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与弟伯显·其一》[282]
比闻吾弟身体极羸弱,不胜忧念,此非独大人日夜所徬惶,虽亲朋故旧亦莫不以是为虑也。弟既有志圣贤之学,惩忿窒欲是工夫最紧要处,若世俗一种纵欲忘生之事,已应弟所决不为矣!何迺亦至于此。念汝未婚之前,亦自多病,此殆未必尽如时俗所疑,疾病之来虽圣贤亦有所不免,岂可以此专咎吾弟。然在今日却须加倍将养,日充日茂,庶见学问之力果与寻常不同。吾固自知吾弟之心,弟亦当体吾意,毋为俗辈所指议,乃于吾道有光也。不久吾亦且归阳明,当携弟辈入山读书讲学,旬日始一归省,因得完养精神,熏陶徳性,纵有沉疴亦当不药自愈。顾今未能一日而遂言之,徒有惘然,未知吾弟兄终能有此福分否也?来成去草草,念之,念之,长兄阳明居士书,致伯显贤弟收看。
133.《与弟伯显·其二》[283]
此间事汝九兄能道,不欲琐琐,所深念者为汝,资质虽美而习气未消除,趣向虽端而徳性未坚定,故每得汝书既为之喜而复为之忧。盖喜其识见之明敏,真若珠之走盘,而忧其旧染之习熟,或如水之赴壑也。汝念及此,自当日严日畏,决能不负师友属望之厚矣!此间新添三四友,皆质性不凡,每见尚谦谈汝,辄啧啧称叹,汝将何以副之乎!勉之!勉之!闻汝身甚羸弱,养徳养身只是一事,但能清心寡欲,则心气自当和平,精神自当完固矣!余非笔所能悉,阳明山人书,寄十弟伯显收看。印官与正宪读书,早晩须加诱掖奖劝,庶有所兴起耳!
薛侃(1486—1545),字尚谦,揭阳人。性至孝,正德丁丑(1517)成进士,即以侍养归。师王守仁于赣州,归语兄助教俊,俊大喜,偕群子侄宗铠等往学焉,自是王氏学盛行于岭南。[284]
134.《寄诸弟》[285]
乡人来者,每询守文弟,多言羸弱之甚。近得大人书,亦以为言,殊切忧念。血气未足,凡百须加谨慎,弟自聪明特达,谅亦不俟吾言。向日所论工夫,不知弟辈近来意思如何,得无亦少荒落否?大抵人非至圣,其心不能无所系着,不于正,必于邪,不于道德功业,必于声色货利,故必先端所趋向,此吾向时立志之说也。趋向既端,又须日有朋友砥砺切磋,乃能熏陶渐染以底于成。弟辈本自美质,但恐独学无友,未免纵情肆志而不自觉。李延平云:“中年无朋友,几乎放倒了。”延平且然,况后学乎?吾平生气质极下,幸未至于大坏极败,自谓得于朋友挟持之力为多,古人蓬麻之喻,不诬也。凡朋友必须自我求之,自我下之,乃能有益。若悻悻自高自大胜己,必不屑就,而日与污下同归矣!此虽子张之贤,而曾子所以犹有堂堂之欢也。石川叔公,吾宗白眉,虽所论或不能无过高,然其志向清脱,正可以矫流俗污下之弊。今又日夕相与,最可因石川以求直谅多闻之友,相与讲习讨论,惟日孜孜于此而不暇及于其他,正所谓置之庄岳之间,虽求其楚而不可得矣!守俭弟颇好仙学,虽未尽正,然比之声色货财之习,相去远矣!但不宜惑于方术,流入邪径,果能清心寡欲,其于圣贤之学犹为近之,却恐守文弟气质通敏,未必耐心于此,闲中试可一讲,亦可养身却疾,犹胜病而服药也。偶便灯下草草,弟辈须体吾言,勿以为孟浪之谈,斯可矣!长兄守仁书。致守俭、守文弟,守章亦可读与知之。
王守文,字汝学,号东白,浙江余姚人,少从事于伯兄阳明先生,由举人于嘉靖二十九年任知县。[286]
135.《庭训录序》[287]
古人所有教其子者,不外于身心性情之德,人伦日用之常,后世文词以为功,机械以为智,巧利以为能,浮夸以为美,父以是为能训,子以是为善承,盖与古人之教,相背而驰矣!亦何怪人心之日坏,而风俗之日偷乎!吾友侍御杨君景瑞,独能以是训其子,亦庶几乎古人之意矣!为杨氏之子若孙者,果能沿是而进勉不已,虽为圣贤可也。君之子思元从予游,暇中持斯册来视,因为识数语归之。
此为阳明为其友杨琠所作,《潮州府志》云:“杨琠,字景瑞,掲阳人,登正德戊辰进士,授山西道监察御史。性刚方,慷慨有大节。师事白沙,与阳明友善,讲究正学。”[288]阳明与杨琠相识于南京,阳明曾为其作《谨斋记》,而杨琠亦曾推荐阳明为国子祭酒。
136.《与杨崐东书》[289]
绿萝别后,脱尽鸩媒,历览青溪云林,步步寻到源头。觉此道中,另辟一番幽邃世界,斜阳古驿,芳草天涯。闲时读君近作诗古文词,欲歌欲泣,不须把酒读《离骚》也。《易诠》错综尽致,而取象处不出考亭法门,某窃谓宋儒释经只是天地间糟粕物事耳!杜句“重与细论文”,不足为外人道也。浮梗薄躯,有时邀恩,归里当访君于桃花流水间,君其扫开闾巷以待。
《县志》记云:“杨应源,字崐东,武陵人,与王阳明友善而讲学不合。阳明寄书云……卒隐居终身。”[290]阳明与杨应源相识之时,应是阳明被贬至龙场,往返于常德府的路上。
137.《晚泊石门》[291]
风雨石门晚,停舟问旧游。烟花春欲尽,惆怅绕溪头。
138.《云岩》[292]
岩高极云表,溪环疑磬折。壁立香炉峰,正对黄金阙。钟响天门开,笛吹岩石裂。掀髯发长啸,满空飞玉屑。
139.《仲春游焦山》[293]
倚云东望晓溟溟,缥缈诸峰数点萍。漂泊转惭成窃禄,幽栖终拟抱残经。岩花入暖新凝紫,壁树悬江欲堕青。青水特涋埋鹤地,又随斜日下江亭。
140.《游焦山次邃庵韵》[294]
长江二月春水生,坐没洲渚浮太清。势挟惊风振孤石,气喷浊浪摇空城。海门青占楚山小,天末翠飘吴树平。不用凌飙嗫圆峤,眼前鱼鸟尽同盟。
141.《雨中登焦山有感》[295]
