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辣辛酸都是甜(1 / 1)

和鱼去散步 刘兆林 1533 字 11天前

苦辣辛酸都是甜

谈陈玙随笔集《文友絮语》《艺文陈语》读后感之前,有必要说说我和他的关系。无论从哪方面讲,陈玙都是我的老师和长辈。他和我父亲的年龄差不多,而且都在日本鬼子统治时期的国民高等学校读过书,我们还是老乡。我父亲直接当过我的老师,陈玙虽没直接当过我老师,但他哥哥是我读高中时我们县文化馆的馆长,也是我们县的文化名人。我们当红卫兵横扫自己学校老师的“四旧”时,也扫过他哥哥家的“四旧”。还有,陈玙参加革命已经从事文艺创作时我还没出生,他的许多作品已产生重大影响时我还在中学里学作文。当然这些都是八十年代初我到沈阳军区创作室当专业作家以后才知道的。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之初,他的长篇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话剧《白卷先生》等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在作者小传中知道他是辽宁省作协副主席,是我们黑龙江巴彦县老乡,我当然会因他是同乡而引为骄傲了。有回省作协办小说笔会,我参加了。他是笔会领导,我的短篇小说《爸爸啊,爸爸》能在笔会写成功并获当年《鸭绿江》优秀作品奖,跟他的帮助和指点有关。那是我的小说作品第一次正经获奖,所以对他的指点和帮助就铭记得很深。后来他看到我的其他几篇作品也热情地说说看法,使我进一步感受到他真诚朴实热情洋溢且**澎湃的帮助和影响,以上这些都是我说他是我师长的根据。可他直至现在还执意和我称兄道弟,每次信里不是称我兆林大弟就是称兆林弟,称得我心里十分不安。但经过多次争执和协商之后,我也渐渐认了这个称呼,觉得既可使我感到亲切又可使他感到年轻。像这样谦虚的人越年轻越好,活到我后头才好。何况对他敬不敬不在口头上,都在心里呢。而对他的身世和经历我却不怎么知道,也没用心打听过,我好凭直觉认人,不爱打探其他。有了以前这层关系,读他随笔集时便备感亲切,读后除证实了对他的直觉印象和文如其人的真理性外,还大大加深了我对他本人和他那一代作家和那个时代文艺状况的了解,使我这个后来的文学工作者不能不深深感叹,我们的文艺事业的确是越来越成熟了,越来越进步了。他讲的那些今天听来令人啼笑皆非的历史已成过去,庆幸的同时我还加深了对他和他那个时代文艺工作者的理解。他们那一代付出的代价比我这一代付出的更大,而他们却从不以个人恩怨出发去对待文艺事业,也不随波逐流抓住机遇去谋求一己的利益,而是至今忠贞不渝地坚守高尚的人生情操和艺术追求。

两本集子的每篇文章都不长,但每篇都是由他人生经历中的酸甜苦辣中提炼出来的,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的目的不是在诉说酸甜苦辣,而是把酸甜苦辣提炼成甜奉献给后来人。《在风华正茂的年代里》和《毛远新伸手了》等几篇非常生动好读的文章,让我们知道了当年他和其他文友经受了多大的磨难啊,可他只是意在告诫“艺术不能失去民主”,而不是标榜个人的什么东西。其实民主是个政治术语,还不是艺术名词,现在的青年一代要的是创作的绝对自由了。他因为按生活的原貌和自己的感受去创作,而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批判,以至被批得昏倒厕所里。妻子的心理都被惊恐得生成了深重的创伤,一到丈夫遇了成功的欢乐时她就深深地担惊受怕,甚至劝阻丈夫别再创作了。可陈玙把无数次的酸甜苦痛都化作了甘甜,继续创作下去,追求下去,感人至深。文中那句“能让我伏案写作,就是一种幸福和满足,就连在牛棚里写‘交待罪行材料’被逼无奈编造故事情节的时候,我都会感到苦中作乐的满足”。这也让我感到了满足。我们还会遇到一个人就能把许多人叫好的作品扼杀的情况吗?我们真是幸福多了,我们写作的幸福环境是陈玙他们上一代人以多少创伤和多大痛苦为代价换取的啊!因此他不会因眼下到处是市场到处是金钱交易到处是赚钱的机遇,而放弃私利不多的那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写作。他在诉说了自己艰辛坎坷的创作经历后除了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诫社会,“艺术要民主”“创作要自由”外,就是“写作五十载,年已过古稀,生命在继续,写作在继续”,把经历过的苦辣辛酸都写成甜。他也曾想过把写出的这些文章一总命名为《酸甜苦辣集》,但与他一同经历了太多酸甜苦辣的贤妻却摇头说,“什么酸甜苦辣,现在是甜、甜、甜……”于是那些源自酸甜苦辣的文字便都滋润出无尽的甜味儿来。他告诉我们,一个作家,只要创作着就是甜的,一个作家,也只有创作着才能是甜的,所以他专门写了一篇《生活是祸福的容器,就看你……》,他说的是就看你自己把它变成什么。他是把那些祸福都变成甜,变成美了。

