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无确定年代02(1 / 1)

[112] (明)汪循:《汪仁峰先生文集二十九卷,外集四卷》,卷4,《文集·书》,页236b。

[113] (明)戴廷明、程尚宽等撰:《新安名族志》(合肥:黄山书社,2004),《前卷》,页217—218。

[114] (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25,无页数。

[115] (明)张元忭:《会稽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卷9,《礼书》,页354。

[116] (明)萧鸣凤:《明故奉议大夫南京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徐君墓志铭》,《横山遗集·附录》,收录在钱明编校整理:《徐爱、钱德洪、董澐集》,页92—93。

[117] (清)顾人骥等修、沈成国纂:《上杭县志》(故宫珍本丛刊·122)(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卷9,《人物》,页187b。

[118] 信名为《寄梁郡伯(二)》,见钱明:《〈王阳明全集〉未刊佚文汇编考释》,页217。

[119] 徐邦达著、故宫博物院编:《古书画过眼要录·元明清书法》(徐邦达集·7)(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页969上—970上。

[120] (清)谢延庚等修、贺廷寿等纂:《六合县志》(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8),卷7,《艺文志》,页47a,光绪六年(1880)修、十年(1884)刊本。

[121] 张官倬纂:《棠志拾遗》(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8),卷上,《人物》,页33a—33b。

[122] “中央硏究院”历史语言硏究所校勘:《明实录》,卷146,《武宗实录》,页2847。

[123] 董平编校整理:《邹守益集》(阳明后学文献丛书)(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卷10,《简欧阳南野崇一》,页512。

[124] (明)邵有道修、何云等编:《汀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40)(上海,上海书店,1990),卷17,《词翰》,页346,嘉靖刻本。

[125] 此句有异,见(清)蒋廷铨纂修:《上杭县志》(清代孤本方志选)(北京,线装书局,2001),卷10,《艺文下》,页839,康熙二十六年刻本。

[126] (清)吴颖纂修:《潮州府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44)(北京,中国书店,1992),卷11,《古今文章部》,页1136b,顺治十八年刻本。“阴那山,在县东南八十里,五峰峭拔,形如掌指,其绝处则南望海阳,北望程乡,东南大埔百里之内,群山皆小,唐僧了拳学禅于此,后趺坐而化。”见(明)戴璟、张岳等纂修:《广东通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189)(台南,庄严文化,1996),卷2,《山川》,页33a。

[127] (明)李士淳编撰、钟东点校:《阴那山志》(岭南名寺志系列·古志6)(北京,中华书局,2006),卷3,《题咏》,页58。

[128] (清)吴颖纂修:《潮州府志》,卷6,《人物部·流寓》,页1067c—1067d。

[129] (明)郭春震纂修:《潮州府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44)(北京,中国书店,1992),卷1,《地理志》,页741a。

[130] (清)刘长景修、陈良栋、王骧纂:《会昌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卷8,《公署》,页176—177,同治十一年刊本。

[131] (清)刘长景修、陈良栋、王骧纂:《会昌县志》,卷8,《公署》,页176—177。

[132] (清)蒋廷铨纂修:《上杭县志》,卷10,《艺文上》,页703。

[133] (清)蒋廷铨纂修:《上杭县志》,卷2,《建置志·公署》,页158。

[134] (明)林有年纂修、赵勋校正:《瑞金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12)(台北,新文丰,1985),卷7,《文章类·序记》,页647d—648a,嘉靖刻本;此文又名“祭净众寺和尚文”,见(清)张国英重修、陈芳等纂:《瑞金县志》(台北,江西省瑞金县同乡会,1990),卷10,《艺文志·元明文》,页340a,光绪元年刊本。

[135] (清)张国英重修、陈芳等纂:《瑞金县志》,卷8,《杂志类·寺观》,页655b。

[136] (清)戴体仁等修、吴湘皋等纂:《会昌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卷14,《祠庙》,页361—362,乾隆十六年刊本。

[137] (清)戴体仁等修、吴湘皋等纂:《会昌县志》,卷14,《祠庙》,页360。

[138] 彪蒙书室辑:《明代名人尺牍墨迹》(明代名人尺牍选萃·10)(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页260—263。

[139] (明)秦金:《安楚录》(续修四库全书·史43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卷9,《启劄》,页451c,明刻本。

[140] (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95),卷194,《列传第八十二》,页5142—5143。

