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与从艺
如果不提候选人,让老百姓随便写票(我说的写票是自己在白纸上自由地写,而不是印好了候选人名单只允许画一下勾或打一个叉)选举国家某一方面领导人的话,中央电视台的赵忠祥票数会不少。其实,普通老百姓不知道几个大人物名,但他们对赵忠祥这样经常在大家爱看的电视节目里出现的名人是知道的(就因为他经常在电视的重要时刻出现才成为名人的,被许多人知道名字的人就是名人)。不仅知道,而且印象不错,认为他声音和形象都不错,一腔的正音,一脸的正气(是带着善良和热情的正气,而不是板着铁面的正气)。那种正音正气,装是装不出来的,那是素质的体现本质的流露。因而他才得以长时间代表堂堂中国,向全世界传布很重要的声音。此意义上可以说,他曾经是中华民族的传声筒。我是把传声筒当褒义词来使用的。前些年一批判谁没有独立思考,只会替别人说话,便会把他讽刺为某某的传声筒。而我把赵忠祥比喻为我们国家某个时期的传声筒,无论如何扯不上贬义。十多亿人口的中国,且不说有多少个民族了,光是汉族怕也不下百种特色各异甚至相互听不懂的口音。而赵忠祥所具有的却是全国各族人民都听得懂,既标准又有独特韵味的口音。这是能替中国绝大多数人传达心声的口音,因而是大气的,典型的,民族的,当然也就是世界的。
我是和老百姓一样用直白的眼光这样去看赵忠祥的。谁都不希望自己看错人。而老百姓一般是不会看错人的。我在书摊上买了本《岁月随想》,读后很高兴。是为自己没看错人而高兴,是为写此书的赵忠祥和赵忠祥写的这本书比我想象的要好而高兴。时下所谓的名人著书很多,并且多数较畅销。但是,其中确实有些格调不高,甚至拿自己或亲人的隐私去吸引读者,实在叫人没法恭维了。而赵忠祥这本,格调高雅,教人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用自己平易近人的叙述和朴实无饰的经历,感染人向善,向上,向前。我说赵忠祥这本书比我想象的要好,是因为眼下演艺圈中总有些年纪不大,读书不多,境界不高,却肆无忌惮地宣泄自己的人存在。说实在的,凭对赵忠祥声音和电视举止判断,他肯定是个严肃正直的人,这我前面说了。人生态度严肃,又见过很多世面,交往过许多人物,把这些所见所交所想朴实地说一说,也就可以了,他是搞电视播音和节目主持工作的,又不是作家,所以确实没想到他那样热爱读书,那样勤奋地涉猎各种知识,尤其没有想到他还有那么好的文学修养,书中有些篇章写得相当精彩。读了他的书,我确实感到赵忠祥很诚实,是很有社会责任感和很具人格美德,又好学有术的典型中国人。这都是从他的书里读出来的。
他这本书像一拐子风筝线,他本人则像放飞过的风筝。风筝都是在一定气候下放飞的,而抖开风筝线细细看吧,放飞时的气候环境,线上边都有印迹。赵忠祥这只引老百姓瞩目的在新中国风云变幻的天空真诚放飞过来的风筝,他的一拐子线,除了记载了他自己的人生轨迹,无形中也具有了了解中国这一段岁月的线索作用。
他从一个十八岁的中学生如何经周恩来总理批示被选为中央电视台播音员写起,直写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状况,叫人从中也看到了中央电视台甚至中国的电视事业的发展轨迹。而电视是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诸多方面紧密相连并且最看得见认得清的一种记录形式。但电视事业的发展初级阶段几乎是悄悄进行的,那种不为人知的情况差不多像电台的秘密发报了。赵忠祥已在中央电视台播了好长一段时间新闻,中央领导们还不认得他,可见中央领导也是看不见电视的。想想当年,几百万人口的沈阳市只有一两台电视,谁能认得赵忠祥呢。说那时的赵忠祥是个地下工作者也未尝不可。到了现在,中国已有了两亿多台电视了,但凡不很闭塞的地方,谁能不认得赵忠祥呢。这样一个历程不正是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历程吗,经历了这样的发展历程,赵忠祥怎能不感慨万千哪。如果不是看了他写的这本书,外界人很少知道电视工作者当初的甘苦。他写第一次出远门到山西采访那段感受,令我十分感动。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记者到乡下去采访,顺路搭人家的大卡车,司机同意他蹲到敞篷的车厢上去,他还感激地千恩万谢,并且感到心里很甜很甜的。这一方面看出那时作风的廉洁,二是说明那时条件的艰苦,这也是我们国家当时各项事业的缩影。对比一下现在,不要说中央电视台,就是一个县级市的电视台上哪采访,不车接车送好酒好饭招待行吗?现在发展到电视台的记者不到场会议便不开始的时代了,电视工作中又面临了新的艰苦。工作量太大了,简直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一两天时间赵忠祥竟要在北京和深圳之间跑个来回。他的从播报新闻转向节目主持,这也是电视发展的标志:方方面面的事业都得进入电视啦!电视里有了各式各样的节目,也有了许多的节目主持人。主持人人品不高作风不好的话,会影响到民众的风气。读了他的《岁月随想》,才懂得为什么他主持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正大综艺》《新年晚会》等节目会那样出色。他们在德和艺上都下了多少功夫哇!