陈玙的这两本书里充满了真诚与自省,这又是一种难能可贵。他的随笔文章多是从联系自己和剖析自己动笔,然后才说出自己的倡导来。有许多所谓作家,写了多少教训人的文字啊,也精彩也深刻也生动也严厉,但从来看不到他自己内心怎样,所以那文章的力量也不见得就怎么大。而肯于剖析自己的文字,相反却很能感动人教育人。这道理也如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最有力量一样,不仅他那些篇控诉时代错误对文艺所造成戕害的文章里有对自己怯懦和屈从的自审,论述一般道理的文章不少他也是先从批评自己写起。那篇很短的《读书先从认字起》最让我感动,也最能证明文如其人这句话。这篇短文,是从他自己自以为是十分自信地教人家把“檄文”读成“徼文”写起,认真检讨自己“蜻蜓点水”式的读书法和“不学无术”又图虚荣的态度,情真意切,诚恳之至,结尾一句“……化丑为美……正因如此,我才有勇气写这篇短文”,道出他的写作主旨,通过剖析自己的某种丑,达到弘扬一种美。这也是为什么他能把一生的苦辣辛酸都写出甜来的原因之一。还有那篇《君子兰的震**》也让我大为感动,我的老乡作家真是位君子。他在大篇幅描述了一株君子兰之美和他对这株君子兰的爱心之后,突然文笔一转写到君子兰被盗,然后就剖析开自己在内心错怪别的爱花人是盗贼的小人之心来。这篇散文非常见作者的君子心境,君子兰的震**就是他这个深具君子之心的作家的心灵震**。他批判了自己的小人心之后,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视美高于一切的人是不会亵渎美破坏美的,自己之所以产生错误的疑心,是因为对美的理解还不深。

他写纪念师友的篇章,也都充满着真诚和自审意识,他多是把师友当镜子来对照着自己不足写的。一个人没有朋友他不能算人,一个作家没写过几篇关于师友的文章他算不上好作家。“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对朋友情谊看得多重啊。陈玙写的《我的良师益友慕柯夫》《一个真正的人》《崔德志和我的悲喜剧》《忆两位老领导》等,都是怀着这种深情厚谊写的。他写慕柯夫那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我的心却往下一沉,(有他)一道长堤横在前面,(我)还怎么前进?妒忌的私心使我疏远了柯夫……”一篇文章中能有这样一句真诚自我反省的话,足以字字千金了。

作为小说家和剧作家的陈玙,他写的散文随笔自有其与正统散文随笔家的不同风格,很明显的一个不同就是,他特别擅长也特别愿意运用对话,就连那些谈创作的论说性文章他也能通篇用对话完成。比如《树下闲聊记》《讲古论文》《杂谈虚构》《艺术如果失去民主》《杂感二则》等,这样写的好处,除读来有生动活泼之感外,还有亲切之感。如果也用说教的方式来写,那亲切之感还会有吗?明明是在当老师,明明是在上课,明明是在教道理,但却不给人一点说教之感,这又是一种难能可贵。他文章中体现的优秀品质,与他平时做人的不好为人师,是绝对一致的。一开头我就说了,他明明是我的师长,却坚持称我为弟,结果是让我在心底更加引以为师。文如其人是没错的。读了他的这两本集子,除使我更加了解他,也使我更加敬重他了。

2001年6月17日写于沈阳·听雪书屋

原载《鸭绿江》文学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