[141] (清)夏燮编著:《明通鉴》(台北,世界书局,1962),卷47,《纪四十七》,页1755—1756。

[142] (日)永富青地:《王守仁著作の文献学的研究》,《附录三·“王阳明全集”补遗》,页564—565。

[143] (清)许三礼修:《海宁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卷13,《艺文志上·诗》,页1392,康熙十四年(1675)刊本。

[144] (明)樊维城、胡震亨等纂修:《海盐县图经》,卷14,《人物·流寓》,页1179。

[145] (清)闫士杰等修、王之骥等纂:《龙南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卷12,《艺文志·诗》,页712,康熙四十八年刊本。

[146] (清)姚濬昌修、周立瀛等纂:《安福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卷18,《艺文·杂著》,页1956,同治十一年刻本。

[147] (清)谢旻等监修、陶成等编纂:《江西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史513)(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卷9,《山川三·吉安府》,页316b。

[148] 此文见(明)黄泗:《移易风俗申文》末,见(清)孔兴浙等修、孔衍倬等纂:《兴国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卷16,《明申文》,页651,乾隆十五年刊本。

[149] (清)蒋叙伦等修、萧朗峰等纂:《兴国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卷22,《名宦》,页691—692,道光四年刊本。

[150] (清)陈焯辑:《湘管斋寓赏编》,收入在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四集八辑》(上海,神州国光社,1928),卷2,页106—107。

[151] (清)吴葆仪等修、王严恭等纂:《郧阳县(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卷5之3,《官师·宦绩》,页226b—226c。

[152] 管州《三江徐公赞》:“公同兄三溪公(徐珊)从学阳明夫子。”徐华润编纂:《姚江徐氏宗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硏究所图书馆,1986),卷5,《乡贤像赞》,页15b。

[153] (明)钱德洪《笑亭徐公赞》:“君讳汉,肃夫公子也。学绍箕裘,良知冥契,所与友善者,独阳明夫子一人。”徐华润编纂:《姚江徐氏宗谱》,卷5,页26b。

[154] 《寄希渊》,见吴光等校:《王阳明全集》,卷4,《文录一》,页159。

[155] (清)裴景福:《壮陶阁书画录》,卷10,《明王阳明手札册》,页662b—663a。亦收入在(清)莫绳孙辑:《胜朝越郡忠节名贤尺牍》(明代名人尺牍选萃·第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页187—188。

[156] (清)程嗣章:《明儒讲学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29)(台南,庄严文化,1997),页602d。

[157] 见上海图书馆编:《上海图书馆藏明代尺牍》(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页1—5。

[158] (明)费宏有:《毛贞甫砺斋》诗,《明太保费文宪公诗集》,卷14,《六言古体》,页2a,明嘉靖刊本,傅斯年图书馆藏微卷。

[159] (明)文徵明:《嘉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毛公珵行状》,见(明)焦竑,《国朝献征录》,《都察院八·巡抚二》,卷61,页2603c—2603d。

[160] (明)牛若麟修、王焕如纂:《吴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18)(上海,上海书店,1990),卷44,《人物·才识》,页608—610,崇祯刊本。

[161] 《寄希渊(四)》,见吴光等校:《王阳明全集》,卷4,《文录一》,页159。

[162] 见《明乡贤王御史遗事》,见《兴宁先贤丛书》(香港:兴宁先贤丛书校印处,1958),卷1,《祭文》,页3a。

[163] 见《拟补王性之先生传略》,《兴宁先贤丛书》,卷1,《补传》,页9a。

[164] “(公)冒暑疾作,死于军。阳明哭之恸,如失左右手,解衣为殓,为文祭之。”见(明)刘熙祚修、李永茂纂,《兴宁县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44)(北京,中国书店,1992),卷4,《献纪·崇祀乡贤列传》,页509b,崇祯十年刻本。

[165] 此诗见钱明:《〈王阳明全集〉未刊佚文汇编考释》,页245。

[166] 见(明)罗烗修、黄承昊纂:《(崇祯)嘉兴县志》(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卷7,《寺观·郁秀道观》,页292c,崇祯十年(1637)刻本。

[167] (明)释广宾:《杭州上天竺讲寺志》(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5),卷14,《诗文纪述品》,页7b。

[168] (明)释圆济:《金山集》(天津图书馆孤本秘籍丛书·7)(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9),卷1,页754c—754d。