正直的笔者是不会因为市场需要什么就违心地把自己的经历和感情包装成什么去卖高价的。赵忠祥在写到对毛主席,对周总理,对卡特,对里根,尤其是对毛泽东和邓小平时,感情是诚实的,表达是中肯的,毫不文过饰非。他在《荧屏小天地 人生大舞台》里说:“……只要提到毛主席,我就会想起我消逝在屏幕前的时光。在毛主席生前,曾有那么多人成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但轮不到我,我怎敢说自己是毛主席的好学生。但《毛泽东选集》我通读过几遍,我由衷地佩服与敬佩他……如今,学好毛主席著作已不成为时尚,但我对他的感情依旧,我崇拜他,我也以能成为他的小学生**。今日我表白对他的敬慕,既无意争宠,也没地方去邀功……我只要听说有诋毁毛主席的什么文章或书籍,我会无名火起。然而,我个人又无能为力。当年,我默默无闻,保卫或捍卫毛泽东思想的荣誉轮不到我;今天我就算有个虚名了,可又有什么力量。我只能在心头咒骂那些敢在佛头乱飞的苍蝇。毛主席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民家庭,走出家园,走向人生大舞台,历尽艰险,力挽狂澜,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这岂是几个舞文弄墨的丑类能掩其光辉的。”
在同一篇文章里,写到邓小平,他有这样一段文字:“全世界都知道,邓小平是一位政治生涯曾几次大起大落的伟人。而他的几乎每一次沉浮,在电视里都有我参与宣布……记得在文革前他不经常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出现时,我称他为总书记。‘文革’开始,我的播音稿中称他为‘中国党内另一个最大的走资派’或‘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以后多年来,我的播音稿中,打倒‘刘、邓、陶’几乎成了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1975年前后,我又在话筒前播出他出任国务院副总理,以及他一系列的国务活动和那时提出的口号,如‘以三项指示为纲’的口号。不久,我又在话筒前播出了‘批判右倾翻案风’,和又一次在他名前冠以‘党内不肯改悔的走资派’抑或‘死不改悔的走资派’。以后,中国政治舞台发生巨大变化,邓小平复出,他老人家又成了副总理。还是我这同一个人,又奇迹般地跟他去了美国,为他的辛勤奔忙而报道……对一位伟人,一会儿歌颂,一会儿谴责,使我也产生迷离梦幻般的感觉。他的政治命运的每一次转折,几乎都由我的口宣布。但我却觉得,我的命运是由他赋予了无可言述的转机。没有他的复出,没有他制定的改革开放的蓝图,我想,我家至今不会有彩色电视机,我也不会有这么良好的工作机遇。”可以看出,这些话不是因时代变迁而随风转舵文过饰非者所能说出的。
而对周总理,他叙述了许多见闻后论说:“每当想起他,在任何一次疲惫的播出中,我都不敢言苦。”对国家的伟人和民族的领袖由衷的佩服,也是一个人的素质体现。他拿伟人当镜,照自己是为发现自己的渺小而不敢言苦。可素质不高的人怕是专要拿伟人的某些缺点来原谅自己的过错,心无愧意地做错事坏事了。赵忠祥的这点可贵处不仅体现在他肯拿伟人当镜子洞照自己的渺小,还体现在他肯于拿自己接触过的模范人物或者接触过的其他大小人物和普通人物,去照自己的不足。他几乎是接触谁就想到向谁学习,这样的人怎能不思想感情丰富,事业有成就啊!“平凡的人、普通的人和平庸的人,也在努力,也在做事,也在度过自己的一生。有的人,虽没伟人的影响,但却有超出一般人的作为。或许,他们与大多数人相比更出色一些;或许,还有与他们不相上下或更出色的普通人,因没有机遇让我们知晓。总之,出色的普通人更能让我们从他们身上学到我们可以学习、也可能做到的很多事。他们的共同的特色,就是认认真真做好自己摊上的事情,只知自己的心安理得,安分守己。在别人向他们鼓掌之前,起始他们并不曾指望别人的鼓掌。”赵忠祥这段近于内心独白的话,并不见得有多么深奥,可贵的是他的见贤思齐精神。他由衷地佩服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培养的王铁人、陈永贵、时传祥他们,这对于一个从事精神劳动的人来说,非常的不易。时传祥这个掏粪工人,竟能给赵忠祥以终生的教育。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和掏粪工人背过一天粪桶,就永远记住了他,并记住了国家主席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话。当多年后时传祥已不在人世,赵忠祥还怀念着他,用他的精神热爱和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想说,老时啊,当年和你背过一天粪桶的人,惦念着你。