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艺术对世界的掌握方式(1 / 1)

在《导言》里,马克思还提出了关于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式问题,这就涉及艺术的根本特性问题。马克思是在论及政治经济学掌握世界方法时提出如下观点的:

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49]

马克思在这里,虽未直接论述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但是他把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与政治经济学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三种掌握世界的方式作了明确的区分,这就使我们有可能对这四种掌握世界的方式进行比较研究,并从中推出马克思心目中艺术掌握世界方式的特点。

首先看政治经济学掌握世界的方式。上面引文中,这种政治经济学的掌握方式是人的头脑通过"思维"活动把世界作为"整体"来掌握,这也就是辩证思维的掌握方式。辩证思维的掌握方式同日常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理性认识过程不同。这里马克思区分了两种"具体"。后者的"具体"只是指感性事物的直观表象,是思维的逻辑起点;而前者的"具体"则是思维对对象作整体把握所达到的多样统一的逻辑结果。马克思进而指出了思维把握现实的两条不同道路,第一条是从完整的表象出发,向抽象的规定蒸发:第二条则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道路。第一条道路上,思维只是抽象和分析的过程,"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只能达到对具体事物的逻辑概括和一般规定,而抛弃了它的丰富多样性,因而是对事物片面的、表面的反映。马克思认为,17世纪政治经济学家走的就是这条道路。他们往往从作为全部社会生产行程的基础和主体的人口开始,这似乎是正确的,但实际上是错误的。因为在马克思看来,"抛开构成人口的阶级,人口就是一个抽象。如果我不知道这些阶级所依据的因素,如雇佣劳动、资本等等,阶级又是一句空话。而这些因素是以交换、分工、价格等等为前提的。比如资本,如果没有雇佣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么也不是"。因此,如果从人口着手,就只是从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出发,在分析中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只是一些最简单的规定。这实际上是一种割裂、肢解完整事物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或黑格尔所说的"知性思维"方式。而马克思则主张第二条路,就是把上述逻辑行程颠倒过来,通过辩证综合,由抽象一步步向具体上升,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的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例如搞清楚雇佣劳动和资本,也就容易弄清楚什么是阶级,直到最后回到"人口",此时,人口已不是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而是一个具有许多关系的规定的丰富的整体了。这是因为"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50]。这是与形而上学知性思维方式对立的辩证思维或整体思维方式,这也是马克思所说的政治经济学掌握世界的唯一正确的方式。当然,也是哲学、史学等一切理论思维正确地从整体上把握世界的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这里讲的辩证(整体)思维与黑格尔的辩证思维还是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的。黑格尔是把外在客观世界即实在理解为思维的结果和产物,而马克思讲的作为思维着的头脑产物的整体,则是对实在的近似正确的逻辑反映,而实在仍在人的头脑之外保持着其客观独立性。

其次看"实践-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偏重于同感性实际事物打交道的意识活动,一种不脱离日常实践内容的经验性思维。它当然也是一种有意识的精神活动,但具有执着于感性实践的务实倾向,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世界最常见的一种掌握方式,也可称为日常经验思维方式。[51]

"实践-精神的"思维方式,作为人类对世界的掌握方式,在发生学上是早于专门的抽象、逻辑思维的,也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分工之前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马克思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这种与人们直接的物质实践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意识活动,就是人对世界"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在人的实践发展到(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社会分工的出现时,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才从"实践-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意识形式。正如马克思所说:

从这个时候起意识才能现实地想象:它是和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某种东西;它不用想象某种现实的东西就能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从这个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52]

马克思所说的"现存实践的意识",是直接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活动的产物,也就是"实践-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所形成的意识,与摆脱现实世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意识是不同的。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实践-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并未随着人的实践和分工的发展而消失,而是继续存在,继续为人类所使用,只是日益提到更高的水平而已。这是因为人类的全部意识活动都是与世界打交道,都是在对世界进行掌握,而除了较为纯粹的理论思维活动和较为专门的宗教、艺术等活动外,人们日常最大量的意识活动还是直接与实践打交道的"实践-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活动,或日常经验思维活动。因此,只要人类还存在,这种掌握世界的方式就不会消失,而只会在更高的水平上发展起来,从而直接支配人的实践活动、实现预想目标的日常经验思维活动发展得更精细、更完善。

再次,是宗教的掌握世界的方式。在马克思看来,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自然力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是人间力量采取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它主张信仰和听从在现实的人间之外,存在着主宰人们命运的超自然和超人间的神秘力量和神秘境界,使信徒由此产生崇拜、敬畏等的虔诚感情。宗教也是对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掌握方式,虽然宗教方式是对外部世界的虚幻、颠倒的掌握。

最后看看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从前面三种掌握方式看,基本上都是人的头脑用精神思维、意识活动方式对世界进行掌握,作为与它们并列的掌握方式,艺术总体上亦应属于精神思维、意识活动的范围,只是在掌握世界的具体方式上与前三种不同。从全世界范围看,艺术的前身或史前艺术的典型形式都是神话。神话思维的特点包含了艺术掌握世界方式的基本特点。所以马克思对神化本质的概括有助于揭示艺术掌握方式的特征。他在谈到希腊神话时说道: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53]

这里马克思实际上提出了艺术掌握世界方式的三个基本特点:①艺术是对世界(自然和社会)从思维、观念、意识上的一种加工方式;②这种加工在思维上的基本方式是想象和幻想;③对世界艺术加工的实质是"形象化",因此,艺术掌握世界方式的产品或成果应是艺术形象。当然,马克思还在其他地方谈到艺术不同于理论等方式的另一重要特点是,艺术家在掌握世界,对世界进行艺术加工时个性化十分鲜明。

这样,马克思在艺术生产论基础上,科学地揭示了艺术生产不同于其他三种掌握世界的方式的重要特点,为我们深入研究艺术的本质和规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