[169] (明)王恕辑、沈诏增删:《石钟山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75)(济南,齐鲁出版社,2001),卷1,《五言绝句》,页631d,明刻本。此诗刻在下石钟山,在县北一里许。见(清)范之焕等修、陈启禧等纂:《湖口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卷1,《地舆志·山川》,页73;及《地舆志·古迹》,卷1,页144。

[170] (清)范之焕等修、陈启禧等纂:《湖口县志》,卷16,《游览》,页1245—1246。

[171] (清)佚名纂修:《当塗县志补遗》(孤本旧方志选编·18)(北京,线装书局,2004),《诗余》,页647,清抄本。

[172] (清)张海等修、万橚等纂:《当塗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卷5,《山川》,页206。

[173] (清)梁启让等修、陈春华等纂:《芜湖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卷22,《艺文志·诗》,页1484—1485,嘉庆十二年(1807)重修、民国二年(1913)重印本。

[174] (清)梁启让等修、陈春华等纂:《芜湖县志》,卷6,《古迹志》,页407—408。

[175] (明)胡缵宗纂修:《安庆府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185)(台南,庄严文化,1996),卷16,《艺文志》,页519a,旧钞本。

[176] (明)胡缵宗纂修:《安庆府志》,卷16,《艺文志》,页519a。

[177] (明)胡缵宗纂修:《安庆府志》,卷16,《艺文志》,页519a—519b。

[178] (清)段中律等纂修:《青阳县志》,卷6,《艺文志·五言律》,页1169;亦见章贻贤编纂:《德庆三编·章氏会谱》(中国家谱·1B—17)(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硏究所图书馆,1986),卷16,《诗》,页28b,民国八年(1919)铅印本。

[179] (清)段中律等纂修:《青阳县志》,卷6,《封域志·山川》,页127。

[180] 章允贤字号及简历见章贻贤的“按语”,分见于《章氏会谱》,卷16,《诗》,页28b;卷9,《祭文》,页6a。

[181] (明)李开先:《泾野吕亚卿传》,见《李开先全集·闲居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卷9,页734。

[182] (明)罗洪先:《别周龙冈语》,见徐儒宗编校整理:《罗洪先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卷15,页651。

[183]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明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6),卷176,《武宗实录》,页3437—3439。

[184] (清)闵燮等编纂:《繁昌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卷18,《备遗》,页896,康熙十四年(1675)重修刊本。

[185] 阳明有《又次邵二泉韵》诗,而《九江府志》于此诗记云:“王文成公七古一首计八韵,有‘种莲采菊两荒涼,慧远陶潜骨同朽’之句,字径数寸,草书如龙蛇走,末署‘正德庚辰三月廿日阳山人识’。”见(清)达春布修、黄凤楼纂:《九江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卷50,《艺文·金石》,页1113c,同治十三年刊本。

[186] (清)单履中纂修:《铜陵县志》(天津图书馆孤本秘笈丛书·5)(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9),卷16,《艺文下》,页755a,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

[187] 何氏诗云:“千年燕洞碧岩中,攀历烟萝冶兴浓。剧爱名贤诗格好,谪仙重觏拂松风。”(清)单履中纂修:《铜陵县志》,卷16,《艺文下》,页755a。

[188] (清)单履中纂修:《铜陵县志》,卷2,《山川》,页553a;又板桥“去县四十里”,见卷6,《杠梁》,页606a。

[189] 萧燕翼主编:《明代书法》(故宫博物院文物珍品全集·21)(香港,商务印书馆,2001),页174—175。

[190]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15册,页228,原件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

[191] (清)朱成阿修、史应贵纂:《铜陵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卷11,《列传·游寓》,页380,乾隆二十二年(1757)修、民国十九年(1930)刊本。

[192] 萧燕翼主编:《明代书法》,页174—175。

[193] “石屋山,治东北七十里,巉石如屋,阔可三丈,中有石山,雨旸,祷之辄应。”见(清)董谦吉、李焕斗等纂:《新淦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卷2,《舆地志下·山川》,页112,康熙十二年刊本。

[194] (清)董谦吉、李焕斗等纂:《新淦县志》,卷2,《舆地志下·山川》,页112。

[195] 此宫名应为大秀宫,“大秀宫,东四都,厺县四十里,在玉笥山之麓,其上有天王阁,在山腰又有罗浮庵。”见(清)佟国才修、谢锡藩等纂:《峡江县志》(北京,线装书局,2004),卷4,《祠庙》,页122,康熙八年刻本。