我和你也是分工不同。当我在干校光着脚丫站在满是泥水猪粪的猪圈中起圈时,我就想到了你。如果没有那次经历,我是不可能忍受这夏天猪圈的恶臭的。你已不在人间,但我面前仍然会出现你那壮实的身影……像时传祥这样的汉子,你一生能交上一个足矣。可惜的是我不可能再与你交往。无论从人格和奉献来说,时传祥是应该立碑塑像而当之无愧的人。”对伟人和普通的劳动模范都能由衷的热爱,这更是一个人的高素质的体现。对陈永贵这样既当过普通者,又在国家就过高位的人,他想到的是一个人应该能官能民,而且他不因陈永贵退下了官位便抹杀了为民时的出色精神。“什么时代,什么生活场所,什么物质文明,都应该向他当年的精神鞠躬致敬。”赵忠祥这话说得由衷而有力。因而他自己很少抱怨生活,总是记住了每段生活所给他的帮助和馈赠,即使遇到的是坎坷,他首先想到的也是所能受到的磨炼,而不是怨恨谁。比如上千校,搞社教,节目转换,以及手上那个由小到大十来年才得以手术的瘤子……他没有拿自己的优点同别人的缺点比一次。当他意外地听说正事业当头的洪雪飞突然死了,想到的是她的优良品质和出色成绩,感叹人生苦短自己当抓紧有生之年有所作为。
而对待评职称一事,则表现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受愚弄不行!人不能面对愚弄而忍气吞声!同时也不能在关键时刻抛开朋友。所以才有了书中评职称前后包括插入体操王子李宁退出体坛那段紧张生动的故事。
全书并不特别讲究谋篇布局,只是为了表达自己要表达的而娓娓道来。见到了什么人,交了什么友,读了什么书,议论评说一番时,都当镜子先照自己,处处透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心怀坦**的处世哲学和人生哲学。说到具体的人生哲学,每个人都不会绝对一样,因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父母不一样,环境不一样。赵忠祥也不例外。但我又说他有很大的代表性,是指他代表的年龄段,他所在的岗位和所处的时代所受的教育及所选择的信条而言。他绝不会像现代青年那样崇尚萨特的哲学,和弗洛伊德的性学说。他没什么新思想,都是拣中国传统美德里他认为精华的见解来信奉。如他看过《杨乃武和小白菜》,惟独特别记住了“我们平时不惹事,事到临头却也不怕”。几次遇到事儿时他都是这么对待的。还比如,他读了苏东坡,记住的是苏氏的“根本就没把势利小人当什么东西”,“不知老之将至,不知人生苦短,不知忧患与生俱来,但也绝对不是白痴心态,他是文化天才,他从不怨天,从不尤人,只要活着就不知什么叫忧愁”……等等。这就如赵忠祥自己所说,“我微不足道,但我代表的是五千年的一种文化传统,我所应体现的是站起来的正在日益强大的中国人民的气质、风度和自尊自重的庄严,但我知道,仍需一种儒雅的包装”。这就是他这个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我没头没绪说了这么一大堆,其实扼要地说,他这本几十万字的书写的就是两件事。一是讲怎么做人,二是谈如何从艺。讲做人中也可见如何从艺,说从艺中也可见怎样做人。如他谈到怎样当好大型节目主持人时讲的如何控制自己配合搭档,这既是从艺又是做人。
因对他所从的艺我不懂,所以更感兴趣的是如何做人那些内容。
而做人也不仅与处事和工作相连,也还包括业余爱好和情趣。他谈《人与自然》《动物世界》及杂谈里涉及到动物那些文字,既见文采又见他的爱心。为什么有观众说“忘记了总统,记住了动物”?绝对与他演播时对动物倾注的极大爱心有关。这本书里也是,一谈到自然和动物处,就流露出文采。不少篇什和片段就是优美的散文。尤其那篇《我家有只小灵龟》,可以说是篇妙文。没有深挚爱心的人,怎么能把一只小小的丑陋的旱乌龟系在心上,并与之建立难以割舍的感情呢!他把一只小乌龟观察得细致入微描写得惟妙惟肖,着实令人感动。“……夏天,它吃得胖乎乎的肉都撑出了龟壳;到了冬天,仍隔一段时间,出来一回。别的时候出来不算奇怪,怪的是,每逢大年三十和正月十五,它都出来一回,莫非是给我们拜年,或是这两个日子格外热闹,暖气也尤其足,惊醒了它的美梦。总而言之,我们越来越觉得无意收养的这只小乌龟,已不是刚到我家的那个小丑家伙,它越来越有灵性,越来越跟我们亲如家人……我有时遐想,如果它真的很长寿,那么,我的儿子,我的儿子的儿子,我的儿子的儿子的儿子,一定会善待它。如果它越来越有灵气,有朝一天,它会对我的后代说,我见过你们的曾祖父。啊,我不知道,几百年后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但我相信只要没个三长两短,我家这只灵龟会活到那个时候……”这不仅是表白自己对小乌龟的拳拳爱心,也是在感染他人和后代千万要真心真意爱护世界上的动物们,它们是和人类相依为命的伙伴啊!
原载《江南》文学双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