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艺术生产论(1 / 1)

上节已讲到,马克思在《手稿》中首次把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来考察,并认为它受一般生产(即物质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之后,这一思想逐步得到发展和深化。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在表述新世界观时提出了"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37]的重要命题,这一命题不仅包含着艺术生产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基础,而且首次将生产区分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两大部类,哲学、宗教、艺术等均属于精神生产范围。

在50年代马克思先后完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导言"、"序言"和《1857-1858经济学手稿》等经济学著作,在这些著作中马克思把美学和文艺问题作为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来研究,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和观点,艺术生产论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序言》中,马克思对唯物史观作了完整的、经典性的表述,提出了一般说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本原理。他指出: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38]

这段论述,为理解文艺和审美的社会本质、文艺和审美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也导致了美学和文艺理论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它告诉我们:文艺和审美,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的形式",最终不能从它们自身求得解释,而相反,必须从社会存在,从社会物质生产、经济基础中方能求得科学的说明。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提出和展开的,概括起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主要内容:

第一,明确区分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两大部类,并把作为"意识形态的形式"的艺术生产纳入精神生产的范畴。在马克思那里,社会存在、物质生活、物质生产、经济基础等属同一层次的概念,而社会意识、精神生活、精神生产、意识形态等也处同一层次,但属于与上一部类相对应的另一层次的概念。而艺术生产则属于后一部类。所以,在不同场合马克思对艺术有社会意识、精神生产等不同的说法,原因盖出于此。

第二,一般说来,物质生产制约、决定着精神生产、艺术生产。马克思指出,包括艺术生产在内的"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也就是说,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即物质生产的改变而改变。马克思还以无可置疑的口气反问道:"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39]所以,历史上的艺术生产和一切其他精神生产,只有从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相应的物质生活条件即物质生产中才能得到理解和解释。马克思后来讲到,道德、宗教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包括艺术生产)本身失去了独立的外貌,没有自己的历史和发展,因为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所生活的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思维的产物,即改变着自己的精神生产,包括艺术生产。换言之,艺术生产的历史和发展最终乃是由物质生产的历史和发展决定的、制约的,它本身不可能完全脱离物质生产而有自己的外貌和历史。马克思以18世纪出现的大大小小的鲁滨孙故事为例,批判了那种认为艺术生产可以独立于特定时代物质生产方式的"美学上的错觉"。他指出,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等经济学家认为独立的个人如猎人和渔夫是生产的出发点,这种观点应归入对18世纪鲁滨孙毫无想象力的虚构。笛福《鲁滨孙漂流记》的许多拙劣模仿者,专写与人类社会和文明隔绝的孤立个人的生活,把他们写成"纯自然"的人和物质生产的开创者。马克思认为,这是一种颠倒的幻想,只有人的一定的社会性生产,才是真正的出发点。种种鲁滨孙故事"这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作了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在这个自由竞争的社会里,单个人表现为摆脱了自然联系等等,而在过去的历史时代,自然联系等等使他成为一定的狭隘人群的附属物。这种18世纪的个人,一方面是封建社会形式解体的产物,另一方面是16世纪新兴生产力的产物"。所以,他认为再也没有比把生产的出发点看成是鲁滨孙似的孤立的个人这类想入非非的陈词滥调更枯燥乏味了,指出,种种模仿笛福的作品"只是大大小小的鲁滨逊一类故事所造成的美学上的假象"[40]。这就科学地揭示了文艺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及其体现的思想、意识所赖以产生的物质生产的条件,打破了艺术生产独立于物质生产的幻想。

第三,艺术生产史上的许多重大的艺术样式是特定时代社会物质生产及其所规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一旦它们赖以生成的物质生产条件和社会生活条件改变了,这些艺术样式也就会改变乃至消失。马克思举出希腊神话和史诗这种有重大意义的艺术样式为例,认为它们只是在社会发展尚不发达的阶段才有可能出现,当社会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它们就消失了。比如希腊神话,马克思问道:"成为希腊人的幻想的基础,从而成为希腊[艺术]的基础的那种对自然的观点和对社会关系的观点,能够同走锭精纺机、铁道、机车和电报并存吗?在罗伯茨公司面前,武尔坎又在哪里?在避雷针面前,丘比特又在哪里?在动产信用公司面前,海尔梅斯又在哪里?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在印刷所广场旁边,法玛还成什么?"[41]这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物质生产对艺术生产的重要样式的支配、决定作用。

第四,必须历史地考察作为精神生产一部分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包括艺术生产)都是历史的、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的,因此,一定要坚持从一定的历史形式来考察它们。他说:

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例如,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就和与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从而也就不能超出庸俗的见解。[42]

这就是说,艺术生产和它所依存、所适应的物质生产,都是历史的、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一般的。只有对它们,首先是对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作历史的考察,才能正确地说明某种物质生产的特征及与其相适应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的具体特征,科学地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比如,马克思历史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物质生产方式造成社会的全面异化和个性自由的全面丧失,从而就造成以实现自由为特征的艺术生产如诗歌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面对立[43]这样一个历史特征。

第五,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马克思认为,在一般情况下,是艺术生产受到物质生产的支配和制约,但艺术生产亦不是完全被动、消极的,它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物质生产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两者之间的不平衡关系。马克思说,"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44]。这就是说,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并不总是与社会的一般发展、与物质生产的一般发展相一致、相平行的。他举例说,"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如果说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部的不同艺术种类的关系中有这种情形,那么,在整个艺术领域同社会一般发展的关系上有这种情形,就不足为奇了"[45]。马克思的意思是,希腊史诗的繁荣,不仅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才是可能的,而且只有在社会不发达阶段才有这种情形。这样,希腊史诗的繁荣与社会发展的不发达形式的结合,就形成了某种不平衡关系。这种不平衡关系还表现在马克思提出的著名历史之谜——希腊艺术为何到物质生产高度发达的今天,仍是"不可企及的范本",仍具有永恒的魅力?[46]不仅个别艺术样式,而且整个艺术领域同社会一般发展也存在这种不平衡关系。在同一时代,经济发展的国家,并不一定在艺术上比经济落后的国家繁荣。如18世纪的英国之于德国就是如此。18世纪的德国经济落后,但"德国文学方面是伟大的",产生了从莱辛、赫尔德到歌德、席勒这样举世闻名的伟大作家。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之间的不平衡关系,是在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所以要对它作一般的表述是困难的,但是,马克思指出,"一旦它们的特殊性被确定了,它们也就解释明白了"。

这里的关键是要找到并抓住"特殊性",具体来说就是不能满足于仅仅从社会的一般发展、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来分析它与艺术生产的关系,而应对各个时期艺术生产的社会历史条件的"特殊性"作出细致分析。比如说,在分析相同社会形态、相同经济基础上的艺术生产时,首先应看到,即使是相同的经济基础也存在着无限多样的形态。马克思说:"相同的经济基础——按主要条件来说相同——可以由于无数不同的经验的事实,自然条件,种族关系,各种从外部发生作用的历史影响等等,而在现象上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变异和程度差别,这些变异和程度差别只有通过对这些经验所提供的事实进行分析才可以理解。"[47]所以,要分析出同一经济基础的各种不同形态的"特殊性",才能对立于其上的文艺现象作出具体、历史的说明。不仅如此,对于文学艺术来说,除了经济基础外,还存在着与上层建筑的政治、道德、法律、宗教、哲学等的相互作用及其他许多复杂因素。只有对这些复杂因素作全面的考察,才能发现、抓准一个时代艺术藉以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的"特殊性",才能确定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具体、特殊的关系,也才能正确说明两者之间的各种不平衡关系。

第六,阐明了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辩证关系。马克思说:

生产不仅为需要提供材料,而且它也为材料提供需要。……消费对于对象所感到的需要,是对于对象的知觉所创造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48]

这段话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论述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时所说的。在马克思看来,无论物质生产还是艺术生产,都包括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之间是互为前提、互为手段、互为媒介以及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艺术生产是艺术消费的前提,因为如果没有艺术生产,艺术消费就没有对象,也就没有艺术消费。但是,艺术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大众的消费。所以艺术消费也同时刺激、媒介着艺术生产。艺术消费是引导、促进艺术生产的强大动力和永不衰竭的源泉。而且艺术产品只有通过人们的欣赏和消费,才得以最后完成,从而成为现实的艺术作品。"因为产品之所以是产品,不是它作为物化了的活动,而只是作为活动着的主体的对象。"艺术作品在尚未被人欣赏之前,还只是潜在的艺术品,只有成为大众欣赏的对象时,才转化为现实的艺术品。马克思还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其意是,艺术生产给欣赏者提供了消费、欣赏的对象(艺术产品),反过来,对艺术产品(对象)的欣赏、消费活动,也会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艺术的主体。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辩证关系的论述,在思路上把艺术消费(接受)也纳入艺术生产活动的大范畴之中,对一个世纪以后的接受美学有重要启示,同时,对于指导我们进行艺术生产和消费,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以上六点就是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基本观点和内容。