扁舟乘雨渡春山,坐见晴沙涨几湾。高宇堕江撑独砫,长流入海扼重关。北来宫阙参差见,东望蓬瀛缥缈间。奔逐终年何所就,端居翻觉愧僧问。
142.《送启生还丹徒》[296]
143.《题仁峰精舍》[297]
仁峰山下有仁人,怪得山中日日春。莫道山居浑独善,问花移竹亦经纶。
山居亦自有经纶,才恋山居却世尘。肯信道人无意必,人间随地著闲身。
144.《题雁衔芦图》[298]
西风一夜楚云秋,千里归来忆壮游。羽翼平沙应养健,知君不为稻粱谋。
诗名为笔者所拟。阳明为陈贵(璝[299])作。《归善县志》记云:“陈贵,贡仕,终庐州教授。为诸生时,读书翟夫子舍中,同舍有亡资者,众疑贵,诟之,贵不校,后获盗,人始服其量。”[300]
145.《游山》二首[301]
山雾沾衣润,溪风洒面涼。藓花凝雨碧,松粉落春黄。古剑时闻吼,遗丹尚有光。短才惭宋玉,何敢赋高唐。
灵峭九千丈,穷跻亦未难。江山无遁景,天地此奇观。海月迎峰白,溪风振叶寒。夜深凌绝峤,翘首望长安。
146.《蓬莱方丈偶书》二首[302]
兴剧夜无寐,中宵问雨晴。水风惊壑骤,岩日映窓明。石窦窥渊黑,云梯上水清。福庭真可住,尘土奈浮生。
仙屋烟飞外,青萝隔世哗。茶分龙井水,饭带玉田砂。香细岚光杂,窓虚峰影遮。空林无一事,尽日卧丹霞。
147.《与聘之》[303]
匆匆别,竟不能悉所言,奈何!奈何!今秀卿好义而贫,已曾面及,此去幸垂照。九月六日守仁顿首。聘之大人道契文侍。
施儒(1478—1539),字聘之,号西亭,为阳明门人。《归安县志》记云:“《中庸臆说二卷》-徐献忠序略:‘《中庸》一书,人自为说,或失则禅,或失则俗,施先生聘之从游余姚王公之门,惧微言之将绝,忧后学之靡宗,著《中庸臆说》一编。’”[304]阳明称施儒“学明气充,忠信果断。”[305]而钱明亦收录一封阳明给施儒的书信。[306]
148.《登吴江塔》[307]
天深北斗望不见,更蹑丹梯最上层。太华之西目双断,衡山以北栏独凭。渔舟渺渺去欲尽,客子依依愁未胜。夜久月出海风冷,飘然思欲登云鹏。
149.《仰高亭》[308]
楼船一别是何年,斜日孤亭思渺然。秋兴绝怜红树晚,闲心并在白鸥前。林僧定久能知客,巢鹤年多亦解禅。莫向病夫询出处,梦魂长绕碧溪烟。
150.《崇玄道院》[309]
逆旅崇玄几度来,主人闻客放舟回。小山花木添新景,古壁诗篇拂旧埃。老去须眉能雪白,春还消息待梅开。松堂一宿殊匆遽,拟傍鸳湖筑钓台。
151.《梅涧》[310]
石涧西头千树梅,洞门深锁雪中开。寻常不放凡夫到,珍重雅容道士来。风乱细香笛无韵,夜寒清影衣生苔。于今踏破石桥路,一月须过三十回。
152.《望夫石》二首[311]
山头怪石古人妻,翘首巍巍望陇西。云鬓不梳新样髻,月钩懒画旧时眉。衣衫岁久成苔藓,脂粉年深化土泥。两眼视夫别去后,一番雨过一番啼。
一上青山便化身,不知何代怨离人。古来节妇皆销朽,尔独亭亭千古新。
《广德州志》记云:“石媳妇山,在州治东南五十里。上有石,高二丈许,如妇人形。旧传有谢氏女守节,登山望夫,化为石,因名。”[312]
153.《游云居》二首[313]
拂袖风尘尚未能,偷闲殊觉愧山僧。杖藜终拟投三竺,裘马无劳说五陵。
长拟西湖放小舟,看山随意逐春流。烟霞只作鸥凫主,断却纷纷世上愁。
寺志:“云居山,在杭州城西南隅,面圣湖,倚枫岭,颇称佳境。”[314]寺志又记阳明“每过钱塘即榻云居”,可见阳明常至此,不过《全集》中未见阳明来云居圣水寺的记载。
154.《觉世宝经序》节录[315]
《觉世宝经》若干言,深求之通天地阴阳之理,细察之在人伦日用之间;精而明之得古圣危微之领,约而近之在赤子啼笑之真。可以维纲常之大,可以补名教之全,可以救末俗之偷,可以为万世之准。
序名为笔者所拟。《觉世宝经》与《觉世真经》皆为三国关云长所降之箕诗,《全集》中未见阳明对此二经的说法。而阳明此序文之来历,此书编者有一考证云:“《觉世真经》与《感应篇》、《阴骘文》鼎立于世,历考诸刻字句,均无大异。惟邵氏《注证》,分前一百六十七字为《觉世宝经》,后四百八十四字为《觉世真经》,前后文气不同,断非一时所降,分之良是。是经莫知所始,据王觉增《觉世经试帖诗》载王阳明一序,则是明时已有之……王序中曰忠曰孝曰信义廉节曰诚正各节,似即阐发《宝经》忠孝节义及慎独等句之理……阳明之所序乃序前一百六十七字之《宝经》,其出必在明季以前,后人因有‘觉世’字,遂误以为《真经》之序文而合刻之也。”[316]笔者未能搜寻到王觉增《觉世经试帖诗》。
155.《关帝祠联》三首[317]
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已矣乎吾未之信,到终有憾三分鼎业。
义不可废,节不可夺,强哉矫至死不变,平生无愧一部春秋。
称皇呼帝号天尊,庙貌与恒河沙比数。尽忠诚而食厚报者,万年仅见关夫子。
贱霸崇王扶汉室,心胸与旸谷日争光。读春秋而明大义者,百世堪追孔圣人。
春秋得尼父之心,存当日称忠称义,尚属汉史未尽。
寿亭从昭烈之爵,任后世封帝封王,终于髯公无加。
156.《屋舟为京口钱宗玉作》[318]
小屋新开傍岛屿,沉浮聊与渔舟同。有时沙鸥飞席上,深夜海月来浙中。醉梦春潮石屏冷,櫂歌碧水秋江空。人生何地不疏放,岂必市隐如壶公。阳明王守仁次。
