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灵魂寻找明镜(1 / 1)

和鱼去散步 刘兆林 730 字 11天前

为灵魂寻找明镜

朋友都是镜子,这是我的择友与交友动机。文如其人之说是古人总结的,我经过自己的验证也觉得基本正确。所以我的读书便也和交友差不多了,寻书选书读书也成了择友与交友的过程。朋友是镜子,读书不也就是为自己的灵魂寻找镜子,或者说是给自己的灵魂照镜子吗?而人生的不同阶段里,灵魂也是在成长变化着的,那么寻找的镜子或者说朋友的结构也就会不同。

青年时离家住宿念高中,没待考大学就参军远离了父母。部队纪律太严,个人几乎没有自由交友的天地,读书便是最好的交友方式了。有时忽然遇到一本好书,喜不自胜读了又读,摘下很多句子和段落,真如结交了一个挚友,分手后也要思念,即使不能再见面,它的音容笑貌也会时常出现,对你的言谈举止发生着影响。这样的书属于偶然邂逅却一见钟情百见不厌不见则思念不已那种有了恋情的朋友。一个人一生中不能没有一本这样的书。还有听别人或看报纸杂志介绍便千方百计寻找来的书,则如寻到一位名师,应该洗了手拜读的。也许由于深奥一时读不懂,那也要硬着头皮读下去,总会读懂的。也有这种情况,读懂之后反而更加不喜欢了,那就拉倒。因为世界上的书太多太多了,不可能都要读,更不可能读了都按其旨意行事。一个人就那么有限的一点精力,只能读有限的书做有限的事,而且读书是为了指导思想和行为的,所以读得太多反而会像很多人指导一个人做事一样,肯定要一事无成。有匆匆一览,觉得不可读则弃之不理好了,如遇到了不够做朋友的人见面点个头打打招呼就行了。有的书一看宣言旗号就该扔掉甚至踏上一只脚。实际读好书的先决条件就是不读坏书,就是尽最大努力少读那些平庸的、本来自己就一事无成却一本本著书立说而误人子弟的书,尤其那些还没有经过时间检验刚一上市就被炒作得热热闹闹的书。没有多少人生阅历不具备检验书的好坏能力的读者,最好远离那些畅销书,多接近经过时间检验流传下来的中外名著。那些畅销书由已有真知灼见的中年老人们去读吧,他们可以从中得到一点信息而又不被其左右。哲学家叔本华说得很精辟:“作家可以分为流星、行星和恒星三类,第一类的时效只在转瞬之间,你仰视而惊呼,‘看哪!’——他们却一闪而逝。第二类是行星,耐久得多,他们离我们较近,所以亮度往往胜过恒星,无知的人们以为那就是恒星了。但是不久他们也必然消逝;何况他们的光辉不过借自他人,而所产生的影响只及于同路的行人(也就是同辈),只有第三类不变,他们坚守着太空,闪着自己的光芒,对所有的时代保持相同的影响,因为他们没有视差,不随我们观点的改变而变形。他们属于全宇宙,不像别人只属于一个系统(也就是国家)。正因为恒星太高了,所以他们的光辉好多年后才照到世人眼里。”因此我认为,青年时期应该多读几本属于恒星的书,打下自己的根基,中年以后再领略行星的光辉不迟。至于流星们,碰上了不抬眼皮也要刺激你一下的,不用管他。读属于恒星的书,等于忘年交友,要当导师对待。读属于行星的书,等于同年交友,可以相互商讨。流星们的书,有空可以翻翻,没空就算了。

读书范围可以大些,但绝不能太多太杂,就如交友圈子可以大些,但数量不可太多太杂一样,交了太多朋友,整天来来往往闹闹哄哄,还有时间干一点事吗?办法还是如上所说,不好的书不读,平庸的书不读。顶多为了娱乐休息读读哈哈镜那样的幽默或滑稽类书。我的态度是,宁可读透一两本好书让人说不博学,也不读许多不值得一读的书而误以为自己很有学问。鲁迅的朋友就少得近于苛刻,但有多少人比得上他对朋友神交得那般深厚呢?

原载《高中生阅读》杂志,入选《名家阅读》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