[196] (清)佟国才修、谢锡藩等纂:《峡江县志》,卷4,《祠庙》,页108。

[197] “云腾飚驭祠,新旧郡志载在玉笥山元阳峰下,又名云储洞,唐吴世云为吉州刺史,弃官絜家修道元阳峰下,道成,举家飞升。”(清)佟国才修、谢锡藩等纂:《峡江县志》,卷4,《祠庙》,页108。

[198] (清)周树槐等纂修:《吉水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卷31,《艺文·诗》,页2131,道光五年刻本。又“南冈寺,在邑东山,即古孝义寺。”见《寺观》,卷30,页2028。

[199] (清)王谦言纂、黄宽、刘学愉修:《安福县志(下)》(北京,线装书局,2004),卷8,《词翰·诗》,页86—87,康熙五十二年刻本。

[200] (清)刘抃等纂修:《饶平县志》(故宫珍本丛刊·176)(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卷20,《艺文》,页370。

[201] (明)薛侃:《薛御史中离集》(潮州耆旧集)(香港,潮州会馆,1980),卷5,《杨毅斋传》,页74。

[202] (明)薛侃:《杨复斋传》,见《薛御史中离集》,卷5,页75。

[203] (清)周硕勋:《(乾隆)潮州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卷28,《人物·儒林》,页587。

[204] (明)徐用检修:《兰溪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卷6,《古迹》,页527。

[205] (明)董玘著、唐顺之选:《中峰文选》,卷2,《记》,页8b,傅斯年图书馆藏善本。

[206]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02,《列传第九十》,页5327。

[207] (明)汪循:《汪仁峰先生文集二十九卷,外集四卷》,卷3,《外集·书》,页596d—597b。

[208] (明)汪循:《汪仁峰先生文集二十九卷,外集四卷》,卷5,《文集·书》,页248c—250a。

[209] (清)陆心源:《穰梨馆过眼录·续录》(台北,学海出版社,1975),卷5,《元明名人尺牍册》,页1975—1976,光绪十七年(1891)吴兴陆氏家塾刊本。

[210] (明)刘麟长辑:《明支湖先生胡铎》,见《浙学宗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111)(台南,庄严文化,1997),页79c—80c。

[211] “中央硏究院”历史语言硏究所校勘:《明实录》,卷145,《武宗实录》,页2844。

[212] “中央硏究院”历史语言硏究所校勘:《明实录》,卷19,《世宗实录》,页564。

[213] (清)陈焯辑:《湘管斋寓赏编》,卷2,页108。

[214] (清)俞致中等修、汪炳熊等纂:《弋阳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卷13,《艺文·文征》,页1560—1561,同治十年刊本。

[215]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87,《列传第七十五》,页4966。

[216] “中央硏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明实录》,卷1,《世宗实录》,页50—51;及卷8,页295—296。

[217] (明)沈朝宣:《仁和县志》(上海,上海书店,1994),卷12,《寺观·宝界寺》,页194a,嘉靖刊本。又“宝界寺,在艮山门外,梁贞明间建于城中,名翠峰;宋治平间,改今额,移建今所。”见(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文渊阁四库全书·585)(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卷19,《南山分脉城外胜迹·佛刹》,页247b。

[218] 邹显吉编辑:《湖北草堂藏帖》(板桥,艺文印书馆,1975),第一册,《王阳明先生守仁柬》,无页数。

[219] (清)王寿颐等修、王棻等纂:《光绪仙居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人物·儒林》,卷13,页755—756。

[220] (清)张岱:《石匮书》(续修四库全书·史31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卷130,《阳明弟子列传》,页343c。

[221] “中央硏究院”历史语言硏究所校勘:《明实录》,卷26,《世宗实录》,页731。

[222] (明)朱□□辑:《丽泽录》(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集115)(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卷17,页117b,嘉靖三十六年朱氏玄畅新馆刻本。

[223] 萧鸿鸣编著:《八大山人的王室家学》(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页74。

[224] (明)朱谋玮:《藩献记》(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史19)(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卷2,页762c。

[225] (清)英启修、邓琛纂:《黄州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卷3,《古迹》,页134。

[226] (清)王凤仪修:胡绍鼎等纂,王正常续修:《黄岗县志》(《故宫珍本丛刊》第133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卷16,《艺文志·古文下》,页427。

[227] (清)英启修,邓琛纂:《黄州府志》,卷3,《古迹》,页134。

[228] 梁钟亭等修,张树梅等纂:《续修清平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秩官篇·历代秩官》,页618。