诗名借用费宏的题名。阳明此诗是为钱玉(字宗玉,号屋舟)所作,收录在《屋舟题咏卷》中。而在此卷上题咏的还有钱溥、李梦阳、杨一清、乔宇、邵宝、费宏等人,其中杨一清是钱玉的亲戚[319],故有可能是阳明应杨一清之邀而作。
157.《万松窝》[320]
隐君何所有,云是万松窝。一径清阴合,三冬翠色多。喜无车马迹,时见鹿麋过。千古陶弘景,高风满湘阿。
158.《玉山斗门》[321]
胼胝深感昔人劳,百尺洪梁压巨鳌。潮应三江天堑逼,山分两岸海门高。溅空飞雪和天白,激石冲雷动地号。圣代不忧陵谷变,坤维千古护江皐。
玉山斗门,在府城北三十里。唐浙东观察使皇甫政凿,曾南丰所谓朱诸斗门是也。门凡八,其三门隶□稽。
159.《与诸门人夜话》[322]
翰苑争夸仙吏班,更兼年少出尘寰。敷珍摛藻依天仗,载笔抽毫近圣颜。大块文章宗哲匠,中原人物仰高山。谭经无事收衙蚤,得句尝吟对酒间。
羽书皦雪迎双鹤,砚洗元云注一湾。诸生北面能传业,吾道东来可化顽。久识金瓯藏姓字,暂违玉署寄贤关。通家自愧非文举,浪许登龙任往还。
与诸门人夜话,阳明山人王守仁。
160.《临水幽居》[323]
秋日淡云影,松风生昼阴。幽入□絜想,宁在书与琴。
161.《爱莲说》[324]
(文长不录)此濂溪周子《爱莲说》也。悠然意远,不著点尘。明窗读之,宛然霁月光风,照人眉宇。阳明山人守仁并识。
162.《题倪云林春江烟雾》[325]
烟渚晓日候,高林清啸余。轻舟来何处,幽人遗素书。笋脯煮菇米,松醪荐菊俎。子有林壑趣,天地一迂疏。阳明王守仁识。
诗名为笔者所拟。倪云林名瓒(1301—1374),是元末四大画家之一。
163.《与友》[326]
即日具小酌,聊叙间阔。昨已奉短柬,浼舍亲转达,隶人进速,归报若未有闻者,岂舍亲处遗忘之耶?惭惧!惭惧!终蒙不罪,望赐惠临。坐邀之诛,尚容面请。侍生守仁顿首。宪副老先生执事。即刻柬。
164.《柬友》[327]
一个“尘”字,昏了多少人,吾辈最忌此“尘”字不去,社名可曰“扫尘”。已后心上尘、口上尘、笔墨尘、世路尘,都要扫却。
165.《答何佥宪》[328]
人之是非毁誉,如水之湿、火之热,久之必见,岂能终掩其是。故有其事不可辩也,无其事不必辩也。无其事而辩之,是自谤也;有其事而辩之,是益增己之恶而甚人之怒,皆非所以自脩而平物也。惟宜安静自处,以听其来。
166.《凤溪公像赞》[329]
其神昌,其气融,??铄哉!是翁其德茂,其仁纯,得胡考之。宁如松、如柏、如冈、如陵。钦承帝泽,用荣尔身。
凤溪公为薛恢,《谱》记云:“(薛)恢号凤溪,邑庠生,恩例寿官。”[330]
167.《钱硕人赞》[331]
懿恭之行,柔嘉之德。母仪妇轨,无所不具。虽纪传所载,亦无以加。
此《赞》是阳明为门人华夏(字中甫,号东沙子,无锡人)祖母所作。无锡华氏与王阳明家亦颇有渊源,阳明父亲王华曾为其家族作《华孝子祠记》。[332]而除了华夏从学阳明外[333],还有华云亦从学阳明,《常州府志》记云:“华云,字从龙(自号补庵居士),无锡人……里中则师邵文庄(宝),于浙则游王文成之门。”[334]《锡山景物略》记云:“正德中,邵文庄与华比部补庵读书保安寺,内构一精舍,亦名东林,王文成为之记。”[335]由此可知,《全集》中《东林书院记》即是为华云所做。
168.《文溥公像赞》[336]
公在颠沛流离之际,孝于亲,友于弟。唯身克勤,唯志克励。世业复兴,前光后裕。卓哉伟人!虽隐于山林,胜荣登乎甲第。余姚阳明山人王守仁拜赞。
文溥公为蔡溥(字文溥,号松竹,余杭人),《宗谱》记云:“洪武辛未,侍父赴戍,途遭父丧,即驰衙补役。历困苦,数载得弟渊代。会赦,偕弟浩奉母归住小山,资产尽没入官,遂冒空拳,辛苦自立,创有田园七十余顷,房屋七百余间,食指踰三百口,蔡氏复振。”[337]
169.《始祖承德郎质庵公像赞》[338]
魁梧其貌,光霁其客。神恬气静,豁达其胸。乐兹土之厚,喜伊俗之忠。治家克勤克俭,居乡至正至公。萧东望族,永世无穷。余姚王守仁。
质庵公为潘兰(字质庵),是潘氏徙居萧山钱清镇刘太守祠东之始祖。
170.《濂溪夫子像略》[339]
金华宋濂曰:“濓溪周子颜玉洁额,以下渐广,至颧而微收。然颐下丰腴,脩目末微耸,须疏朗微长。颊上稍有髯,三山帽后有带紫衣,褒袖縁以皂白内服縁如之白裳无縁舄赤袖而立,清明髙远,不可测其端倪。”阳明王守仁拜题。
按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又号玄真子)此语出自其《宋九贤遗像记》一文。
171.《赵奕〈乐志论天马赋帖〉跋》
赵文敏以宋宗室王孙,屈身异姓,虽书法浸**魏晋,而气骨不无少减。仲光志趣高尚,终于隐遁,有古逸民之风焉!宜其书别具潇洒出尘之概。观者但目为渊源文敏,似非定评。[340]
这两帖亦为韩人李裕元所藏[341]。赵文敏是宋末元初赵孟頫(字景鲁,吴兴人,1254—1322),赵奕为其第三子,《吴兴备志》记云:“赵奕,字仲光,号西斋,晩居吴兴,与昆山顾仲瑛交,仲瑛称其为人有王孙风度而无绮纨故习。”[342]
172.《临米芾书》[343]
芾少意上干神仙重,黄玉乃麻姑所送,辄烦作一二巨眼,并琢其字,鹿用以为带,以其直几何?后信附纳。不宣。
附:《册新建伯王守仁制》[344][正德十六年十一月]
江西反贼勦平,地方安定。各该官员,功绩显著。尔部里既会官集议,分别等第明白。王守仁封新建伯,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还兼南京兵部尚书,照旧参赞机务。岁支禄米一千石,三代并妻,一体追封。给与诰券,子孙世世承袭。
