应用于特定的人群。1929年卫生局规定,儿童自出生后满三个月至一年,以及六七岁时须各种痘一次,每届种痘完成之后,儿童须到规定地点接受身体检验,由卫生局发给种痘证书,如届期无证书者须再行种痘;曾患天花且复原者,发给天花复原证书;儿童在入学时须呈验种痘证书或天花复原证书,若丢失则须缴费补发。[95]在学校中,经过种痘的中小学生也有种痘成绩证书,以备将来转学或升学作为再种与否的凭证。[96]对妓女群体实行普遍检验后,即出现了妓女检治证,每次检验后将检验日期,以及结果分为健康、治疗、经期停止留客和停止营业五项,注明于上,并加盖医员钤章,当有游客索阅时妓女不得拒绝。[97]进入烈性毒品戒除所的戒毒者,在验明戒绝后发给戒除证明书,一年内还须随时调验,以确保不再复犯。[98]
总之,通过各种形式的身体检查,社会的诸多群体以此证明自身是否拥有卫生的身体,能否获得社会认可的资格。身体检查具有公开的性质,其结果以榜示、竞赛等方式公之于众,或制成各种形式的文本证明在必要的时候出示,个人的身体不再具有绝对的隐私,而是必须展示于社会。身体检查还具有同一的性质,依据一定的标准,卫生的身体被标榜、奖励,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个人的身体不再具有绝对的自主,而是必须服从于社会,接受卫生知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