[229] 此序收录(明)何春:《观善岩记》后,见(清)李祐之等修、易学实等纂:《雩都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卷14,《纪言·记》,页806,康熙元年刊本。

[230] (清)李祐之等修、易学实等纂:《雩都县志》,卷1,《舆地·山川》,页109。

[231] (清)李祐之等修、易学实等纂:《雩都县志》,卷9,《乡贤·理学》,页523。

[232] (清)邵友濂修、孙德祖等纂:《余姚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卷23,《列传十二》,页615a,光绪二十五年(1899)刊本。

[233] (清)邵友濂修、孙德祖等纂:《余姚县志》,卷23,《列传十二》,页615a。

[234] (清)刘权之修、张士范等纂:《池州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卷46,《儒林》,页2424—2426,乾隆四十三年(1778)刊本。

[235] (清)段中律等纂修:《青阳县志》,卷4,《人物志·理学》,页612。

[236] (清)张培仁等修、李元度纂:《平江县志》,卷55,《艺文志·金石》,页44a—44b,清同治十三年(1874)至光绪元年(1875)刊本;亦见(清)卞宝第、李瀚章等修;郭嵩焘、曾国荃等纂:《湖南通志》(续修四库全书·史66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卷287,《艺文志43·金石29》,页456上,清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

[237] (清)张培仁等修、李元度纂:《平江县志》,卷55,《艺文志·金石》,页44a—44b,清同治十三年(1874)至光绪元年(1875)刊本;亦见(清)卞宝第、李瀚章等修;郭嵩焘、曾国荃等纂:《湖南通志》(续修四库全书·史66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卷287,《艺文志43·金石29》,页456上,清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

[238] (清)莫绳孙辑:《胜朝越郡忠节名贤尺牍》,页189。

[239] (清)裴景福:《壮陶阁书画录》,卷10,《明王阳明手简三通》,页664a—664b。此文真迹影本收入在陶贞白、丁念先选辑,《明清名贤百家书札真迹》,(台北,陶贞白发行,1954),卷上,页26—30,但有缺页。

[240] 鲁燮光手辑:《越贤赤椟存真》(清代稿钞本·1辑31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页123。

[241] (清)裴景福:《壮陶阁书画录》,卷10,《明王阳明手简三通》,页663b—664a。此文真迹影本收入在陶贞白、丁念先选辑:《明清名贤百家书札真迹》,卷上,页23—25,有缺页。

[242] (明)赵善政:《宾退录》(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卷3,页19。

[243] 此文见(明)李堂:《堇山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44)(台南,庄严文化,1997),《附录》,页339c—339d,嘉靖刻本。

[244] 见(清)朱彝尊编:《明诗综》(文渊阁四库全书·1459)(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卷29,页751a。

[245] (清)陈焯辑:《湘管斋寓赏编》,卷2,页106。

[246] “王华《礼经大义》、《诸书杂录》二十卷、《垣南草堂稿》十卷、《龙山稿》十五卷。”见(清)邵友濂修、孙德祖等纂:《余姚县志》,卷17,《艺文上》,页330c。

[247] “嘉靖甲申,升刑部右侍郎,详慎刑辟。丁亥,以大狱免官归,未尝略有怨怼。日事田园,闭户著书,足迹不至公门。”见(明)黄绾:《东瀛王公启神道碑铭》,见(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46,《刑部三·侍郎》,页1931d。

[248] (明)孙升:《仲兄尚宝司卿仲泉先生行状》记云:“生而聪慧,七岁时,塾师面授千言,顷成诵,阳明王公在座,奇之,赠以诗词。”《孙文恪公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99)(台南,庄严文化,1997),卷5,页675b。

[249] “王守仁抚江西归,率同县之士七十余人往师之,由是乡闾教泽浃行。”(清)孙仰唐编纂:《余姚孙境宗谱》(中囯家谱·2B—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硏究所图书馆,1986),卷4,《丛谈录》,页数不清。

[250] (清)莫绳孙辑:《胜朝越郡忠节名贤尺牍》,页185。

[251] (明)张元忭:《云门志略》(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卷5,《皇明诗》,页281,万历二年(1574)刻本。

[252] (清)王建中等修、刘绎等纂:《永丰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卷35,《艺文·书》,页2413—2414,同治十三年刻本。

[253] 吴可为整理:《聂豹集》,见《阳明后学文献丛书》(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卷8,页233。