[1] 见(日)永富青地:《王守仁著作の文献学的研究》(东京,汲古书院,2007),《附录三·“王阳明全集”补遗》,页562—668。
[2] 钱明:《关于王阳明散佚语录诗文的几个问题》,《浙江学刊》5(1999),页71—76。
[3] 《王阳明佚诗文辑释与补正》,载《古今论衡》20期(2009.12),页95—132;《王阳明诗文辑佚与考释》,载《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0卷1期(2010.3),页93—125;《王阳明诗文拾遗》,载《古今论衡》22期(2011.6),页139—174。《王阳明佚诗文拾补——附徐爱、钱德洪诗文集录》,载《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1卷4期(2011.12),页157—189。
[4] (明)樊维城、胡震亨等纂修:《海盐县图经》(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卷3,《方域·寺观》,页256,天启四年刊本。又“寺在海盐治西五十步,本晋右将军戴威宅,井中发五色光,舍为寺,海中行舟,望此塔为标的,中有杏花楼云。”见(清)沈季友编:《槜李诗系》(《文渊阁四库全书》147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卷40,页930a。
[5] “王守仁幼从海日公授徒资圣寺。”同前注;又王华未中第之前,曾以教书为业,如《县志》云:“王华,字海日,余姚人,教授余杭十余年,后状元及第。”见(清)张吉安修、朱文藻等纂:《余杭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卷28,《寓贤》,页419c。又《道光婺志粹》记云:“华,字德辉,余姚人,仕至吏部尚书,守仁父也……先生微时,为塾师于东阳叶家,有小桃源诗诸作,后以访旧至,为昭仁许氏作《四傅堂记》。”见(清)卢标纂:《道光婺志粹》(上海,上海书店,1993),卷9,《寓贤志》,页630c。
[6] (清)吴翯皋等修、程森纂:《德清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卷13,《杂志·堂宅园亭故址》,页811。
[7] 此诗见钱明:《王阳明散佚诗汇编及考释》,载《浙江学刊》6(2002),页79。又此诗应作于阳明献俘南都,道经钱塘,于杭州将宸濠交付张永之后,即称病西湖净慈寺之时,直至十一月才返回江西,故时间点为正德十四年九月至十一月间。
[8] (明)范应宾辑并评:《程文选》(《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明刻孤本秘笈丛刊》第20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二编,页403—405,万历间刻本。
[9] (明)范应宾辑并评:《程文选》,二编,页407—409。
[10] (明)杨九经编:《刻注释论学臧耳》(《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明刻孤本秘笈丛刊》第22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卷上,页215—221,万历二十六年(1598)余绍崖自新斋刻本。
[11] (清)武穆淳修、熊象阶纂:《濬县金石录》,见《濬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卷下,页1355—1356,嘉庆六年(1801)刊本。
[12] (清)武穆淳修、熊象阶纂:《濬县金石录》,卷下,页1356—1358。
[13] (清)祁德昌总修、陈兆麟纂修:《开州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卷8,《艺文·碑》,页1487—1491。
[14] (清)吕凤藻修、李献君纂:《永兴县志》(台北,永兴县同乡会印,1975),卷46,《艺文·七言律诗》,页382a,光绪九年(1883)刊本。
[15] (清)朱偓修、陈昭谋纂:《郴州总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22)(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卷30,《人物上·文苑》,页158d。
[16] (明)李梦阳:《朝正倡和诗跋》,《空同集》(文渊阁四库全书·1262)(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卷59,页543—544。
[17] (明)杨一清:《赠李贻教归省图序》,见(清)吕凤藻修、李献君纂,《永兴县志》,卷49,《艺文·序》,页351a—351d。