[254] (明)董谷纂修:《续澉水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20)(上海,中国书店,1992),卷9,《艺文·诗》,页561a,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255] (明)王缜:《梧山王先生集》,《序上》,页1a—6a,清光绪四年(1878)凤林重刊本,傅斯年图书馆藏。

[256] (明)黄佐纂:《广东通志》(东京,高桥情报株式会社,1988),卷62,《列传·人物九》,页16a,嘉靖四十年(1561)刊本。

[257] 《题赠梧山出使安南便省》,见(明)王缜:《梧山王先生集》,《赠言》,卷20,页21b。

[258] (清)裴景福:《壮陶阁书画录》(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1),卷10,《明王阳明论良知书卷》,页660a—661b。

[259] (清)裴景福:《壮陶阁书画录》,卷10,《明王阳明书唐律卷》,页661b—662a。

[260] 徐华润编纂:《姚江徐氏宗谱》,卷7,页14b。

[261] 徐华润编纂:《姚江徐氏宗谱》,卷数不清,《道二公下》,页南11a。

[262] (明)林富、黄佐纂修:《广西通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187)(台南,庄严,1996),卷26,《书院》,页343b—343c,嘉靖十年(1531)序刊本;亦见(清)汪森编:《粤西文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46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卷29,页161d—162b。

[263] (清)郝浴修、王如辰、廖必强等纂:《广西通志》,卷35,《艺文志》,页122b,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刊本。

[264] 《牌行南宁府延师设教》,见吴光等校:《王阳明全集》,卷18,《别录十》,页634。

[265] 《牌行委官季本设教南宁》,见吴光等校:《王阳明全集》,卷18,《别录十》,页635。

[266] (清)裴景福:《壮陶阁书画录》,卷10,《明王阳明手简三通》,页663a—663b。

[267] (清)邵友濂修、孙德祖等纂:《余姚县志》,卷23,《列传九》,页585b—585c。

[268] (明)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卷2,《儒硕·明》,页80c—80d。

[269] (清)吕肃高修、张雄图纂:《长沙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卷46,《艺文志·七古》,页1271b,乾隆十二年(1747)刊本;“龙逢”二字又作“太初”,见(清)王元凯续修、严鸣琦纂,《攸县志》,卷49,《艺文·七古》,页3b,清同治十年(1871)刊本,傅斯年图书馆藏。

[270] (清)吕肃高修、张雄图纂:《长沙府志》,卷28,《人物》,页766b。

[271] 《龙诰传》,见(清)王元凯续修、严鸣琦纂:《攸县志》,卷49,《艺文·传》,页7b—8b。

[272]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18册,《行书良知说四绝》,页44—45,此书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273]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65,《道御史》,页2860a。

[274] 见(明)文章修、张文海纂:《增城县志》,卷8,《流寓传》,页266。钱明:《〈王阳明全集〉未刊佚文汇编考释》,页234。钱明记载此信出处有误,并非收在《广东通志》卷42《艺文》,而是卷30《政事志三》。

[276] (明)袁宏道辑、丘兆麟补:《鼎镌诸方家汇编皇明名公文隽》(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总集330)(台南,庄严文化,1997),卷2,页578c—579b,明刻本。

[277] 见(清)张英、王士祯等奉敕纂:《御定渊鉴类函》(文渊阁四库全书·989)(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卷291,《人部五十·隐逸六》,页527d—529d;(清)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台北,鼎文书局,1988),卷274,《学行典·隐逸部·艺文二》,页711。

[278] 见(明)袁宏道辑、丘兆麟补:《鼎镌诸方家汇编皇明名公文隽》,卷2,页579b。

[279] 关于杨一清入阁的过程与阳明间的关系,请见本书《余论》。

[280] 收入在《三悟真诠》,澳洲国立大学藏,无页数,此书由张永堂师影印赠送;又收入在刘永明主编:《三悟》(增补四库未收术数类古籍大全·第二集·占侯集成·2)(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页757,抄本。括号内为另一版本,见《三悟集序》,页27,抄本,傅斯年图书馆藏有微卷,与前面两种最大的不同是此书附录为《风云集》。

[281] “王文成公守仁礼闱落第,卒业南雍,从尹游,共寝处百余日。尹喜曰:‘汝大聪明,第本贵介,筋骨脆,难学我。我从危苦坚耐入道,世人总不堪也。虽无长生分,汝其以勋业显哉。’文成怅然。”见(明)彭辂:《尹蓬头传》,《冲溪文集》(台南,庄严文化,1997),卷18,页234d—236b。

[282] (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25,无页数。亦见徐邦达著、故宫博物院编:《古书画过眼要录·元明清书法》(徐邦达集·7)(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页976。

[283] (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25,无页数。

[284] 《郡志列传》,《薛御史中离集》,见《潮州耆旧集》(香港,潮州会馆,1980),卷4,页45c。

[285] (清)黄本骥编、蒋瓖校,《明尺牍墨华》(丛书集成续编·集155)(上海,上海书店,1994),卷1,页293c—294a,清刻本。

[286] (清)侯铃修、欧阳厚均纂:《安仁县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卷8,《职官·政绩》,页217d。

[287] 见饶宗颐编集:《潮州志汇编》(香港:龙门书店,1965),《艺文志·子部》,页1180。

[288] (明)郭春震纂修:《潮州府志》,卷7,《人物志》,页833b。

[289] (清)应先烈修,陈楷礼纂:《嘉庆常德府志》(湖湘文库)(长沙,岳麓书社,2008),卷44,《列传隐逸》,页600。

[290] (清)应先烈修,陈楷礼纂:《嘉庆常德府志》,卷44,《列传·隐逸》,页600。

[291] (清)严辰等纂修:《桐乡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卷1,《疆域上·石门镇》,页41,光绪十三年(1887)刊本。

[292] (明)鲁点编:《齐云山志》(中国道观志丛刊·10)(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卷4,《五言古诗》,页363,万历二十七年刻本。又“留云岩,在华林坞。”见卷1,《山水》,页74。又《齐云山志》云:“王阳明……正德间,游云岩,左司马汪南明公《文昌阁记》特表彰之。”见卷1,《名贤》,页102—103。

[293] (明)霍镇方:《京口三山志选补》(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卷6,《焦山选诗》,页1012,万历三十九年刊本。

[294] (明)霍镇方:《京口三山志选补》,卷6,《焦山选诗》,页1012。

[295] (明)霍镇方:《京口三山志选补》,卷6,《焦山选诗》,页1012—1013。

[296] (明)陈仁锡编:《京口三山志选补》,卷17,《京口选诗》,页14b—15a,万历四十年原刊本,国家图书馆藏。

[297] (明)汪循:《汪仁峰先生文集二十九卷,外集四卷》,卷4,《外集·诗》,页613a。

[298] (清)叶适等纂、孙能宽等修:《归善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2003),卷17,《耿介》,页221d,雍正二年刻本。

[299] (清)刘溎年修、邓抡斌等纂:《惠州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卷38,《人物·善行》,页706b,光绪七年刊本。

[300] (清)刘溎年修、邓抡斌等纂:《惠州府志》,卷38,《人物·善行》,页221c—221d。

[301] (清)笪蟾光编:《茅山志》(中国名山胜迹志丛刊·12)(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卷13,页1051,光绪三年(1877)重刊本。

[302] (清)笪蟾光编:《茅山志》,卷13,页1052。

[303] 上海图书馆编:《上海图书馆藏明代尺牍》(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页6。

[304] (清)陆心源等修、丁宝书等纂:《归安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艺文》,卷20,页190a—190b。

[305] 《边方缺官荐才赞理疏》,见吴光等校:《王阳明全集》,卷15,《别录七》,页497。

[306] 此信名为《简施聘之》,见钱明:《谱牒中的王阳明逸文见知录》,页73—74。

[307] (清)徐崧、张大纯辑:《百城烟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237)(台南,庄严文化,1996),卷4,《吴江》页337c,康熙二十九年(1690)刻本。

[308] (清)徐崧、张大纯辑:《百城烟水》,卷4,《吴江》,页341b—341c。

[309] (明)于凤喈、邹衡纂修:《嘉兴志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185)(台南,庄严文化,1996),卷9,《嘉兴县·题咏》,页301c,正德刻本。

[310] (明)于凤喈、邹衡纂修:《嘉兴志补》,卷9,《嘉兴县·题咏》,页301c—301d。

[311] (清)李国相纂修:《广德州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23)(北京,中国书店,1992),卷30,《艺文》,页713b—713c,乾隆年间刻本。

[312] (清)李国相纂修:《广德州志》,卷4,《舆地志·山川》,页388d。

[313] (清)释明伦撰、释实懿重纂:《云居圣水寺志》(丛书集成续编·史58)(上海,上海书店,1994),卷3,《题咏》,页415d,武林掌故丛编本。

[314] (清)释明伦撰、释实懿重纂:《云居圣水寺志》,卷1,《形胜》,页396b。

[315] 佚名编著:《关圣帝君经训灵签灵签占验》,见鲁愚等编:《关帝文献汇编·9》(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页804。