[18] (明)邵熷、吴道成编:《邵文庄公年谱》,见侯鸿鉴等辑,《锡山先哲丛刊·第三辑》(上海,中华书局,1924),页23b—25b,聚珍排印本,傅斯年图书馆藏。
[19] (明)邵熷、吴道成编:《邵文庄公年谱》,页23b。
[20] 阳明曾在题“曹溪宗派”匾额时,落款云:“乐山居士王守仁书”。见朱思维:《王阳明巡抚南赣和江西事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页133。
[21] (清)段中律等纂修:《青阳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卷6,《艺文志·五言绝》,页1178,乾隆四十八年(1783)刊本。
[22] (清)陆延龄修、桂迓衡编纂:《贵池县志》(台北,学生书局,1970),卷2,《舆地志·山川一》,页112—114,光绪九年(1883)刊本。
[23] (清)陆延龄修、桂迓衡编纂:《贵池县志》,卷2,《舆地志·山川一》,页92—93。
[24] (明)郭良翰辑:《问奇类林》(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15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卷9,《操脩》,页257d,万历三十七年黄吉士等刻增修本。
[25] (明)王鏊:《震泽集》(文渊阁四库全书·1256)(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卷15,《记》,页291c。
[26] 《豫轩都先生八十受封序》,见吴光等校:《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卷29,《续编四》,页1043。
[27] (清)鲁汉卿编纂:《姚江景嘉桥鲁氏宗谱》(中国家谱·1B—37)(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硏究所图书馆,1986),卷1,页1a—2a,清咸丰八年(1858)活字本。
[28] 此文见(清)鲁汉卿编纂:《姚江景嘉桥鲁氏宗谱》,卷1,《像赞》,页35b—36a;见钱明:《谱牒中的王阳明逸文见知录》,见《阳明学刊》第一期(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页81—82。
[30] 见徐家茂等辑:《趵突泉现存石刻》,见(清)任弘远撰、刘泽生、乔岳校注:《趵突泉志校注》(济南,济南出版社,1991),页263。
[31] (明)汪子卿:《泰山志》(济南,泰山出版社,2005),卷3,《登览》,页153。
[32] 传云:“由郎中为山东提学副使,公廉详慎,成就学者甚多,齐鲁之间,言衡文者,必首称焉!”见(清)莫祥芝、甘绍盘同修、汪士铎等纂:《上江两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卷22,《乡贤》,页525d—526a。
[34] (明)吕兆祥:《东野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79)(台南,庄严文化,1996),卷2,《谒庙诗词》,页790c,清雍正年间增修本。
[35] (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台北,新兴书局,1978),卷7,《京考》,页4289。
[36] (清)梁章钜:《退庵金石书画跋》(中国历代书画艺术论著丛编·21)(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卷8,页466,道光二十五年(1845)刊本。
[37] (清)梁章钜:《退庵金石书画跋》,卷8,页466。
[38] 见(明)吴之鲸:《武林梵志》(大藏经补编·29)(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卷2,《城外南山分脉》,页499d。
[39] (清)释超干:《圣果寺志》(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场》,页10a。
[40] (明)杨仪:《高坡异纂》(笔记小说大观·17编·4)(台北,新兴书局,1988),卷下,页2640—2642。
[41] 钱明:《王阳明散佚诗汇编及考释》,页74—75。
[42] (明)徐用检修:《兰溪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卷6,《寺观·圣寿教寺》,页571,万历三十四年(1606)刊、清康熙间补刊本。
[43] 钱明:《王阳明散佚诗汇编及考释》,页79。
[44] (明)徐用检修:《兰溪县志》,卷6,页571。
[45] (明)吴国伦:《龙场驿壁间见王伯安先生遗笔追叹感诗》:“……相传浮海事,不及问斯人。”而此诗末后有跋云:“门人为先生著《年谱》,颇饰浮海之异,心窃疑之,故云。”见(清)周作楫修、萧琯等纂:《道光贵阳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成都,巴蜀书社,2006),余编卷14,《文征十四》,页211d。