[316] 佚名编著:《关圣帝君经训灵签灵签占验》,页801—802。

[317] (清)庐湛编:《关圣帝君圣迹图志全集》(中国道观志丛刊续编·2)(扬州,广陵书社,2004),卷5,《艺文考·联类》,页918—919,清刻本。

[318] (清)陆心源:《穰梨馆过眼录·续录》,卷7,《屋舟题咏卷》,页2082。

[319] 见(明)边贡:《寄庆屋舟翁序》,《华泉集》(文渊阁四库全书·1264)(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卷10,页183a。

[320] (清)党金衡主修、王思注总纂:《东阳县志》(台北,台北市东阳同乡会,1978),卷26,《广闻志四·诗》,页28a,道光八年刊本(日本东洋文库藏)。

[321] (明)张元忭:《会稽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卷8,《水利》,页306,万历三年刊本。

[322] 张照等纂修、台北故宫博物院编:《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三编》(台北,故宫博物院,1969),《延春阁藏·元明书翰》,页2611a—2611b。

[323] (清)梁章钜:《退庵金石书画跋》,卷15,页894。

[324] (清)杨思寿编:《眼福编二集》(中国历代书画艺术论著丛编·6)(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卷8,《明王文成爱莲说真迹卷》,页215。

[325] (清)张大镛:《自怡悦斋书画录》(历代书画录辑刊·2)(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卷1,《倪云林春江烟雾》,页46—47。

[326] (清)莫绳孙辑:《胜朝越郡忠节名贤尺牍》,页187。

[327] 见(明)徐渭辑:《古今振雅云笺》(四库禁毁书丛刊·集18)(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卷4,《扫尘》,页100c—100d,明末刻本;亦见(明)沈佳胤辑:《翰海》(四库禁毁书丛刊·集20)(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卷12,页359d,明末刻本。

[328] 见(明)沈佳胤辑:《翰海》,卷12,页354b—354c。

[329] (清)薛文元纂、国家图书馆分馆编:《薛氏江阴宗谱》(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早期稀见家谱丛刊·40)(北京,线装书局,2002),册2,页33b,清雍正间刻、乾隆间重修增刻本。

[330] (清)薛文元纂、国家图书馆分馆编:《薛氏江阴宗谱》,册3,《永昌支》,8a。

[331] (明)丰坊:《真赏斋赋》(丛书集成续编·95)(台北,新文丰,1989),页715b—715c,据藕香零拾本排印。

[332] 华锦球编纂:《华氏通十支宗谱》(中国家谱·2A—7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硏究所图书馆,1986),卷2,页9a—9b,民国三十四年(1945)培元堂活字本。

[333] “东沙游王阳明、乔白岩之门。”见(明)丰坊:《真赏斋赋》,页715d。

[334] 见(明)刘广生修、唐鹤征纂:《常州府志》(南京图书馆孤本善本丛刊·明代孤本方志专辑)(北京,线装书局,2003),卷13,《人物志·恬淡》,页1142a,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刻本。

[335] (清)王永积辑:《锡山景物略》(无锡文献丛刊·第6辑)(台北,无锡同乡会,1983),卷9,《东林书院》,页760。

[336] 蔡汝钧编纂:《余杭蔡氏宗谱》(中国家谱·2B—7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硏究所图书馆,1986),卷4,页12b,据民国十一年(1922)铅印本。

[337] 蔡汝钧编纂:《余杭蔡氏宗谱》,卷6,《行传》,页9b—10a。

[338] 《萧山钱清北祠潘氏宗谱》(中国家谱·2B—7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硏究所图书馆,1986),卷1,页18b,据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永言堂活字本。

[339] 周生荣编纂:《蒋湾桥周氏续修宗谱》(中国家谱·2A—4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硏究所图书馆,1986),卷1,《像赞》,页13b,民国三十六年(1947)爱莲堂活字本。

[342] (明)董斯张:《吴兴备志》(《丛书集成续编》第49册)(上海,上海书店,1994),卷12,页656,《吴兴丛书》本。

[343] 关冕钧录:《三秋阁书画录》(《历代书画录续编》第1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卷上,页102。

[345]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明实录》,卷8,《世宗实录》,页29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