[46] 在广信府玉山县。(清)唐世征等修、郭金台等纂《玉山县志》:“东岳行祠,在县治南五都……盖天下东岳行祠玉山为首称,惟神最灵。每岁九月望日,闽浙附近诸邑男妇老稚,朝谒献香者,摩肩接踵,盈遏到途,音乐之声,喧动天地,昼夜不绝。”(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卷5,《正祀志》,页305—309,康熙二十年刻本。又在此诗“鼓枻重来会有云”句后,有“时谪赴龙场”一语,见(清)武次韶等修纂:《玉山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卷31,《艺文志下下》,页1097。
[47] (明)邹迪光:《吴山人墓志铭》,见《调象庵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159)(台南,庄严文化,1997),卷32,《墓志铭》,页787a—789c。
[48] 余绍宋纂修:《龙游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卷38,《文征六》,页745a,民国14年铅印本;又“舍利寺,在县东三十二里,宋明道中建。”见(明)万廷谦等纂修:《龙游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卷3,《祠祀》,页40。
[49] 钱明:《王阳明散佚诗汇编及考释》,页78—79。
[50] (清)姚宝煃修、范崇楷等纂:《西安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卷44,《寺观》,页1631,民国六年重刊清嘉庆十六年刊本。“大中祥符禅寺”在府治西北,页1630。
[51] (清)王彬修、朱宝慈等纂:《江山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卷11,《艺文·诗赋》,页1552—1553,同治十二年(1873)文溪书院刊本。忠毅夫人为(宋)徐应镳妻方氏,《江山县志》云:“咸淳末,劝应镳归,欲椎髻练裳以从。应镳曰:‘朝廷养士三百年,岂可效巢由高蹈。’氏曰:‘观宋氏将亡,不忍见也。’遂做短歌以明志,投后园瑞莲池以死,应镳葬之西湖八盘岭。明正德时,追赠忠毅夫人。”卷10,《列女·节烈》,页1123。
[52] (清)张大镛:《自怡悦斋书画录》(中国书画全书·11)(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卷4,《立轴类》,页474上。
[53] 邓之诚:《骨董琐记》,收入在严一萍续编,《美术丛书·五集三辑》(台北,艺文印书馆,1975),卷5,《阳明驿丞署尾砚》,页310。
[54] (清)葛金烺:《爱日吟庐书画续录》(中国历代书画艺术论著丛编·27)(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卷2,《明王文成张璁行书尺牍合册》,页468—469,宣统二年刻本。
[55]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明实录》记云:“(弘治十四年十月)刑部郎中李贡为山东按察司副使。”卷180,《孝宗实录》,页3321。
[56] 见(明)谢东山、张道纂修:《贵州通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193)(台南,庄严文化,1996),卷11,《艺文·诗类》,页360d,嘉靖三十二年刻本。
[57] 见(明)王丰贤、许一德纂修:《贵州通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卷3,《风俗·入学》,页62c,万历二十五年刻本。
[58] (明)王丰贤、许一德纂修:《贵州通志》,卷24,《艺文志·诗类》,页610c—610d。
[59] (明)王丰贤、许一德纂修:《贵州通志》,卷24,《艺文志·诗类》,页610d。
[60] (明)王丰贤、许一德纂修:《贵州通志》,卷3,《山川》,页60。又“涵碧潭,武侯祠前,即南明河之流汇而为潭。”注同。
[61] (明)王丰贤、许一德纂修:《贵州通志》,卷24,《艺文志·诗类》,页619b—619c。
[62] (清)靖道谟等撰:《贵州通志》(台北,华文书局,1968),卷45,《艺文·诗》,页925b,乾隆六年刊本。
[63] (明)王丰贤、许一德纂修:《贵州通志》,卷24,《艺文志·诗类》,页619c。
[64]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第13册,页58,原件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65] (清)高得贵修、张九征等纂、朱霖等增纂:《乾隆镇江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27)(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卷36,《名臣》,页90b。
[66] 此文纪年有误,查文渊阁四库本《文章轨范》,亦载有此序,名《〈文章轨范〉原序》,但文后有“正徳丙寅仲秋既望,余姚王守仁序。”收录在(宋)谢枋得编:《文章轨范》(文渊阁四库全书·1359)(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卷首,页543c。
[67] 二文皆收入在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中山大学编:《商承祚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页69—78;78—82。
[68] (清)唐古特修、骆孔僎、陶澍纂:《嘉庆沅江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82)(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卷29,《艺文·七绝》,页270d,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
[69] (清)唐古特修、骆孔僎、陶澍纂:《嘉庆沅江县志》,卷29,《艺文·七绝》,页270d—271a。
[70] 又名《过沅江望天心湖阻风》,见(清)唐古特修、骆孔僎、陶澍纂:《嘉庆沅江县志》,卷29,《艺文·五言古》,页249c—249d。
[71] (清)徐淦等修、江普光等纂:《醴陵县志》(台北,醴陵旅台同乡会,1971),卷13,《艺文志·五言律》,页918,同治十年(1871)刊本。
[72] (清)徐淦等修、江普光等纂:《醴陵县志》,卷13,《艺文志·七绝》,页971—972。
[73] (清)徐淦等修、江普光等纂:《醴陵县志》,卷14,《杂志·寺观》,页1006。
[74] (清)徐淦等修、江普光等纂:《醴陵县志》,卷13,《艺文志·七绝》,页972。
[75] (清)葛金烺:《爱日吟庐书画别录》,卷2,《明名人尺牍汇册》,页993。
[76] (清)平观澜等修、黄有恒等纂:《庐陵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卷7,《建置·官廨》,页597—598,乾隆四十六年刊本。
[77] (清)平观澜等修、黄有恒等纂:《庐陵县志》,卷7,《建置·官廨》,页597。
[78] (清)多泽厚修,陈于宣纂:《涪州志》(故宫珍本丛刊·216)(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卷11,《艺文·诗选》,页374。
[79] (明)刘菃:《秋佩生作墓志铭》,《秋佩先生遗稿》,卷3,页数不清,嘉靖三十一年(1552)刊本(傅斯年图书馆藏微卷)。
[80] 有《劾宦官刘瑾八党疏》,《秋佩先生遗稿》,卷1,页数不清。
[81] 见(明)文章修、张文海纂:《增城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65)(上海,上海书店,1990),卷17,《外编·杂文类》,页534—536,嘉靖刊本。
[82] 见《南京通政司右通政余子华本》,(明)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卷37,《清正》,页1059b。
[83] 见(明)文章修、张文海纂:《增城县志》,卷17,《外编·杂文类》,页532—534。
[84] (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25,无页数,民国十年(1921)江都王氏鉴古书社影印本,傅斯年图书馆藏。
[85] (明)萧良干等修、张元忭等纂:《绍兴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卷25,《职官志三》,页1905;卷38,《人物志四》,页2562。
[86]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明实录》,卷87,《武宗实录》,页1868。
[87] 《上大人书一》,见吴光等校:《王阳明全集》,卷32,《补录》,页1208—1209。
[88] 见拙著:《道德社会的重建——王阳明提倡“心学”考》,载《新史学》,19:4(2008),页29—76。
[89] (明)林策编、魏堂续增:《萧山县志》(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卷6,《杂志·寺庵》,页420,万历刻本。“曹林庵,在湘湖,南宋咸淳中建。”注同。
[90] 彭延庆等修、张宗海等续修、杨士龙续纂:《萧山县志稿》(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卷8,《建置门·寺观》,页676,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又“觉苑寺,在县东北一百三十步。”注同,页670。
[91] 诗名为“登狮子山”,见彭延庆等修、张宗海等续修、杨士龙续纂:《萧山县志稿》,卷32,《艺文·诗文钞一》,页2292。
[92] (明)萧良干等修、张元忭等纂:《绍兴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卷9,《古迹志》,页776,万历十五年(1587)刊本。
[93] (明)萧良干等修、张元忭等纂:《绍兴府志》,卷9,《古迹志》,页775—776。
[94] 相关过程参见拙著:《道德社会的重建——王阳明提倡“心学”考》,页29—76。
[95] (清)释行正纂辑:《雪窦寺志》(中国佛寺志丛刊·88)(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卷9下,《七言律》,页633。
[96] (清)释行正纂辑:《雪窦寺志》,卷9下,《七言律》,页634—635。
[97] (清)释行正纂辑:《雪窦寺志》,卷9下,《七言律》,页635。
[98] 见(明)乌斯道:《春草斋集·附录》,收录在杨讷、李晓明编:《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遗》(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页169。
[99] (清)黄定兰辑:《明人尺牍》(明代名人尺牍选萃·第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页677。
[100] 笔者认为王邦相可能是王勋,阳明曾在给友人信中说道:“舍人王勋来……今此子已袭指挥使,头角顿尔峥然。”见《与夏德润、朱克明》,见钱明:《〈王阳明全集〉未刊佚文汇编考释》,《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8(2005),页236。
[101] 《与陆清伯》:“其(冀元亨)归丧一事,托王邦相为之经理。”见吴光等校:《王阳明全集》,卷21,《外集三》,页824。
[102] (明)萧鸣凤:《明故奉议大夫南京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徐君墓志铭》,《横山遗集·附录》,见钱明编校整理:《徐爱、钱德洪、董澐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页92。
[103] (明)李之茂等纂修:《滁阳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卷12,《列传·武功》,页709—710,万历四十二年刊本。
[104] (明)李之茂等纂修:《滁阳志》,卷12,《列传·武功》,页709—710,万历四十二年刊本。
[105] (明)赵廷瑞辑:《南滁会景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总集300)(台南,庄严文化,1997),卷8,页655c—655d,明嘉靖刻、万历增刻本。
[106] 陈必闻等修、卢纯道等纂:《汝城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卷32,《艺文·文诗》,页2036,民国二十一年(1932)刊本;亦见(清)凌鱼等修、朱有斐等纂《桂阳县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卷12,《艺文下·杂体》,页530c,乾隆二十年(1755)刻、嘉庆七年增刻本。
[107] (清)凌鱼等修、朱有斐等纂:《桂阳县志》,卷10,《人物·贤达》,页405c。
[108] (清)吴世熊、朱忻修;刘庠、方骏谟纂:《同治徐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61)(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卷11,《山川考》,页359c,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109] (明)王世贞:《乔庄简公遗集序》,见(明)乔宇,《乔庄简公集》,页1a—1b,隆庆五年刊本,国家图书馆藏。
[110] (明)陈璘:《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白岩乔公宇行状》,收录在(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卷25,《吏部二·尚书》,页1022d—1023a。
[111] 见(明)汪循:《汪仁峰先生文集二十九卷,外集四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47)(台南,庄严文化,1997),卷3,《外集·书》,页596c—596d,康熙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